
杨通发为妻子李玉香喂食 向松 摄
杨通发为妻子李玉香喂食 向松 摄
杨通发、李玉香夫妻年轻时合影 向松翻拍
杨通发时常背妻子出来晒晒太阳 两人的手紧紧相握 向松 摄
杨通发为妻子李玉香不时擦拭口水,不厌其烦 向松 摄
杨通发为妻子李玉香扶坐轮椅上 向松 摄
红网保靖站6月24日讯(分站记者 易果 通讯员 向松)了解他家情况的人都会感叹,他的命真苦……
他的母亲在他9岁时就患有精神病,他的两个儿子七年前、两年前相继出去打工,至今下落不明,其大儿子留下当时仅半岁的小孩,全部由他负担。
他的妻子2006年在北京打工时遭遇车祸,成为植物人,这名土家族汉子,没有抱怨,没有放弃,与植物人妻子、与精神病母亲、与孙子一道,演绎着孝老爱亲的人间传奇。
他的阅历丰富,曾担任过乡镇团委书记、组织干事、宣传干事、武装干事、武装部长、乡镇长。
他就是杨通发,1962年出生,中共党员,保靖县野竹坪镇杰坳村人。年过半百的他,正用他的坚持,诠释着亲情的伟大;用他的坚守,折射出道德的力量;用他的坚定,履行着自己的誓言。
甜蜜相恋 立下终身誓言
1986年5月,19岁的保靖县野竹坪乡小溪村美丽姑娘李玉香代表村团支部参加乡团代会,并随会议安排同往杰坳村参观该村图书室建设,参会过程,李玉香隐约地感觉到,有一双眼睛在一直注视着她。少女情怀总是诗,追寻那束目光,刹那间,她的心咚咚地快要跳了出来,那人正是在乡团代会上作典型发言的杨通发,而自己之前对他也有好感。原来,同为团代表的杨通发,早就听说邻村有个能歌善舞、清秀甜美的李玉香,如今见其真人,马上就被她深深地吸引住了。此后不久,男方找人提亲,因为相互倾心,两人很快确立了恋爱关系,并于次年10月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能娶上自己心仪的女人,杨通发感觉是在做梦。因为杨通发时常担心,未来的妻子会不会嫌弃自己的母亲?可是,让他刮目相看的是,善良贤惠的妻子,对待自己的双亲如同她的父母。特别是每天为母亲洗衣做饭,精心照料自己的癫娘。平时自己舍不得穿,也要为婆婆添置新衣裳,还经常给父母钱物,遇到哪个欺负娘时,妻子会舍命相救。这时,杨通发在心里发誓:“这辈子,我都要好好待她,不辜负她” 。
其实,在杨通发父亲患肝癌的四年时间里,因为杨通发在外工作,无法尽孝,也全是李玉香床前床后的精心照料,直到父亲2002年去世。
突遇车祸 丈夫不离不弃
2006年7月29日,这对杨通发一家来说,是个黑暗的日子。儿子读书、家里添孙、父亲患病等等这些几乎花费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而这一大家子的生活全靠杨通发一个人的工资来支撑和维持。当时他有个亲戚在北京顺义区做小超市生意需要帮手,于是,两口子经过合计后,决定由爱人李玉香前去打工。
生活原本沿着幸福的轨道前行着,然而,变故也来得毫无征兆。来北京还不足五个月,杨通发接到了李玉香被北京一辆私家小车撞倒的消息,于是他连夜带着仅6个月大的孙子、以及孙子的小姨,赶往北京。见到妻子时,李玉香已完全没有知觉,根本就认不到人,杨通发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数惊呆了。因为在出事前一小时,妻子还从北京打来电话,询问孙子的情况,并在电话里甜蜜告知:“你想我么?我好想你!”
杨通发坚信,他一定会唤醒妻子,他对医生说:“求求您,医生,不管花多少钱,您一定要我救救我爱人,千万不要放弃。”经过医生抢救,加之杨通发日夜守护在病床边不停地呼喊她的名字,20天后,妻子终于脱离危险,苏醒了!然而,主治医生告诉他:“因为她颅脑严重受损,以后她即便活着,也很有可能就是一个植物人了。”同时,建议他转回老家医院。更加想不到的是,肇事司机在支付9万多元医疗费后,玩起了失踪。心急如焚的杨通发立即找到当地的交警队,原来,肇事司机才25岁左右,刚结婚不久又离了婚的本地司机,得知伤者伤势严重,便不再为其缴纳医疗费用。后来经过交警队协商,肇事司机一次性赔付医疗费30万元。在北京再次诊治花费近17万元,随后又花费7万元把妻子从北京送往吉首,一路有医护人员为其照料输液,此时30万元的赔偿费已所剩不多。杨通发下定决心,即使倾家荡产,也要治好妻子。于是,他向信用社借款20万元,将妻子送往湘西州人民医院治疗,每天4000多元的治疗费用,很快再次花费了27万元。四个月后,经过两次开颅手术,病情似乎有所好转。尤其是第二次手术后,在推出手术室时,李玉香还讲了“好痛”两个字,可是,讲完这两个字后,她再也没有说过任何一句话语。此时,医生建议他回家治诊,因为每天可以减少1000多元的药费,无奈,杨通发只得将妻子转回野竹坪杰坳村老家。“我们从恋爱到现在一直都很好,她对老人家都处得好,照顾得好,我非常感激她。我发过誓,这辈子要好好待她,她遇难了,我那么都要照顾她一辈子”。
悉心照料 见证美丽奇迹
2013年6月,在杨通发家里,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幕:杨通发正在给病床上的植物人妻子李玉香用注射器将搅拌后的流食,注入插在妻子口中的胃管,慢慢为妻子喂食;枕头边,杨通发的手机里正播放着“月光下的凤尾竹”,伴随舒缓优美的音乐,李玉香不时发出哼哼啊啊的声音。杨通发表示,每餐,他都将饭菜用水果搅拌机搅拌好,这次是将米饭、蛋、菜豆腐以及精肉丝一起搅拌,用注射器将流食注入管子时,还得讲究速度,不能太快,怕妻子受不了,也是怕卡着,边喂食,边呼喊着妻子的名字,还一边放着音乐。
喂食过程,杨通发不时抚摸着妻子的脸,整理着妻子的头发,轻言细语:“饿了吧?手莫动了啊!吃嘎嘎了……”
倒也奇怪,本来“嗯嗯啊啊”好像在吵闹的妻子,在杨通发的哄说下,乖乖地配合喂食,有时还直望着丈夫。杨通发告诉我们,以前医院都是在鼻管输入流食,他觉得妻子很难受,他想了个办法,经过长期研究和摸索,将胃管改为从口中插入,在插管时先放入一个勺子,这样一来妻子就好受多了。
不过,我们非常诧异,怎么要将李玉香的左手绑住,杨通发解释,如果不绑住的话,手会将饭菜以及管子扯丢,喂不成饭。原来如此,我们追问,那她的左手什么时候开始有知觉的?“回到家大概两年后。一直喊她名字,孙子也在一旁喊婆,坚持下来,她终于晓得辨别我们声音。”有时,杨通发回家进门,妻子听到声响,会在床上像个孩子似地哼哼声。
杨通发表示,植物人陪护要极具耐心,要细心呵护,意识是慢慢地恢复起来,虽然恢复得很慢,两年时间恢复下来或许只等于婴儿个把月的进步,现在,能够看到妻子的脸色有时会有一丝红润,原本呆滞无神的眼睛开始有了转动,而且,不时扬起左手拍打床沿或者身上,村里人都认为,这已经算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了,他也已经很满足了。
为了让妻子营养好,杨通发尽量每天换着不同菜谱,定时帮妻子按摩、翻身,不停地为她擦口水,每天清洗所有床单、衣被,至今,妻子全身上下没有一个褥疮。问及最苦的时候,杨通发表示,刚从医院回家,时刻不能离身,而孙子又小,有时还得两个同时把屎尿,那时,真恨不得自己有分身术就好。
天气渐热,杨通发有时会将妻子背出房外,短时间让其靠在轮椅上晒晒太阳,每天坚持跟妻子聊些村里的事,孙子的好成绩,他始终坚信,自己与爱人深深相爱,只要自己坚持下去,终有一天,妻子会慢慢恢复起来。
亲情坚守 书写人间大爱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邶风·击鼓》中的这两句,也正是杨通发与李玉香夫妇的爱情与婚姻之说。
夕阳下,屋场外,轮椅旁,两个人的手紧紧相握,相对无言,只有默契……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一幅两个人同撑起一方天空的风景,定格了人间最真实的浪漫。
每天凌晨五点,杨通发准时起床,换尿不湿、注射器喂食、给孙子和母亲做饭、送孙子上学、买菜、买生活用品,回来再给妻子做饭喂食、喂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周而复始,一个男人就这样坚持了7年,做着一件平凡而伟大的事情。
为了给妻子治病,至今,杨通发还欠着信用社和亲戚朋友30多万元的外债。
七岁的孙子杨枫今年读一年级,这次期中考试考了第二名。杨枫说,爷爷很辛苦,事情天天都要他做,既要上山种菜,又要薅西瓜,还要洗衣做饭,给婆婆和姥姥洗澡、喂饭。每逢放假,孙子也会帮着杨通发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孙子的表现让杨通发很是欣慰。
杨通发的故事和精神感动了四邻八舍,也感动了县里的领导,保靖县县长姚常雨曾两次亲自上门看望,每次送去了1000元慰问金。县农业局、县工会、野竹坪镇、县公安局、县妇联等单位先后送去慰问金,野竹坪镇政府为其家庭安排了3个农村低保对象。村里的村民经常轮流上门协助照料,不时将家里好吃的送来。村民们都感叹,杨通发是世界上难找的大好人。村民覃秀梅说,他是最有耐烦心的人;村民田维玉说,他是最忙碌的人;村秘书田维清说,他无微不至地照顾爱人就像母亲照顾强褓中的婴儿一样;村民石清元说,像他这样的男人现如今很少很少了……
经常一忙就忘记自己还没吃饭,经常一天只睡两三个小时,这个从小在山里长大,有着山一般沉稳,山一般踏实,山一般坚强的土家族汉子,以其山一般的誓言,书写了一个大写的“人”字。
问其苦不苦,杨通发回答:“再苦,也要克服;再苦,也要撑下去”。
问其这几年过来有没有感到过厌烦?想没想过要放弃?杨通发平静而坚定地回答道:“因为我发过誓,所以我要一辈子照顾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