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河西湘江风光带,湘江救援队的办公地,宣传牌上的水上“娱乐”已被覆盖,改成了水上“体验救援”,有市民等待着体验摩托艇 记者 汪成 实习生 廖斌 摄
红网综合讯 据株洲晚报消息 2011年8月,一支旨在挽救溺水者的“湘江义务救援队”起航。救援队成立一年多来,一共挽救了10多条生命。然而争议亦伴随成绩而来,争议焦点就在于救援队相关经费的支出不够透明。6月23日,湘江义务救援队接受市民“有偿捐助”,在市民给救援队捐款后,用快艇载着他们畅游湘江半个小时。这一“生意”行为,将争论推向了高峰。
质疑:
义务救援队,怎么“做起了生意”?
昨日下午4时15分左右,在记者采访时,一名救援队员刚将一名男孩从死神手中救了回来。这名6岁男孩脱离父母视线,独自在四桥河西桥头下游30米处游泳,结果陷入险境。被救孩子的父母道了谢,有围观市民说:“幸好有救援队,否则……”
这样的事例并不鲜见。根据湘江义务救援队的总结材料,自2011年8月成立以来,其共营救溺水者12人,并劝导了大量下河游泳的市民、少年儿童。
然而,成立三年来,湘江义务救援队并非一直活在赞誉当中。此前,曾救起多名溺水者的明星救援队员殷忠于,被救援队除名,一度引发市民质疑。而对于救援队相关经费支出不够透明的争议,更是从未平息。
但这些“磨砺”,相对于最近这一次来说,都算是平和的了。
6月23日,湘江义务救援队推出一项活动:接受市民“有偿捐助”,在市民捐款后(最小额度50元),用快艇载着他们畅游湘江半个小时。
湘江义务救援队怎么开门做起了生意?这是很多市民的第一反应。救援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质疑之声:一个在外界看来纯属公益性的组织,难道也可以搞起商业运营的副业?
回应:
为解决经费问题,无奈接受市民“捐助”
但在湘江救援队队长邹国良看来,市民误解了他们,救援队并非收钱做生意。他说,这些钱并非“船票钱”,而是市民为了支持救援队的发展给的捐助。救援队在接受市民的捐助后,作为回报,邀请他们坐上游艇,游览湘江美景,体验水上救援。“这与商业运营完全是两回事。”
在邹国良看来,他们推出这一举措,有自己的苦衷。
他说,救援队成立以来,经费一直是困扰和掣肘其发展的主要原因。邹国良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11年,湘江风光带物业经营管理公司出资1.5万元,用于员工培训和上岗补贴,之后,还奖励了队员2000元。第二年,风光带管理公司再次出资1.5万元,此外,株洲县仙井乡政府还捐助了1万元。
然而,去年,救援队购进三艘救援快艇就花了4.5万,加上队员的上岗补贴,2.5万元根本不足以支持救援队发展。救援队还购置了一艘趸船,花了3万元,这些钱,都是队员垫付的。
今年,市政府为了支持救援队的救援工作,拨付了10万元。但市财政局明确规定,这10万元只能用于队员上岗补贴、快艇的油钱和队员的保险,不能另作他用。队员垫付的快艇费用,救援队仍然无力承担。
“相对之前,救援力量并未削弱”
为了化解经费困境,今年,邹国良和队员商议,决定先由队员垫资购进3艘快艇,用于回报市民的有偿捐赠。记者了解到,这3艘快艇中,有一艘是从江苏常州购来,花费了8万元。另外两艘摩托艇,是从江西九江购来,每艘6万元。光这三艘快艇,便花了整整20万元。
邹国良说,救援队此外还有三艘橡皮艇,每天有8名救援队员上岗执勤。快艇有专人负责,在回报捐款市民的同时兼顾救援。“相对之前,救援力量并未削弱。”
邹国良寄望于将捐助资金用于偿还队员购买设备的垫资,然后再补救援队的缺口。
困境:
公益组织该如何与钱打交道
然而,因为披上了“义务救援队”这个神圣外衣,市民对于这个事件的态度,宽容度却并不高。对湘江义务救援队一直有关注的市民刘易明说,所谓的“有偿捐助”虽然看似合理,但是实际上还是和掏钱坐快艇游玩的商业行为没什么区别。而且,作为一个公益组织,即使要捐助,也要让投钱的市民知道捐助的钱用到哪了。
“目前,还没有哪个部门叫停我们的这一做法。”邹国良说。据其透露,在酝酿此项目时,他就考虑到政府部门是否会干涉,实际上也与体育局、海事局、民政局和湘江物业经营管理公司等各个相关职能部门沟通过,“得到的回应大多是支持和默许”。
为了避免更大的误会,他准备在趸船的外墙上,张贴一张公告,解答市民关于“有偿捐助”的一些疑惑。在他看来,一个民间组织,在政府经费不足的情况下,接受社会捐赠,未尝不可。
时至如今,对于“义务”两字,邹国良觉得,他也没有拿捏好它的尺度。在他看来,救援队每日盯着烈日上岗巡逻和无偿救援,就已经守住了“义务”这两个字。而他也不能亏了队员,必要的上岗补贴必须保证,否则,救援工作难以为继。而这,又是市民颇有微词的地方。
市民声音
救援队的组织定位,可以更加明晰
网友“宁默”:目前公开的材料显示,湘江救援队一共购买了6艘快艇,花费20万。虽然队长邹国良声称,后3艘是用于回报市民的有偿捐赠,但一个救援队,需要那么多的快艇吗?
知名网友张人杰:如果打着救援队的名义去做生意,那么“救人”的行为就矮化了。对于10万元的经费补贴,政府应该要求救援队把每天的人员安排,账目进行公开,能够供市民进行查询。
市民江先生:湘江义务救援队做出这么大的贡献,如今为了解决经费问题,接受市民捐助可以理解。但是,我觉得义务救援队要是将“义务”两个字去掉,将组织定位更为明晰化一点,比如,定位为一个政府外包性质的救援组织,接受政府经费补助,也接受市民捐助,这样就更不容易受到市民的指责。
相关链接
湘江救援队的前世今生
2011年夏天,连续的溺水悲剧引起了时任市委书记陈君文的高度重视,他批示“以人为本,高度重视,尽快破解湘江溺亡频发这道难题”,并责成湘江建设发展集团妥善处理此事。为了组建一支救援队伍,该集团旗下的湘江风光带物业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凌顺利,找到了在株洲较有影响力的市冬泳队。
邹国良是市冬泳队的队长。听过凌顺利的想法之后,两人就成立一支救援队伍达成了基本的共识。
2011年8月17日,经过系列的选拔和培训,由20名队员组成的“湘江义务救援队”正式诞生,其中以冬泳队队员为主力,邹国良为队长。每天安排三至六个队员在湘江西岸一桥至四桥一线巡逻,对戏水者进行劝导,发现险情时进行施救。根据约定,执勤人员每日可获得60元的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