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岳阳:禁渔了 东洞庭湖渔民上岸找“饭碗”

来源:红网 作者:刘敏文 王金 编辑:王娉娉 2014-04-22 10:05:19
时刻新闻
—分享—
  ●禁渔前以打鱼为生,生活条件较宽裕
  
  ●禁渔后年轻人外出打工,年老渔民帮附近老板做事,补贴家用
  
  ●在政府的关怀下,渔民生活有保障
  
  红网岳阳站4月22日讯(分站记者 刘敏文 王金)3月10日至6月30日是东洞庭湖的禁渔期。禁渔期已过去一个多月,东洞庭湖湖面上不见了渔船作业。“撑开船儿撒下网,一网鱼虾一网粮”,靠鱼而生的渔民们都去了哪?除了捕鱼,大多再无一技之长的渔民们生活怎么样,他们在禁渔期内都在忙什么?近日,记者探访了岳阳县麻塘镇、南岳坡街河口等几个渔民聚集点,走近禁渔期内渔民的生活。采访得知,渔民禁渔前靠打鱼为生,禁渔后,年轻人外出打工,上年纪的在家修网看电视。
  
  住有27户渔民的麻塘渔民新村,建设于2009年,户型为三室一厅一厨一厕,套均建筑面积75平方米。由财政补贴2万元,渔民自筹资金1.75万元。水、电、路、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由政府负责。
  
  麻塘镇渔场书记杨棉生告诉记者,除了这里集中安置的27户渔民,另外还分散安置了48户渔民,危房改造37户,无论是集中安置还是分散安置,每户国家都补贴2万元。
  
  修船织网看电视
  
  50岁的渔民吴前平告诉记者,他老家在湖北,父辈起就靠捕鱼为生,从小就在河里捕鱼。捕鱼生活让身体落上了毛病,打了一辈子鱼,既没有文化也没有其他技术,休渔期就和妻子两人待在家里,除了忙于修船织网,就是在家里看看电视,日子过得很清闲。
  
  告别漂泊的船,走进温暖的家。吴前平说,虽然现在政府帮忙解决了住房问题,但主要家当还是在船上,停泊在湖里的渔船一直是渔民们的牵挂。遇上刮风下雨,便会步行两个小时,到湖边去看看泊在岸边的渔船。
  
  他说,禁渔实施有10多年了,渔民每年只有4个月的捕鱼时间,一年捕鱼的毛利润在3万元左右。国家燃油补贴每户每年5500元,禁渔期每人每月享受100元禁渔补贴。如果不禁渔,现在收入也不会很高,但维持生活应该没有问题。现在,除了每月100元的禁渔补贴,60岁以上的,有农村养老保险55元,家里就没有其他的收入来源了。天气好,夫妻两人就在院子里织网,“买一部网要200多元,没有出去打工,有时间就尽量自己织。”
  
  湖中没有渔船,水中没有网具,市场没有湖鱼。禁渔后,要求船进港、网入库、人上岸,岳阳县麻塘镇的140户专业渔民,不得不泊船上岸。
  
  4月16日上午10时许,岳阳县东洞庭湖捕捞渔民麻塘安置点。两艘渔船静静地躺在小区外面的围墙边,院落里显得格外冷清。
  
  渔民大多外出打工
  
  在后院补网的50岁渔民吴前平告诉记者,禁渔后,为了生活,大多渔民都出去务工了。
  
  杨棉生告诉记者,由于捕鱼时间短,禁渔后,30-40%的渔民都出省打工了,20-30%在市内打工,留在家里的,都是上了年纪和身体健康状态欠佳的渔民。渔民以前常年在湖上漂泊,很多人都患有血吸虫病和风湿病,渔民除了捕鱼,大多没有其他技能,休渔期出去打工的大都是年轻力壮的,一般都在外干苦力活。渔民新村的王振洪,禁渔后就出去了,在上海帮人开车,禁渔结束后就会回来帮父亲一起捕鱼。
  
  杨棉生说,禁渔工作开展后,洞庭湖的渔业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但鱼量依然逐年在减少。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挖沙船对鱼类繁殖场所破坏严重,随着挖沙船的推进,洞庭湖中的绿洲逐渐被破坏甚至消失,影响了鱼类繁殖。吴前平告诉记者,在金门港,长期有20条左右的大型挖沙船在作业,刚开始时只有2条,从去年上半年开始就多了起来。在连鱼口,也有10多条挖沙船。
  
  张泽云老人告诉记者,他打了一辈子的鱼,现在干不动了,子女也都没在身边,现在生活比较困难,今年起就不能享受国家每年5500元的燃油补贴和禁渔补贴了。所以,禁渔期结束后,他和老伴还是要出湖打鱼。“现在年纪大了手脚不利落了,运气好的话,一天还能挣个百来块钱。”有的渔民托关系找熟人,帮饭店和养殖场老板做事补贴家用。
  
  渔民生活有保障
  
  禁渔本身确实是件好事,是为了保护整个洞庭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对于收入本就不高的渔民来说,这段“闲暇”期间的生活压力却不容回避。
  
  杨棉生说,从今年起,60岁以上的渔民不能办理捕捞许可证,不能享受燃油补贴和禁渔补贴,对渔民生活将产生较大影响,麻塘这样的渔民现在有20多户。
  
  岳阳县渔政局办公室主任陈三星介绍,按相关政策,有捕捞许可证、船舶检验证和船舶登记证的渔民才能享受相关政策,渔政局考虑渔民生活困难,现在正在和相关部门衔接,将60岁以上没有捕捞许可证的渔民纳入城乡低保。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