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怀化市洪江区戏曲家协会成立30年 八旬“老生”谈经历

来源:红网 作者:李钢 编辑:杨洁 2014-09-18 15:25:57
时刻新闻
—分享—

(刘光材老人在戏曲家协会训练基地唱“老生”)

  红网洪江区站9月18日讯(通讯员 李钢)在怀化市洪江区戏曲家协会成立30年之际,9月17日,笔者受到戏曲家协会会长胡锡林胡老的邀请,前往位于洪江区塘坨市场的戏曲家协会训练基地开展采访活动。笔者刚走到楼下,二胡、鼓、锣、笛子、笙、唢呐等乐器交织成一曲动人的旋律。原来,为了将9月25日在洪江区影剧院举办的“庆祝洪江区戏曲家协会成立30周年京剧联谊演唱晚会”办好,戏曲家协会的京剧票友们早早的开始了有序的排练,这正是在排练改编自清代古典名著《三侠五义》的《赤桑镇》。排练现场一位高大、健朗的老者在排练演唱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在会长胡老的介绍下,了解到,这人是台胞,名叫刘光材,今年86岁,是洪江区戏曲家协会年纪最大者,更是戏曲家协会会龄最长者。
  
  1929年出生的刘光材,是土生土长的洪江人,但是为什么成为了台胞,笔者表示很好奇。原来,刘老是1949年从长沙跟随陆军学校去的台湾,后来因为机缘巧合又回到了祖国大陆。
  
  据刘老回忆,在他十四五岁时,当时由于洪江是抗日战争的大后方,很多人逃难来到洪江,其中不乏很多完整的剧团,一时间洪江就聚集了不少很有名气的京剧团、祺剧团、汉剧团等等。由于当时没有电影、电视、收音机,精神生活极度匮乏,且加上逃难来的各大剧团为了不让团员们闲下来,荒废武艺,都按时的进行训练和搭简易舞台进行演出,需求很高,买票率很高,还要提前买票,当时的刘老基本上每天必去报道,由于年纪太小还看不懂深奥点的,最喜欢看的要数武戏了。因此就和“老生”这个角色结下了不解之缘。每次看完在回家的路上,刘老都要边哼边武上一段。到了十八九岁的刘老才正式和票友们一起排、唱,专唱老生戏。每次放学回到家里就要打开家中唯一的一样值钱的“留声机”,跟着留声机唱,或是到河边、山上唱上一段。后来跟随军校去了台湾,闲暇时刘老都要唱上一段,是整个队伍里小有名气的“老生”。1953年回到洪江后,就一直开始打打零工,由于刘老身材高大,又在军校时打了一手好篮球,被洪江市体委相中,到会同去打篮球,一举夺冠。刘老在场上的优异表现,比赛结束后就被市体委推荐到了洪江瓷厂压瓷砖,闲暇时就抱着买回来的磁带机听唱的好的“老生”唱,有不懂的地方,就倒回去播放,遇到比较难的地方有个时候甚至会来回播放几十次,直到学会为止,特别喜欢听老生的经典名曲《借东风》和《追韩信》等等。
  
  “1983年的时候,洪江区戏曲家协会就已经搬到了,我们现在排练的这个地方,当时我偶尔和一些票友来这里唱戏,当时洪江有很多有名的老生票友:徐守良、马行健、吴晓勋等。在洪江瓷厂搞供应的时候,出去出差都带着磁带,只要一有空闲就在心里默默的哼。直到1990年从洪江瓷厂退休后,休息了一段时间于1991年就经常来这里唱戏,特别是现已经过世的原洪江京剧团的艺术指导老师蔡小培老师对我影响很大,受到他的指导真的很是受益匪浅。蔡老退休后就一直在这里给予我们指导,直到过世,我甚是怀恋。现在洪江京剧市场比较小,很多曲目都没有衣服和辅助装具,我们都是跑到外面去租回来唱。”刘光材老人缓缓的说道,笔者注意到在和刘老交谈的过程中,每说完一部分的时候,刘老都会在心里默默的哼上几句难度较大不太容易记住的词。虽然刘老不说,但刘老的嘴型和神态都不自知的告诉了笔者。
  
  看着刘老的执着与这份热爱,笔者不知是喜还是悲。京剧虽说是国粹,但热爱京剧的年轻人少之又少,千百年的文化在百事和可口可乐面前是那么的不堪一击,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迫在眉睫。据戏曲家协会会长胡锡林胡老介绍:“洪江区戏曲家协会成立于1984年9月,艺术底蕴及历史底蕴都很深厚。协会现有票友45人,年纪最大者86岁、年纪最小者50岁,分别是来自全区各单位的退休干部、退休职工、退休教师。”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