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hn.rednet.cn/images/qr-shike1.png)
王祖胜医生生前给病人看病的情景。邹芬芳 供图
记者 唐群雄 实习生 杨泽平
“这是病人家属来看我时给我的红包,你们一定要还给他。”李丹没有想到,这竟然是她的同事——望城区人民医院王祖胜医生临终交待的为数不多的事情之一。这位时刻牵挂着病人、24小时随叫随到的医生因积劳成疾,年仅50岁就离开了人世,留给亲人、同事和病人无穷的牵挂。昨日,望城区卫生局号召全区医务工作者学习他的先进事迹。
24小时随叫随到
过去7年,张博勇老人身患尿毒症,每月需要血透11次,他的主治医生正是今年9月因肝癌去世的长沙市劳动模范王祖胜。
2010年冬天,夜里下着冻雨,张博勇在家里突然发病,打电话告知王祖胜后才赶往医院。张博勇回忆说,自己当时花了20多分钟到医院,那时已是凌晨1时,可王医生早已等在病室,准备为他做透析治疗。
“我记得,当时做完透析时已经是凌晨5时,王医生对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不作声,保持能量。’”多年过去,回想起那一刻,张博勇感到非常温暖。
1999年,王祖胜担任起血液净化中心主任。“血液净化中心长年以来患者多、透析机少、人手不够,王主任从早到晚没有片刻清闲,经常工作14个小时以上。”血液净化中心的护士长李丹说,他常常利用下班时间给透析机消毒,研究器械故障并进行各项检测工作,周末几乎都在病房度过,24小时,只要病人需要,他总是随叫随到。
治病要紧,可先治疗再交费
王祖胜所在的血液净化中心,是全院最穷的科室,他自己几乎是这家医院最穷的科室主任,直到去世前,他一家都住在面积50多平方米的老宿舍里。
“治病保命要紧。”在他手上的病人,可以先治疗再交费,救治那些家境贫寒的患者时,王祖胜总是尽量想办法为他们节约费用,还经常自己掏腰包为他们买营养品。“至于收病人红包,我敢保证,他一辈子都没干过。”李丹说。
61岁的黄德强在血液净化中心做透析,春节的时候黄德强给王祖胜拜年,送了400元红包。可当老人过完年去做透析时发现,王祖胜已将这400元替他交了医药费。
2013年10月,市民刘中柱73岁的母亲转入望城区人民医院,王祖胜看过他母亲的资料后对他说:“你妈妈的情况不是很乐观。”自此以后,王祖胜开始了对刘中柱老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
今年9月初,刘中柱的母亲做透析时得知王祖胜患上了癌症,便嘱托刘中柱来看一趟王祖胜。“当时王主任在住院,我看见他脸色苍白,我就告诉他,你也是医生,应该知道要注意多休息。”“他轻声说,‘我知道’,然后反而问起我母亲的身体状况。当时我非常感动,他自己身患绝症,却还关心着病人。”回想这一幕,刘中柱觉得好像就发生在昨天。
临走时,刘中柱悄悄地把200元钱放进了王祖胜的被子里,“其实,这不是病人给医生的红包,只是朋友之间的探望。”
今年10月,刘中柱带着母亲去做透析时,李丹向他递上200元钱说:“王主任生前嘱托,务必把这200元钱转交给你,今天终于等到你了。”刘中柱接到钱时惊呆了,“当时我并不知道王主任已去世了,我那时的想法就是:这个人真了不起!”
“让我回归湘江,与家乡在一起”
10余年来,王祖胜治疗的病人达1000余人,透析人次达3万次,从无医疗差错事故发生。15年里,他有14年的春节是在岗位上度过的。仅2013年春节,已发现患有肝癌的他带着妻子、女儿,回到了位于湘江之滨的祁东老家,陪年迈的父母过了个年。2012年11月8日,王祖胜在湘雅医院进行手术,左肝全部切除,11月16日出院。出院后不到一个礼拜就回到了工作岗位上。之后,他又三次入院治疗,身体经受了极大痛苦,但他仍一边治疗,一边工作,同事称他“拼命王”。
2014年9月27日,王祖胜永别了自己眷恋的亲人和病人,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年仅50岁。临终前,他深情地对妻子说:“我很少有时间回老家,我去世后,把我的骨灰撒到湘江,这样,我又和家乡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