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之友家园的图书室里,刘明常常会整理书籍。
刘明(中)经常会来到这些随父母进城的孩子中间,与他们交流一些近况和感受,像知心朋友一样聊聊天。均为康子弘摄
红网长沙县站11月6日讯(星沙时报记者 李文婧)有这样一个人,17岁从常德农村老家远赴广东打工,埋头工作十年后,开始思考和自已一样的进城务工人员的命运,于是他辞掉工作,踏上公益之路。他通过自身行动改善工友群体的生存状态,促进工友群体更好融入城市。又一个十年过去了,他扎根泉塘街道泉塘社区,将“长沙工之友家园”农民工自发组织发展成为了一个提供社会服务的社会组织。这个人叫刘明,“长沙工之友家园”创始人。
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汇总“家有儿女 周五有约”交流会51期以来的内容,过两天还要去云南学习一个社会组织的运行管理经验,他还要负责机构的外联,在外的时间比较多,他感慨,“我还是喜欢做实业。”但同时他却强调,“千万不要认为只有自己才能做这些事,要号召更多的力量来参与进来。”
初心 帮农民工朋友建一个休闲的空间
和很多农村的贫困孩子一样,1994年刘明中专毕业后远赴广东打工。“呆过流水线、做过酒店服务业。”一直到2004年左右,十年时间。“那时候没别的可想,上班赚钱、加班赚钱。”他最终成为了一家三星级酒店的总经理。
此时,他却渐渐发现,有钱人可以进咖啡厅、剧院,工友进不去,因为消费不起。除了上班,大家都没有自己的生活,难道外出务工人员的命运就该这样?“农民工也应该有自己的休闲空间。”为此,刘明辞掉酒店的工作开了一家名叫“心灵之约”的农民工俱乐部,“其实就是工友花一点点钱就可以进去喝茶、休闲的那种俱乐部。”
“从那时起,我就开始接触网络,想在网络上找到一个属于我们外来务工人员自己的小窝。”后来,他找到了“草根之家”,从此他便带着妻子来到杭州,全身心地投入到其中。跟另一位农民工将农民工的网上家园发展成为现实,创办了杭州“草根之家”——一个纯工友组织,因为做得很出色,他获评“湖南省十大杰出农民工”。
刘明的本名叫刘志祥,在杭州的时候改了名字。做草根之家的时候,“突然明白了理想是什么,自己要做什么 ,就是建工友自己的家”,“突然明白”的他改名为“明”。“'明'这个词很好,对不对?明白、明天都是充满希望和美好的词。”
发展 建成一个更多人参与公益的平台
2011年,刘明决定回到家乡的农民工兄弟身边。带着“十大杰出农民工”荣誉获得的2万元奖金,他在泉塘街道泉塘安置小区的菜市场旁租了个小门面。“这个选址有讲究,我走访了13个社区,发现泉塘社区最合适,它只有3000左右的本地人,而外来务工人员高峰时达到10000人。”
但刚开始大家并不了解, 突然有这么个东西冒出来。“有人以为这是不是搞传销。”刘明说,最初3个月,他就用电脑和投影仪,在门口放免费电影。帮人上网查些资料、信息。“没有项目,最好的办法是以书为载体。”他自买自筹建了个工友图书室。
很多人通过看书、看电影,心里有了好感,就问刘明想干什么。“漂泊在外不容易,我希望我们能在社区有个小家。这里不讲经济利益的。”刘明说,工友就这样慢慢聚拢了。但也有质疑声,“你做这个是不是为了赚钱。”
“让工友们通过我们这个平台,参与活动学习,从被服务对象慢慢变成自我管理,再通过自身的社会资源和技能,参与服务。”质疑声让刘明更加清晰自己的目标。
渐渐地,有志愿者冒出来了。小孩也愿意来,家长也被带起来了,很热心地来帮忙。志愿者越来越多。“流动妈妈”田满玉也成了志愿者。田满玉告诉记者,自己的哥哥在工厂打工,因为重金属中毒,失去了说话能力。刘明帮她查资料,志愿者们帮忙募捐。她更加明白这个工友机构真的可以为大家服务。后来,田满玉辞掉工作,专职加入。
未来 优质服务项目化解决发展瓶颈
现在,“工之友”正在做的项目是“家有儿女” 新市民融入社区家庭教育项目和工之友“活力·共融儿童空间”流动儿童融入社区项目,这是自2013年正式由长沙市民政局主管登记注册后开展的比较成熟的两个项目,因此他们也获得了市民政局的项目支持经费。
“工之友”现在已渐入平稳,在此之前刘明经历过一度支撑不下去的两年,“虽然做了那么多事情,但是身份'不合法'还是筹不到资金。”
刘明和田满玉等几个主要负责人一边去企业上班,一边拿出工资来运转。即使这样,他也从未想过放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这就是我选择的一种生活,没有所谓的牺牲。”
“家有儿女” 新市民融入社区家庭教育项目从2013年4月开始启动,以每周五晚上常态进行“家有儿女 周五有约”交流会的形式进行,到2014年10月,已经进行到了第51期。
来自江西的黄荷花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丈夫在星沙工作,自己开了个小店,“书读得不多”,和成长期的孩子沟通陷入了困惑中。
“来这里和其他的工友们交流心得,还有经验分享,我是收获了很多。”黄荷花不光自己爱上了“工之友家园”,孩子也常常来这的“四点半课堂”学习,还参加了“文艺队”,交流多了,理解也多了。
而刘明肩上的责任更重了。“这么多伙伴跟我一起奋斗,我也担心他们是否能吃饱饭,更担心机构能否长期运行下去。”
目前,“工之友”是通过自筹资金以及政府的项目支持经费得以运转。“我们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提供的服务也都是免费的,但如果一味靠社会捐助,肯定是不能长期支撑下去的,我们做的事情也不能是'运动式'的搞活动,大家来了激情就搞一下,搞完就散了。”刘明在思考,“现在要让团队更加的专业化,提供高质量的服务项目,赢得政府的青睐,从而来获得资金支持。”
相关链接
据《中国政协报》2014年03月08日的一项统计,我国进城务工人员总量已达2.69亿人,其中外出进城务工人员1.66亿人,随迁子女1277万人。而占60%以上的,则是“80后”“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
这无疑是一个应该引起社会关注的重要群体。然而,这个游离于农村和城市社会生活之外的边缘群体,他们的精神与文化生活现状,越来越呈现出“孤岛化”、“边缘化”、“沙漠化”的现象,日益成为社会的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