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刻新闻
—分享—
□市六医院探索的“医养结合”产业模式成效显著
□湘潭民间资本从事养老产业的机构至少有20多家
红网湘潭站11月7日讯(湘潭晚报记者 王超)父母在,不远游。如今,随着城市发展步伐的加快,一些人或出于生存需要,或源于职业理想,不得不背起行囊去外地闯荡。由此以来,关于家中老人起居、健康等方面的问题成了全社会共同面对的课题。
随着国家、省市各项扶持养老、扶老政策的出台实施,养老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目前,湘潭的养老产业发展现状如何?由它带来的影响又有哪些?11月6日,带着这些困惑,我们展开走访调查。
带动城乡劳动力就业
7年前,83岁的齐秋华老人在子女的安排下住进了六医院颐养中心,成为医院试水养老产业以来最早的一批“体验者”。
“我现在的生活起居都有专人来打理,生活充实快乐。”齐秋华告诉我们,和住家时相比,她现在根本不需要自己动手做饭、操持家务,这里的一切都由小胡来帮她打理。
齐秋华所说的小胡,是颐养中心的一位护工。3年前,她从湘潭县青山桥的老家来颐养中心。经过几年“锻炼”,从一名不太专业的护工成长为颐养中心的一块“金字招牌”。
小胡今年49岁,她颇为自豪地告诉我们,按照行业标准,她现在一个月下来能挣到3000元。算下来,这份护工的工作一年能给她带来4万多元的收入,比她在家务农足足强了五六倍。
小胡说,来颐养中心当护工,不仅满足了她物质上的需求,还将这里学到的按摩、理疗知识,带回老家为父母和相邻服务。
我们了解到,养老中心聘请的护工大约有七成来自农村地区。
“我们实行的是‘多劳多得’制度,护工每月的平均工资大概在3000元上下。”市六医院颐养中心主任徐代红介绍,中心现有护工20余人。为最大限度地用好人才、留住人才,中心制定了一套详尽的工资发放标准和奖励制度。
“医养结合”养老产业模式打响了品牌
说起“养老产业”带来的好处,市六医院的相关负责人感慨颇深。
“六医院的前身是市疗养院,当初因为各方面原因,我们的生存陷入了极大困难。”2006年,得益于院方及国家、省市出台的各项政策规定,六医院迅速从老龄化社会中觅得了商机。通过8年探索思考,如今由他们开辟的“医养结合”养老产业模式,已在省内外打响了品牌。
市六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现在仅颐养中心,常住老人就达到了130多人。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执行的是“床位、护理费、伙食及其他”三项基本收费标准。
例如,一个生活基本能自理的老人,在颐养中心租住一个床位,他每月所需的费用大概为1500元。
“产业发展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必定带动盈利空间的增长。”这位负责人透露,专业化的服务和良好的服务水平,不只为六医院创造了强大的社会效应,还为其带来了经济方面的可观收益。
民间资本分食养老产业“蛋糕”
公立医疗机构嗅到了“养老”的商机,一些民间投资力量同样也把眼光瞄到了“养老”这块“香馍馍”上。从多位业内人士处我们获悉,目前湘潭市民间资本从事养老产业的机构至少有20多家。
2012年初,邵东的齐先生在一次出外考察时意外发现了这一潜在商机,于是迅速整合力量,投资了200万元在二环线附近开设了一家养老中心。现在,这家养老公寓,除为二环线周边居民解决养老需要外,效益也十分可观。
如今,随着产业链的拉开,已尝到甜头的齐先生正打算进一步扩大产业布局。“养老中心其实不只负责老人的吃穿住,它还可以把业务范围延伸开去。如做老年旅游、老年健身等方面。”齐先生直言,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养老市场潜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