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家庭礼簿记载着百姓的社交变化 礼簿见证礼金20年翻10倍

来源:红网 作者:潘东晓 编辑:杨洁 2014-11-24 09:45:28
时刻新闻
—分享—

  1996年的礼簿显示,当时的礼金大多为二三十元。

  2006年的礼簿显示,普通人的随礼大多为50至100元。

柳建国向记者展示存放在家庭档案里的两本礼簿。均为潘东晓摄

  红网长沙县站11月24日讯(星沙时报记者 潘东晓)“1996年,送礼只需要二三十元,2006年送礼也只需要50至100元,现在送礼至少200元起。”长沙县干杉镇干杉社区居民柳建国的家里有一个家庭档案盒,盒子里的两本礼簿记载着他家的人情往来。短短20年间,他家的礼簿见证了人情往来收、送礼的金额翻了10倍。
  
  礼簿记录红白事随礼金额
  
  1996年,柳建国的父亲去世。按照习俗,要举行隆重的葬礼,亲朋参加葬礼时则得随礼。
  
  柳建国家里保存20年的礼簿,记录着当时随礼的情况。“汤泽生,30元;李典华,20元……”这本黄色封皮的格子本上,先是写下一个名字,然后后面标注着随礼的金额。名字和金额极为工整,可见当时记录者对这份礼事的郑重。
  
  2006年,柳建国儿子儿媳新婚庆典,前来参加喜宴的乡亲好友络绎不绝,并一一送上一份贺礼。“刘伟,50元;钱旭光,60元;钱树奇,100元……”喜宴上,黄色封皮的格子本换成了印制的专用礼簿,16开、大红色,极为喜气,记录的名字和金额仍是一丝不苟。
  
  礼金从20元起涨至200元起
  
  “上世纪末,送礼20元就可以拿得出手。”柳建国捧着两本珍藏的礼簿,回忆起20年前的事。“当时物价没这么高,父亲的葬礼宴席,所有食材酒水仅要一两百元一桌,亲友的随礼大多为二三十元。”
  
  “到了2006年,儿子儿媳成婚举办喜宴,随礼的金额就翻了两三倍,多为50至100元。”柳建国说,虽然随礼的金额逐年走高,但也只有关系特别要好的才会送200元。“现在至少要200元起,稍微熟一点的就得要400元。”已经年逾花甲的柳建国说,仅20年时间,随礼的金额就翻了10倍还多。
  
  除了礼金的增长,来送礼的人数也有变化。“20年前的礼簿记载的送礼者不超过80人,而10年前的礼簿则有近200人了。”柳建国说道。
  
  礼金的增长反映生活富裕
  
  “礼金翻了10倍,说明普通老百姓群体越来越富裕,越来越重视社会交际。”干杉社区党支部书记黄国洪说道,“农村有了发展,农民生活越来越好,才能送出一封封逐年增长的礼金。”
  
  “1996年,送礼的基本就是本村组的乡亲或者亲戚,而到了2006年,送礼的扩大到了镇村的亲朋。”柳建国说,这也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通讯手段、交通工具的发展,让普通百姓的交际圈越来越大,人情往来的朋友越来越多。
  
  “虽然是两本小小的礼簿,却也见证了一个家庭乃至映射出整个时代老百姓社交情况的变化。”长沙县史志档案局局长夏声朝如是说道。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