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浏阳八旬老人出版《浏阳市民间谚语集锦》

来源:红网 作者:袁村平 编辑:王津 2015-01-05 10:34:36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浏阳站1月5日讯(浏阳日报记者 袁村平)今年83岁的张文清是市文化馆的离休干部,从1952年开始,他就开始搜集整理浏阳各地的民间谚语,60余年间,经历了不少曲折坎坷。1月2日,在新年伊始,他收到了刚出版的《浏阳市民间谚语集锦》,正像他所搜集的谚语中所说,“不怕人老,只怕心老”,多年努力后终见成果,这本集锦凝结了他数十年的心血。
  
  这份新年礼物让八旬老人笑开了花
  
  “这就是那本集锦,是我等了几十年的一本书呢!”昨日,记者来到家住解放路的张文清老人家中,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的张老拿出了2日刚刚收到的《浏阳市民间谚语集锦》(以下称《集锦》)。
  
  这本集锦是由张文清搜集整理,浏阳市文化馆编辑出版。张文清是市文化馆离休干部,创作过花鼓戏、电视剧和小型戏剧等,并搜集浏阳民歌、客家山歌三千余首。这次能将自己搜集多年的浏阳谚语整理成册,让八旬老人开心不已。
  
  “这本书里面收集了2558条谚语和歇后语,以谚语为主,实际上起初是有3600多条。”张文清介绍,民间谚语中有不少低级趣味的内容,他去其糟粕,保留到最后的就编入书内。
  
  这些搜集自浏阳三河六畔的谚语和歇后语,涵盖了整个浏阳地区,张文清还对其进行了分类整理,分为时政、生产、修养、事理、生活、交往、气象、保健、综杂、歇后语等十大类,便于索检。
  
  “这些谚语来自民间,深受不少人的喜欢,我把它整理出来编印成册,以后大家都可以用。”张文清说,这也弥补了目前浏阳还没有人搜集整理民间谚语的空白。
  
  经历了六十余年终于完成心愿
  
  百余页的《集锦》并不算厚实,但却凝结了老人60多年所花的时间和精力。
  
  “1952年,我在文化馆工作,当时正好响应中央号召搜集民间文学艺术。”张文清说,从那时候起,他就开始了民间谚语的收集工作,同时进行浏阳民间故事、山歌等收集整理,“我利用开会、学习、下乡工作的时间,到浏阳各地走访、收集。”
  
  经过十余年的整理,张文清已经写成了三本完整的手稿和一本仍较零乱的手稿,“当时我们已经联系上了湖南人民出版社,签订协议,准备出版。”但是,“文革开始了,我们家遭到了清理,所有的手稿都被搜刮走了,没有了。”
  
  多年心血毁于一旦,但是张文清并没有放弃。半个月后,他在一间厕所里发现了自己的手稿,于是他趁晚上天黑,偷偷从厕所里捡回来,脏了的弄干净,或者重新抄一遍,实在无法辨认的只好忍痛舍弃。“加上从柴堆里捡到的一本,一共找到了两本手稿。”从刚开始收集的3200多条,到此时已不到1200条。
  
  “1984年,中国民协启动'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包括《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和《中国谚语集成》)搜集整理工作时,浏阳只有故事集成和歌谣集成,没有谚语。”张文清说起当时的情况颇为遗憾,他说,自己从文化馆离休后,依然在断断续续进行浏阳民间谚语的搜集整理工作,不过搜罗的并不多。
  
  “我担心这些珍贵的财富凋零散失,就打起精神将它整理成集,以便传承后人。”于是,这本集子得以在近日出版成册。
  
  相关阅读
  
  浏阳特色谚语欣赏
  
  《集锦》中收录的谚语,有的在浏阳及浏阳以外的地方流传,有的则是极具浏阳特色的。张文清不大一会就从《集锦》中找出了几条。
  
  “爆竹响全城,不是过年是迎春。”
  
  “在浏阳城,过年的时候凌晨三点十五分鞭炮响,不是为了过年,而是为了迎春。”张文清说,“全城放鞭炮迎春,浏阳的习惯与有些地方不同。”
  
  “浏阳夏布豆豉好,桃花江女子个个俏”、“湘潭木屐浏阳伞,桃江女子不要拣”。
  
  “湘潭的木屐,浏阳的夏布、豆豉、伞,都非常有名,而益阳桃江这个地方则出美女。”张文清解释。
  
  在气象类谚语中,有“一九二九,双箭不离手;三九二十七,檐前倒挂笔;四九三十六,家家称牛肉;五九四十五,穷汉该(音)钱苦”等句。“双箭不离手,是指左右手插在衣袖里,说明天气冷了;檐前倒挂笔是指冰凌倒挂在屋檐上;家家称牛肉,表示快过年了,要备年货了;穷汉该钱苦,是说这时候问债的人多了,欠债的穷人家日子难过。”张文清解释,在长沙地区这几条流传较广。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