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长沙望城区80、90后回乡创业 “新农人”靠技术盘活新农村

来源:人民网-湖南频道 作者:林洛頫 编辑:杨洁 2015-04-30 13:11:33
时刻新闻
—分享—

  人民网长沙4月30日电 (记者 林洛頫)鲜活个大的小龙虾、当下时髦的水果蓝莓、延缓衰老的紫苏油、山野中产的土鸡蛋……你可能想不到这些农副产品都出自一群80、90后的创业者,他们依靠所学技术扎根农村、为长沙望城区当地经济建设注入了新活力。

  2014年,长沙在望城成立湖南惟一的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包括河西大众垸乔口、靖港、格塘、新康四个乡镇和河东的东城、茶亭、桥驿、铜官四个乡镇以及丁字、书堂山两个街道,区域总面积达553.04平方公里。

  “试验区具有先行先试的‘特权’,我们将在关乎现代农业综合配套、城乡一体化的众多领域推动改革,同时吸引人才投身农村建设,通过探索把试验区建设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样板和标杆。”长沙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杨志军介绍道。

  回乡创业——给农村发展带来新思路

  “我大学毕业后找工作四处碰壁,偶然机会发现长沙海鲜市场小龙虾销量特别好,便专程前往湖北请教专家学习养殖小龙虾,希望能在家乡干出一番事业。”1990年出生的陈彬去年在家乡望城区东城镇大龙村承包了200来亩水塘,依靠科技手段生态养殖小龙虾。

  目前,陈彬养殖的小龙虾出笼量在每天600斤左右,因采取生态养殖方式,小龙虾不仅个头大而且味道鲜,28~30元╱斤的销售价在长沙马王堆海鲜市场往往是供不应求。

  今年他还计划在村里承包1千余亩土地种植樱桃、金桔、无花果等小水果,再配套休闲餐饮一条龙服务,带动村里农民实现共同致富,以实际行动在望城配套改革试验区里“大展拳脚”。

  全新的生产技术能给农业生产带来一次量的“飞跃”,但能否有途径为农产品打开销路、让农产品突破地域限制也十分重要。

  大学主攻计算机的谢杰就从销售渠道上找到了致富的“门路”,他通过调研长沙鲜蛋市场,转型在望城茶亭镇中兴村深山野林中养起了生态土鸡,并自封蛋哥哥、鸡司令,利用微店等新平台今年预计可销售生态鸡蛋100万余枚。

  “鸡蛋要想不愁卖,销售渠道一定要紧跟时代步伐。”谢杰告诉记者,他的鸡蛋销售全依靠互联网,现在只要通过微信搜索“土鸡蛋”,就能发现“小米土鸡蛋”排名非常靠前,这可是根据搜索人群数量真正统计出来的排名。

  试验区内与谢杰一样利用互联网发展农业的还有不少,像致力于电子商务发展的湖南乡里里手电子商务公司董事长余正强就是中间的佼佼者,他从农资销售、农产品贸易、农村金融等方面着手,为农产品走向市场搭建了平台。

  “我们企业一直在转型中发展,今年将在网上主推互联网+的概念,对此我还特意请来了在清华大学计算机中心当主任的表弟,依靠他的专业技术为网站提供指导。”余正强兴奋地对记者说道,他十分看好农产品网络销售的前景。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就离不开技术、人才作为支撑。随着长沙市近年来不断加大农业基础投入,坚持城乡整合发展,改革涉农管理机制,激活农村金融市场,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投身到农业这一广阔领域。

  据了解,长沙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从去年成立以来,就从涉农改革、产业培育、农村发展等方面出台产业扶持政策,将更多的目光引导到农村、更强的资本引入到农村、更新的理念引进到农村。

  杨志军介绍说:“试验区目前正在积极探索一条科学、高效、可持续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商贸相互协调的城乡产业融合发展道路,城市化进程与‘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有机结合的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

  改革创新——给农村市场带来新机遇

  刚大学毕业两年的王鹏是湖南山丘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老板,在云南做土特产销售小有积累后,去年他来到书堂山脚下租了近400亩的荒山,种下了几万棵当下非常时髦的蓝莓树,正值春回大地,一丛丛粉白色小花开满了山坡。

  “蓝莓以前只能在北方地区种植,通过改良品种、引进新技术,不久后我的蓝莓就将在长沙望城这片热土上结果,通过让游客自己采摘体验果农丰收的喜悦。”望着满山坡的蓝莓树,王鹏正憧憬着收获累累果实的美好情景。

  新农村发展农业通过技术革命能实现新的增长点,让原来的不可能变成可能,那么传统农业是否也有发展的新机遇呢?

  “农村土地不能荒废,必须通过创新来实现它的真正价值。”乡里妹子佘小军一边帮丈夫操持机械加工厂,一边承包百余亩土地种植了紫苏、紫贝、贵妃藤等高档时蔬,希望通过摸索创新在试验区撑起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今年在了解掌握市场动态、摸清行业创新前景下,佘小军以紫苏作为切入口,开始试制紫苏油等深加工产品,为传统农业产品开辟出了一条新“道路”。佘小军表示:“紫苏油抗衰老、提高记忆力、降血脂、抗癌的功效正在被更多的人所了解,今后它的市场潜力就无法估计,今年我将把紫苏种植面积扩充到60亩。”

  同样,在家乡东城镇投入100余万元创立薯类产品研发和生产项目的姚栋、文莎两夫妻,大学毕业后尝试厨师、快递等多个行业,最终凭着共同的志向决定在家乡建厂,生产改良的地道手工红薯粉,滑溜溜的粉丝久煮不烂既柔软又有嚼劲,一下子就抓住了长沙人的味蕾。

  “我们村里80%以上的土地都是种植红薯,以前村民把卖不出去的红薯加工成红薯粉自己吃,因数量小、难保存、销路窄等原因一直没有形成产业,目前我正通过改良红薯粉工艺,搭建网上销售平台,注册品牌、QS认证,实现土特产的华丽‘转身’。”看着村里种植红薯的农民收入增加,姚栋笑着对记者说道。

  一批大学生回乡创业扎根农村发展农业产业,无论是田间驾驶农机翻耕、操控飞机播种洒药的机手,还是的拿着仪器观察各种农业数据的记录员;无论是在服务器上操纵大型农产品电商平台的程序员,还是拿着手机拍几张产品图片提交上微店的个体户,都是一张张年青而信心百倍的面孔。

  同时,一批转型的工商企业将资本和资源以更优方式组合绘就新的农业产业蓝图,他们或投资大型农业设施,或耕种更多土地面积,或建立完善配销渠道,迅速形成了规模化产业,从而获得较高效益。

  对此,试验区管委会负责人表示,在长沙试验区新型职业农民正在悄悄崛起,他们用全新的生产技术、拓展的经营理念,熟练的运用互联网技术,迅速取得娇人业绩。究其原因不难看出,试验区农业产业蓬勃发展离不开民众生活观念的转变、良好发展平台的设立以及社会发展的必然。

  目前民众正在追求生态健康的生活品质,随着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对农产品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多的企业投入人力、物力进行生态化科学化种养,这就给农村农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并且从中央到省、市,农业投入也在不断增加,特别是长沙试验区成立之初,就出台奖补方案每年安排一千万元支持农业产业发展,吸引了更多的人投资农业。

  “农业项目投入相对较小,几万、几十万就可以进行创业,符合中央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导向。试验区的农业企业和新型职业农民如雨后春笋一般迅速发展起来,逐渐形成科学化、产业化的农业经营体系,必将为打造试验区高效、生态、科技的现代农业奠定坚实基础。”杨志军介绍说,在中国农业永远是朝阳产业,是二、三产业的基础;农业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可承接大量劳动力,能进一步缓解就业压力。”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