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他是韶山灌区成立近50年一辈子扎根基层成百上千劳动者中的一员。他叫付秉扬,他的敬业和无私奉献,他继承发扬的灌区精神,是韶山灌区的“传家宝”,也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传家宝”。
敬业
1971年,初中毕业后,付秉扬从老家岳塘区板塘铺来到韶山灌区洋潭电站工作。洋潭,位于虞唐镇山冲旮旯里,离湘乡市区30多公里,这地方现在来看仍显偏僻,当年更是荒凉。
40多年来,付秉扬凭一股钻劲和狠劲,先后学会了车工、钳工、水轮机维修、斜面升船机操作、吊装等技术,成了洋潭电站甚至韶山灌区业务骨干和技术权威。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韶山灌区兴建洙津渡电站,付秉扬随师傅在那里苦干了3年,全程参予了洋潭电站和洙津渡电站的安装、建设、运营与维护。
2014年,洋潭电站实行自动化增效扩容项目改造。付秉扬坚守机房,奋战4个月,从没以身体差、年龄大、快退休为由请假。在付秉扬与同事们努力下,洋潭电站原计划两个年度实施的自动化项目,压缩到一个年度完成。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付秉扬便患有类风湿关节炎、尿结石等疾病。如今他左膝关节已严重变形,走路尤其是下楼梯时,只能一瘸一拐缓慢挪动。即便如此,付秉扬这么多年从没有以健康原因请求组织将他调往离城近、条件好的单位。每次站里技术大检修、项目大建设,他都冲锋在前,成为站里、局里不可或缺的技术力量。
继承
1965年,来自三湘四水十万劳动大军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修起了中南地区最大的引水灌溉工程韶山灌区,为三湘大地农业丰收提供了强有力的水源保障。
1966年韶山灌区建成通水后,支援灌区建设的部分技术人才、技校学生留了下来,将自己最宝贵的青春与才华,奉献给了这片红色的土地。付秉扬的师傅黄国林便是其中的一位。
黄国林1965年通过招工参加韶山灌区建设。“当过兵,能干,做事认真,吃苦耐劳,不讲报酬。”付秉扬回忆起师傅时,满脸崇敬。他向黄师傅先后学过升船机操作、机组安装等技术。给付秉扬印象最深的是支援洙津渡电站建设的那几年,黄师傅这些技术骨干搞突击,白天黑夜加班加点干,累了就靠在山脚边歇一下,每天补助两角钱。“除了向黄师傅学技术外,我还学会了如何敬业、怎样做人。”
黄师傅于1986年退休,以一名技术工人身份在洋潭电站干了21年。付秉扬以老师为榜样,以一名技术工人身份在洋潭电站干了44年。
传递
一说起付秉扬,洋潭电站站长朱国柱充满了感激之情:“我到站里20多年了,不管设备维修,还是站务管理,向付师傅请教不少。不管是分内事还是分外事,每次他都毫无保留耐心讲解,让我受益匪浅。”
这几十年来,向付秉扬请教有名、无名的徒弟已数不胜数。洋潭电站上至站领导下至年轻人,都尊称他为“付师傅”或“老付”。
电站检修班51岁职工刘勋耀对付秉扬十分佩服:“我从付师傅身上学了许多东西,比如刮瓦、调瓦,这可是个技术活。但是付师傅却做得很好,他总是说‘慢工才能出细活’,让我大受启发。”
电站生技股35岁技术工人彭海波介绍:“付师傅是看着我长大的。我小时候发现他不管是寒冬还是酷暑都坚守在升船机岗位,有时衣服湿透了也毫不在乎。后来我参加工作,他不顾身体欠佳尽职尽责干好自己的工作,给我们年轻人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付师傅这种精神潜移默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他的徒弟有的已走上领导岗位,有的已成为独挡一面的技术能手,一道组成了洋潭电站发电机组、洋潭水库大坝安全运行的“保护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一辈子,干出了不平凡的事业。
韶山灌区工程管理局局长袁建明表示,以付秉扬为代表的韶灌人身上所体现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与新时期中央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这种精神,是韶山灌区的“传家宝”,是我们整个社会的“传家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