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湘潭窑湾文化街区保护与恢复工作稳步推进

来源:红网 作者:黄武平 陈文清 编辑:刘飞越 实习生 熊璨 2015-05-23 20:17:38
时刻新闻
—分享—

(施工人员正在“江山胜迹”崖顶加固护栏。记者 方阳 摄)

  红网湘潭站5月23日讯(湘潭日报记者 黄武平 通讯员 陈文清)目前,湘潭窑湾文化旅游街区保护与恢复工程稳步推进,项目之一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摩崖石刻“江山胜迹”,崖顶建筑物已经清除。施工人员正在恢复、加固崖边原有的麻石栏杆。
  
  “江山胜迹”位于雨湖区沿江西路望衡亭和唐兴桥之间的路边,崖高约4米,“江山胜迹”4个遒劲大字分别约1米见方,系隶书阴刻。这4个字的左侧刻着“王捷俊题,朱德裳书”,右侧刻着“中华民国十七年建造”。说是摩崖“石刻”,其实崖壁并非石头,而是砂石和黄土的混和土。
  
  《湘潭县志》等有关文献记载,1928年,在湘潭城驻防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军第四师师长王捷俊(1890-1930,字振寰,湘潭县人),组织开凿望衡亭至唐兴桥的临江道路,以解决窑湾居民往来城区需翻越壶山之苦。路的中部上方约30米处,是晋代陶侃、明朝何腾蛟两位民族精英的衣冠冢。王捷俊对两位前辈很敬佩,于是利用筑路开辟出来的山崖,造摩崖石刻以表心意。他亲自题词“江山胜迹”,邀请德高望重的湘潭县籍京官朱德裳先生书写,再交由工匠雕刻。崖顶缓坡建休闲广场,供居民们凭栏远眺,欣赏江景,追忆先贤。
  
  然而,经过数十年的风雨侵蚀,崖体表层砂土剥落,部分字迹逐渐模糊。附近居民介绍,因历史原因,这幅摩崖石刻被水泥砂浆封存起来,用来张贴宣传标语。直到1990年,经窑湾一带居民和朱氏族人的建议,“江山胜迹”才得以重见天日,但没有采取任何保护措施。
  
  多年来,摩崖石刻旁陆续建起了民房。大量生活用水的冲刷,更加剧了崖体的剥落。不少市民一直呼吁政府采取措施,保护这一历史瑰宝,如今终于如愿以偿。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