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湘江新区拟重点推进十项改革 行政区与功能区融合发展

来源:红网 作者:刘玉先 编辑:何冰 2015-05-24 23:31:30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长沙5月24日讯(时刻新闻记者 刘玉先)中部地区首个国家级新区——湖南湘江新区今天授牌,标志新区建设正式启动。
  
  全面深化改革、先行先试是国家赋予国家级新区的重大任务,也是新区增强自身发展动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迫切需要。根据《关于促进国家级新区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和《湘江新区建设总体方案》,结合湖南湘江新区的功能定位、战略使命和发展需要,未来3年湘江新区拟突出抓好十个方面的改革,为发展建设提供强劲动力。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新区统筹能力,推进行政区与功能区融合发展。整合新区内现有行政资源,实现行政审批服务一个窗口对外和一站式集中办理,提升办事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改革行政审批和批后监管模式,实现相对集中行政审批与批后监管的有机统一;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按照“独立金库、一级财政、分级管理”的原则,实现责权利对等。
  
  二、探索国土管理机制改革。改革用地管理理念,创新土地出让方式,探索实行土地差别地价和弹性年限,增强土地供应的灵活性;拓展用地空间,通过土地利用规划评估修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加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节约集约用地等方式,多渠道破解用地难题;创新供地机制,争取国家和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支持,探索将新区建设用地指标在省级层面实行单列并给予重点倾斜,对耕地占补平衡在全省范围内实行统筹,强化新区用地保障,构建统一高效的土地管理体系。
  
  三、创新多规合一模式。创新规划编制理念,实行“反规划”的方法,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目标,统筹抓好新区土地利用、城乡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规划及控制性详规和各类专项规划的编制,着力实现“多规合一”,确保各种规划在“一张蓝图”上实现无缝对接,建立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强化对区县规划的统筹和指导,形成协调有序的规划管理体系。
  
  四、创新产城融合模式。发挥财政性资金的撬动作用,通过股权投资、风险跟投、专项贴息等方式,为加强招商引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持续稳定支撑;逐步缩小工业用地和经营性用地的地价差,鼓励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加速新区产业集聚,加快产城融合发展。
  
  五、创新投融资模式。积极探索在新区开展综合金融试点,发起组建股份制湘江新区发展银行,推动建立股权交易所、银行外汇结算中心、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和期货交易市场;放宽投资准入,鼓励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积极推动PPP等投融资模式的落地,形成各种要素活力竞相迸发的局面。
  
  六、推进生态文明机制改革。坚持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赔偿”的原则,推进实施生态补偿制度,逐步将试点成果推广应用到新区全境,建立系统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积极开展海绵城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智慧城市和绿色生态示范城区的建设试点,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不断提升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七、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改革。坚持用融合理念推进新区建设发展,建立健全城乡互动、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户籍、教育、医疗和文化改革试点,促进城乡之间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推动城区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确保城乡在管理体制、政策支持、产业布局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实现全面接轨。
  
  八、建立开放型经济模式。学习借鉴国内自贸区的成功经验,争取在湘江新区设立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和保税物流园区等特殊监管区域和场所,完善新区与周边地区和内陆腹地的保税物流体系,建立金融服务完善、产业高度集聚、法制运行规范、监管透明高效的自由贸易网络,实现投资和优质要素进出的便利化;试点推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九、推进自主创新示范。在新区范围内全面实施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6+4”的政策体系;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推进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市场化、企业化改革;创新人才流动机制,打破体制壁垒,破除身份障碍,加强聘用制公务员管理,打通新区机关事业单位、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人才有序流动的渠道,打造中部地区“人才特区”和“人才洼地”。
  
  十、深化内部管理体系。继续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实行扁平化管理,形成决策权、知情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按照公司类别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形成党委与董事会、纪委与监事会合理分工的管理运行机制,提升国企参与市场竞争的活力;探索建立与新区建设任务、发展阶段相匹配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国有企业负责人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体系;开展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落实好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岗位的廉政风险点排查和防控机制,形成管理协调、运转顺畅、监督有力的管理体系。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