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岁的杨耿靠坐在墙角,使筷子的手指无力地弯曲着
杨耿要扶着墙才能坚强的行走
杨耿谢绝笔者扶他上楼
红网通道站7月6日讯(通讯员 吴三东)这是笔者7月5日在“网络志愿者联盟”上读到的一条消息,网页上写到:“在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菁芜洲镇陈团村,我们见到了一户特困家庭两孩子,13岁的哥哥杨保撩,靠两根木棍支撑着身体,顽强地在村里的小学上到了四年级,每次去学校要走上1个多小时,8岁的弟弟杨耿,因为四肢无力,无法直立行走,至今仍上不了学……”
顺着这个地址,笔者花了近1小时赶到了芙蓉村。芙蓉村是侗族村寨,老乡们说今天就杨耿、他母亲和奶奶在家。穿过侗寨门左拐40米处,就到了杨保撩、杨耿这对棍子兄弟的家。杨耿的母亲李起先正在炉子旁生火,见有客人到来,赶忙起身。
从她黝黑的面颊,柔弱的双手,可以看得出这些年吃了很多苦,受了不少委曲。此时她坐着小板凳,双手轻轻的放在膝盖上,身子挺得笔直,一句一句简短地回答笔者的问题。
“这是哥哥,还是弟弟?”
“这是杨耿,是弟弟,今年8岁了”
“那哥哥呢?”
“前天,哥哥在他爸爸、好些个好心人的陪同下从家出发去北京看病了,现在7月5号,应该到了吧!”
“网上说这兄弟俩得的是先天性脑瘫,治疗费用是不是很高?”
“一个要6万多元,两个得12万多。”
“有凑齐治疗费了吗?”
“没有,才有1万余元,还是怀化志愿者、通道义工等好心人帮忙筹集的。”
“那到北京后咋办?还差很这么多治疗费。”
“我们大人不能眼看孩子受苦呀,已经到处向亲戚朋友借贷了,我坚信,我们家的贵人就在不远的地方!”她吸着鼻子,伸出胳膊,用衣角擦拭着眼角。
杨耿在一旁默默听着,手不自觉的在比划。
杨耿的父亲杨爱民,为了全家人的生活,一直外出务工。当得知有爱心人士可以带他儿子到北京万博脑康中医医院检查和治疗,他很是感动,连夜赶回家中。
在采访里,笔者得知哥哥杨保撩靠着两木棍支撑着身体,每天很早就起床了,顽强地在芙蓉小学读到四年级。别的小朋友只要10来分钟就赶到学校,他每次去上学都要走上1个多小时,不知摔了多少回,常有好心人帮扶起,他说自己能起来,还要赶去上学,迟到了不好。
弟弟杨耿今年8岁了,因四肢无力,无法直立行走,至今仍上不了学。笔者赶到他家时,他正在吃饭,当有陌生人到来时,他并没表现出惊讶,总是在微笑着。
“杨耿,阿哥呢?”
“阿哥‘拜’北京啦!”(侗语音,拜,去的意思。)
“那你怎么没去呢?”
“阿妈说家里不够钱……”
“你想去北京吗?”
“等阿哥回来了,我也‘拜’北京!”
“现在认识汉字吗?”
“会讲几句,哥哥和妈妈教我的,电视里都讲汉语。”
在一旁的妈妈泪水唰的涌了出来,他是那样的天真,哪里知道还差很多很多的医疗费。妈妈要杨耿起身去房间,好让叔叔看看你。笔者刚起身正要扶杨耿起来,他谢绝了我的好意。
“叔叔,我能自己走,我也想上学!”
采访结束后,杨耿妈妈硬要留笔者吃个饭,笔者表示已吃过了。笔者掏出100元钱,交给杨耿,他的眼睛一下子睁着大的。他没有推辞,抓住笔者递过的钱,使劲在手里窝来折去,又紧紧握住,放进裤袋里,又拿出来紧握在手里,嘿嘿地笑着,一个劲的点头。
他实在太需要帮助了,他很想上学,能像正常人一样行走。
离开村寨时,母子二人目送笔者右拐出了寨门,简单的一句“我也想上学”,让笔者看到了杨耿脸上写满许许多多的渴望,心里久久不能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