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创客”张四玲:做农业,先让自己成为农民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刘银艳 肖萍 任泽旺 编辑:陶园 2015-07-07 09:32:40
时刻新闻
—分享—
  湖南日报记者 刘银艳 通讯员 肖萍 任泽旺
  
  创客语录:
  
  多关爱脚下的土地,多理解合作的农户,多生产健康的食品。——张四玲
  
  “投入农业开发没什么诀窍,就是先让自己成为农民”
  
  7月初的江永县,晴雨不定。张四玲笑盈盈地站在门口迎接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她一袭绿裙,与走进江永地界所见到的满目青翠很是相衬。
  
  江永的农副产品甚是丰富,张四玲创建的江永特色农副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也甚为有名,在这个生产加工基地近百亩、种苗良繁基地300亩、种植基地2万亩的“农业王国”,9年的深耕,如今已具备年产香姜香芋等香型特色农副产品2万吨、食品深加工1.5万吨的生产能力。
  
  下乡,是张四玲常有的必修课,记者和她的交流,也在跟随她去巡看她那些香芋基地的路上。她成立的江永县香芋香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已集聚了五六百农户,有的贫困家庭,张四玲还帮他们垫付了种子和化肥钱。今年雨水太多,有的芋头发了“芋瘟”,香姜也出现了倒苗现象,那些贫困农家常请她去“会诊”。
  
  “搞农业是个辛苦活,投入农业开发没什么诀窍,就是先让自己成为农民。有的坚持不住的,就只有撤退了。”张四玲说。
  
  辛苦,有她黝黑的皮肤为证。
  
  2006年以前,张四玲还只是县城里一家大酒楼的老总,日晒不着,风吹不着。
  
  那时候,总有一些瑶家农民挑着农产品来卖给酒楼,张四玲有一个原则,让厨房提供一顿饱饭,不跟他们讲价,有时农产品过量了,农民恳求几句,她心一软,也收了。
  
  “当时的酒楼,是我和20多位下岗职工一路打拼创建的,普通劳动者的辛劳,我最能理解。”张四玲告诉记者。
  
  1996年,江永县饮食服务公司改制,张四玲主动要求下岗,去经营一家酒楼。这一决定,让20多位面临下岗的姐妹有了着落。
  
  张四玲酷爱厨艺,还在饮食服务公司时,她就拜过单位两位省级湘菜大师为师。接手酒楼后,她不断推出新菜式,在那个相对封闭的小县城,还自己琢磨出一套服务和管理模式,连服务员穿着的民族服装都由她设计制作。“可以说领导了饮食行业潮流,邻近县市的同行都来取经。”张四玲说。
  
  那些过剩的农产品,被张四玲全部腌制成坛子菜,免费供客人品尝。客人吃了都叫好,还都要打包一份带走,久之,有人向她提议:“何不注册一个品牌,专做食品深加工?”
  
  坛子菜的原材料,基本上来自江永千家峒瑶族乡的瑶民手里,张四玲没有多想,申请注册了具有江永地理标志特色的品牌“千家峒”,并成立了江永特色农副产品开发有限公司。
  
  2006年,张四玲租了300亩地,决定自己种植原材料,一头扎进农业开发里。“天天往种植基地跑,皮肤全晒伤了,几年后才恢复过来。”爱琢磨的张四玲,农业知识越来越丰富,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
  
  食品安全,始于传统农业种植法
  
  霜降时翻耕土壤冻死虫卵,同时配撒石灰消灭虫卵,才是杀虫的最佳时段;不崇尚大棚、液体肥,液体肥只能算营养针,好的农产品离不开土壤、阳光和雨水……
  
  这些农耕诀窍,张四玲说起来一套一套,“为什么江永的农副产品能驰名港澳台,被誉为广东人的菜园子,就在于江永有洁净的空气、水源,富含钙、硒的肥沃土壤,和更多的传统农耕种植法。”
  
  张四玲像爱眼珠子一样爱着这片土地,而对于与她签订了种植购销合同的农户,也就有了特别的要求。
  
  “公司的签约农户,我都会要求尽可能推行传统农业种植法。”为此,张四玲请来县农业局的专家,定期对农户进行传统农业种植培训,限制农药化肥使用时段和品种,收购时进行农残检测,对农残超标的农产品拒绝收购。
  
  对于按公司标准进行种植的,张四玲也采取了种种保护措施。农产品滞销时,公司按保底价收购,畅销时,按市场价收购,解除了农户的后顾之忧。最近,公司还在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准备明年为农户投农业保险。
  
  而张四玲最初租下的300亩土地,则已成为种苗良繁基地,“我们追求更原生态的品种种植,基地三面环山,土壤没有任何污染,在这里,我们的种苗经过脱毒处理、品种提纯,再提供给种植农户。”
  
  保证了种植链上的食品安全,加工链上也有“杀手锏”,“我们花20万元引进了一条热杀菌线,既能通过84℃的高温杀菌,又能保证营养成分不流失。”张四玲告诉记者,等明年新的厂房建成后,热杀菌线会增至3条,生产规模比现在扩大3倍。
  
  了解了这些,再走进公司的产品展示大厅,看那一箱箱、一瓶瓶、一罐罐包装精美的香姜、香芋、岩鱼等美食,是不是有一种垂涎欲滴之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