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老司城“王的后人”平静的生活被打破(图)

来源:红网 作者:周帙恒 编辑:杨洁 2015-07-08 08:59:00
时刻新闻
—分享—

4.jpg

6月27日下午,永顺老司城遗址区内,74岁的朱长湘穿着一身土蓝布外衣,坐在土家族传统织锦西兰卡普前面,招呼着游客。图/实习生杨杨 记者杨旭

5.jpg

土家族摆手舞。

  王的遗民

  改土归流后,老司城回归到一个寂寞的穷乡僻壤。现在,老司城的村民基本都源自土司时期的居民,这意味着,老司城遗址主人的后裔还在,遗址的血脉还在。

  “9月再过来,我给你们摘李子吃。”屋前屋后,柚子、李子、桃子都露出了青涩的颜色。

  6月27日下午,永顺老司城遗址区内,74岁的朱长湘穿着一身土蓝布外衣,搭配银制戒指、手环和发簪,坐在土家族传统织锦西兰卡普前面,招呼着游客。

  朱长湘是一位空巢老人,老伴已经去世,5个孩子都在外地工作。她还是老司城的遗民,她的母亲和婆婆都姓彭,她是“王的后人”。

  “我还想多活几年呢!”正如新一年青涩上味的果子一样,朱长湘体味着老司城800年一回的新鲜“土”气。

  家在老司城,空巢不空,老城不老。

  老司城回归穷乡僻壤

  朱长湘的母亲和婆婆都姓彭,她说,自己是“王的后人”。实际上,彭氏土司承袭延绵八百余年,老司城的遗民或多或少都与土司有血脉上的联系。

  虽然已年过七旬,但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依然打扮得精致体面。一身土蓝布外衣,搭配银制戒指、手环和发簪,坐在土家族传统织锦西兰卡普前面,朱长湘回忆说,小的时候,母亲常会跟她讲一些土司的故事。现在年纪大了有些故事记不清了,但后人们口口相传的,都是土司勤政爱民的形象。

  母亲来自显赫的彭氏家族,而朱长湘的父亲这一脉朱氏家族,同样是土著大姓。在标志着开创八百年彭氏土司王朝统治的溪州铜柱上,刻上的每一个姓氏就代表着一个族群,其中朱姓就有一人。在这个峡谷幽深的闭塞山区,一个人的姓氏,往往可以追溯出宗亲的血脉。

  随着改土归流,老司城不复“城内三千家、城外八百户”的光景,回归到一个寂寞的穷乡僻壤。朱长湘打小就生活在老司城,她人生的大部分时光是在清寒贫苦中度过的,“小时候没有衣服穿,只能用一块洗脸的手帕遮身。”

  木屋少了,匠人也少了

  老司城选址在一个闭塞、偏僻、贫瘠的山区,这里既没有开阔的河谷,也没有矿产或可耕之地,其主要目的在于军事上的防御。为了生存,朱长湘和长辈们只能是尽可能开垦耕地。而老司城的遗址,逐渐成了遗民的耕地,历史的遗迹渐被掩埋。

  1958年,朱长湘嫁人了,婆家花了50多元钱,在老司城遗址左街往上的山坡上,买了一栋木屋,这也成了朱长湘的家。这座木结构建筑已经有百年历史了,面积有两百余平方米,朱长湘在这里迎来了四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也送走了病逝的丈夫。

  全木造是老司城传统民居的特征。这些民居多以柏木起柱,松木穿枋,杉木装板。卧房木地板垫高30厘米左右,主要为了防潮,也便于架设火塘。在朱长湘家里,堂屋是夯土地面,正面设有神龛,供奉有牌位。

  “这样传统的木结构民居已经很少见了,这座房子很有价值。”长期从事老司城研究的当地专家刘宏说,老司城近些年不再建传统民居,一是森林的砍伐导致原材料稀缺,二是会建造这种房子的工匠越来越少,当地人都青睐成本低建造快的砖混水泥房子了。

  生活变了,家的感觉没变

  本以为会一辈子守着田野生活,朱长湘平静的生活被一群考古人员打破了。

  2001年前后,开始有大规模的考古人员前来老司城。2012年,出于对遗址的保护,朱长湘家位于遗址生活区的土地被征收,自给自足的生活就这样结束了。

  生活的巨变,给朱长湘带来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收入增多了。朱长湘有了一个公益岗位,打扫位于遗址内的自家屋前屋后,以及运送20余户居民的生活垃圾。“一年有一万多块收入,比种地强。”

  虽然是空巢老人,但朱长湘的日子并不乏味。当地一名织锦师傅看中了朱长湘的房子,租了堂屋,雇了5名土家姑娘,现场制作西兰卡普这种传统的土家织锦,再卖给游客。朱长湘只要一闲下来,就会坐在屋前的石台阶上,看人来人往,与游客交谈。

  实际上,朱长湘也看过外面的世界,去过在上海的女儿家,但没住多久就回来了。只有站在自家屋前,看着老司城遗址山川氤氲依旧,行走在卵石道路上,她才有家的感觉。

  现状

  遗址保护区严控外地居民迁入

  红网湘西7月8日讯(潇湘晨报记者 周帙恒)“彭氏土司强盛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以地缘代替血缘。”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柴焕波研究表示,上古以来都是以姓氏为聚居的唯一纽带,而在土司时期,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了新的社会结构。据老司城周边村寨的氏族调查,在彭氏土司核心辖区,朱姓、郑姓、周姓、魏姓等,都是在明代或稍早以不同方式嵌入的,有的还成为了土司政权的僚属。然而,随着这种社会结构的瓦解,老司城又回归到了一个贫瘠的山村。

  改土归流以后,老司城人群流动的总趋势是外迁。现在,老司城的居民基本都是土司时期的原住民,是土司贵族和平民的后裔。他们的生存空间,大多可与老司城遗址的居民区、家族墓地、土地庙相吻合。居民们操着同样的语言,老司城的血脉还在。

  而改土归流后迁入的一些汉族,几代以后也讲土家话、跳摆手舞。就这样,一代又一代的迁入者也成了“本地人”,土家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血脉集团。

  为了加强对老司城遗址的保护力度,2013年出台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老司城遗址保护条例》中,明确规定了除因婚姻关系等特殊情况外,严格控制外地居民的户口迁入老司城遗址保护区。

  潇湘晨报记者周帙恒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