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刻新闻
—分享—
迈过石堰坪村那300多年的朝门,村部所在的吊脚楼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可恨我的镜头广角不够,无法将整栋建筑完整拍摄下来。
站在羊儿垭观景台上,张家界市永定区王家坪镇石堰坪村的美景一览无余,只见群山碧翠之间,吊脚楼依山就势错落有致,稻田、山塘和几柱蓝色的炊烟,更增添了浓浓的的人文意境。据石堰坪村党支部书记全建国介绍,全村900多人共拥有吊脚楼182栋,其中百年历史的超过70栋。
“全国我不知道,但湖南很难找出比我们这里保存更完整的土家村落了。”2000年,做生意已有小成的全建国回到老家,带领村民致富,“族谱上说,石堰坪已经有600多年历史了,作为石堰坪人,我总舍不得这片看起来不那么洋气的地方。”
当时村里青年大多外出打工,很多人的愿望都是攒点钱回家起新房子。
“我总觉得土家文化是石堰坪的一张王牌,吊脚楼作为载体,一拆了之太可惜。”全建国见过世面,他隐约知道村里那些“旧家什”的文化价值,“不仅要劝大家不能拆,还得保护好。”
村民全子科致富后,准备回家盖栋小别墅。全建国请出其父全宙平出面一起做工作,最终全子科请来六位老师傅,花120万元,改修了一座吊脚楼小院。
通过努力,石堰坪村村民对保留原生态土家族文化的态度发生了改变。不仅村里的吊脚楼得到保护,包括糊仓、扬叉舞、薅草锣鼓等土家特色浓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得到重视。
糊仓是最有特色的活动之一。每逢插秧,所有人都会使尽全力,以期用最快速度插完自己的部分,最慢的人将被“关”在田中央,这时,岸上的人们将用稀泥使劲往他身上砸。也有用稀泥砸稻田主人的,砸得越多主人越高兴,因为这代表着今年收成越好。
当石堰坪村的人们竭力保护当地原生态土家族文化的同时,不少与石堰坪村类似的土家村落正在渐渐消失。
据石堰坪村志记载,石堰坪村部于2011年动工整修,2012年竣工。这幢运用传统工艺修筑起来的吊脚楼规模巨大,建筑材料采用了从沅陵、慈利等地收购来的民居原物。
“不少是拆迁后被当作废品处理的,现在要找已经非常难了。”全建国说,这些别人眼中的垃圾,被石堰坪村人当作了宝贝,“你看窗棱上雕刻的人物、花纹,用精致来形容毫不过分。就算有人出再多钱我们也不会卖。”
在村部的院子里,麻石铺就的地面尽管有些凹凸不平,但与周围的环境完美融合。水塘边摆放着一长溜直径不一的磨盘、柱础,可以看出石堰坪人当初搜集旧物时的狂热。
“这些都是原物,磨盘还好说,雕工精美的柱础目前已经难得一见了。”全建国说,除了保护不够,更因为工艺失传和人居环境的改变,“后人想感受础润而雨这个词,估计比较难了。”。
10多年过去,石堰坪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终于得到了肯定。2013年5月,石堰坪古建筑群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首批“中国传统村落”、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国字号的荣誉就有6项。
不仅如此,由文化坚守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日渐丰厚。2014年,石堰坪游客突破15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500万元。今年“五一”节,来自山东、河北等全国各地的游客每天都达千人以上。
“不少人看了石堰坪之后,一方面感叹我们对文化保留的完整,另一方面对家乡传统建筑和文化的消失感到痛心疾首。”全建国和他的乡亲们很庆幸,“我们没有走‘先发展、后保护’的老路,而是‘先保护、后利用’。事实证明我们没有走错。毕竟,有些东西,失去了就永远失去了。”
全建国介绍,今年石堰坪将启动土家生态博物馆建设,把整个土家族的生产生活器具搜集起来进行集中展览,让游客进一步感受土家人的生活。
附诗:
《图记石堰坪》
作者:石光明
武云岭下古村边,
楚汉斜阳山外山。
春日糊仓说稼穑,
避秦此去过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