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曹雄清 李英燕
9月2日,记者来到汝城县泉水镇殿华村,目睹了殿华村宋叔灯老人珍藏了70余年的抗日游艺团演出幕布。
“几十年来,这块幕布我一直珍藏着,因为他曾是中山大学师生及汝城群众爱国热情及抗战激情的见证。”宋叔灯老人说。
宋叔灯老人介绍,该幕布是1943年3月由中山大学文学院在殿华村为宣传演出抗日剧目而制背景,长10米、宽6米,中间秀有“殿华村游艺团”繁体5个大字,落款为具体制作时间。
中山大学校史记载,抗日战争时期,为了不中断教学,中山大学有过三次迁徙。原中山大学教授朱子范先生的女婿宋承继证实,汝城殿华教学点就是中山大学文学院教授朱子范带队从广东乐昌北迁而来的。当时随朱子范教授迁至汝城泉水镇殿华村教学点的有教职员工、职工家属、文学院在读大学生。
宋承继老先生出生于殿华村,现与妻子居于台湾新北市。中山大学迁入殿华后,宋承继与同村的宋和生、宋承俭等有幸入学殿华村教学点,师从朱子范教授。宋承继深得教授喜爱,后追随教授辗转到了台湾,并与教授的女儿喜结连理。
抗战时期,汝城地处大后方,没有受到战火的侵扰,师生们得以恢复正常教学。殿华村宋轮生告诉记者:“当时师生们虽然远离了战火,却心忧天下,他们在上课之余日夜奔走于殿华村周边的墟镇、村落,张贴宣传标语,教唱革命歌曲,宣讲抗日形势。‘殿华村游艺团 ’就是在那个时候成立。”
宋叔灯老人介绍,游艺团成立后,学校师生与当地百姓自编自演抗日剧目。剧团演出没有幕布,有人提出凑钱到县城买洋布,但多数人反对,认为洋布是当时要抵制的“日货”。后来,经大家商量,决定组织村里所有的织布机来编织幕布。5天后制成了一幅长10米、宽6米的幕布,并绣有“殿华游艺团”五个大字。游艺团演出的节目主要有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毕业歌》和话剧《放下你的鞭子》、《重庆二十四小时》等。
中山大学师生的爱国热情大大鼓舞了周边群众。据汝城史记办主任何珍良介绍,抗战时期,汝城曾组织数千民工抢修战时飞机场,及时营救被日寇击落的盟军飞虎队两架飞机和飞行员。吸纳了来自周边各省的近百万难民,目前尚在世的有当时香港难民、87岁的关爱华等30余人。
而且,演出激励汝城青壮年踊跃报名参军,数千人奔赴抗日前线,近千人为国捐躯。在云南腾冲抗战英烈纪念园,有汝城籍烈士墓。从1982年到现在,汝城境内已找到的汝城籍抗日老兵有欧阳泗、朱宇平、邓驹、袁贤瑸、何映甫、朱宾鸿、何宗林、欧阳忠等抗战勇士120余人。目前还健在的老兵有李名清、朱满生、李初生等人,他们年纪最大的达100岁,最年轻的也有9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