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刻新闻
—分享—
作为文艺评论家,龚曙光在文艺社《芙蓉》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评论。文艺社三十年,出书近万种。作为读者,龚曙光买的第一套诗集和第一本戏剧理论,也是文艺社出版。这些书至今都还留在他的书架上。
“我觉得文艺社出了很多好的原创文学书和理论书,这份功业可能比赚多少钱,争多大的声誉都重要。”
那么,三十年文艺社,在龚曙光心中留下了什么?
“第一,文艺社留下了一种眼光。”以湖南文艺出版社在创社之初引进的台港文学、西方诗歌甚至《波斯文库》为例,龚曙光认为,该社自创立开始,就展示了一种“面向世界的、历史的、人类的眼光”。
“第二,贡献了许多原创。湖南文艺出版社在每个时代,都抓住了那个时代、那个年代最有代表性的作家,留下了这些人的原创。不管是在80、90年代洛阳纸贵的作家的作品,还是今天的‘小鲜肉’的作品。”在龚曙光看来,对于一个出版社来讲,这是最重要的使命,因为他们留下的,是历史的印记。
第三个,龚曙光认为,就是文艺社一代又一代出版人传承下来的精神。“他们那种无私奉献、兢兢业业的精神,代表了中国当代出版的精神高地”。龚曙光说,没有这样一种精神,就不可能有文艺社三十年的辉煌。
作为管理者,龚曙光砥砺湖南文艺出版社全体人员,“面对新常态、新业态,我希望文艺社同仁真正发扬三十年积累的专业精神、创业精神,把我们所积淀的原创资源真正激活,把我们走过的历程坚持到底。”
龚曙光最后寄语:“我希望文艺社能坚守文化立场,坚持原创方向,坚定文学和音乐两条腿走路的道路,把文艺社未来的事业做得更好!以不服三十年,强于三十年的追求来走未来三十年,乃至更多三十年的未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