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康路上】老城区雨湖:2017年实现全面小康

来源:红网 作者:彭双林 编辑:李艳华 2015-10-19 08:33:06
时刻新闻
—分享—

  (位于雨湖区的湘潭锰矿国家矿山公园,治理后焕发出勃勃生机。)

(刚建成不久的湘潭锰矿国家矿山公园。)

 (湘潭锰矿区治理前。)

(正在建设中的湘锰国有独立工矿棚户改造项目,年底前可改善3000多户居民的居住条件。)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彭双林 湘潭报道
  
  雨湖区是湖南湘潭市的老城区,总面积为45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乡村占了84.4%,其中还包括湘潭锰矿等老工业基地。如何更快更好地推进雨湖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推进全面小康,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这是湘潭市雨湖区小康工作领导小组在第一次会议上达成的共识。
  
  近年来,湘潭市雨湖区坚持“强商兴工、富民强区”发展思路,加快“三区”建设,努力实现全区的跨越崛起。目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32项考核指标中,雨湖区已全面完成21项,其他11项指标稳中有升、进步明显。
  
  “全力以赴开展2015-2017三年大变样行动,至2017年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到2020年率先向基本现代化迈进。”6月17日,湘潭市雨湖区委书记刘永珍向时刻新闻记者描绘了这一“小康雨湖”蓝图。
  
  经济发展突出园区主攻
  
  湘潭锰矿曾是“中国锰都”,企业破产后所在的鹤岭地区一度沦为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域最落后的地区。这里不仅环境破坏严重,且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居民生活环境不断恶化。
  
  2010年初,湘潭雨湖区委区政府明确坚持“强商兴工、富民强区”的基本工作思路,提出加快“三区”建设,即:改造提升老区、开发建设新区、发展壮大园区,在原湘潭锰矿所在地鹤岭地区,建立鹤岭工业园。
  
  2012年4月,湘潭锰矿区被列入国家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项目。该项目分3年实施,治理面积10.82平方千米,总投资3.54亿元。发展思路为通过对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来推动矿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和生态环境修复,实现矿区的生态两型蜕变。
  
  6月16日,时刻新闻记者在昔日破败的锰矿区看到,新建成通车的春兰路宽阔平坦,棚户区改造大楼正在热火朝天地建设中,工矿废地、废渣、废水等治理工程正在施工建设。
  
  湘潭市鹤岭工业园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庞武良介绍,春兰路通车,解决了锰矿地区3万多人的出行问题,现在园区路网骨架已经拉开;湘潭锰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一期与环保口废水废渣治理一期均已经竣工,二期启动在即,同时发改口废渣治理预计争取专项资金7000万元;水、电、气等配套设施也已全面跟进。
  
  目前,包括鹤岭工业园在内的雨湖区园区产业布局已经明晰。雨湖工业集中区实行“一区两园”发展模式,下辖鹤岭工业园、先锋现代产业园。雨湖工业集中区综合部部长李灿介绍,鹤岭工业园主动承接长沙大河西先导区和湘潭经开区的辐射效应与溢出效应,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现代物流和旅游休闲产业。
  
  先锋现代产业园则定位为中小企业总部基地、大学生创业园、矿山装备制造区等,将形成以工业产业带动科技创新、城市建设、生活配套的功能发展版块。
  
  2013年以来,园区共争取各级各类专项资金4亿元,预计下段还将从老工业基地、独立工矿区等方面争取资金4亿余元。
  
  截至目前,雨湖工业集中区共引进企业10余家,拥有湘潭电化、中材水泥、科之杰等3家主营业务超5000万元的企业。园区通过对企业服务模式的创新,加强对重点企业的支持,目前园区骨干企业发展良好。
  
  2015年是雨湖工业集中区“三年打基础”的最后一年,按照雨湖区委、区政府制定的《2015-2017年“三年大变样”实施方案》,园区将全力以赴,重点加快推进4类12个项目,同时,精准发力,培育先进装备制造等特色产业。 
  
  近郊农业成闪亮名片
  
  37岁的江西人李建平在广州种菜12年后,发现所种蔬菜大多销往湖南湘潭等地,索性在2013年和同伴来到湘潭市雨湖区姜畲镇,流转土地370亩,成立湘丰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专门种植生长周期短的速生绿叶蔬菜。去年,李建平等人的合作社生产绿叶蔬菜120吨,销售产值约120万元。
  
  事实上,早在2010年,李建平便来到湘潭市考察市场,最终之所以将合作社地点定于雨湖区姜畲镇,“这里是现代农业示范区,水利设施较为完善,土壤、地形、道路交通等农业基础条件优越。”李建平说,加上雨湖区政府对种植业的扶持补贴政策,
  
  姜畲现代农业示范区总面积达15.79平方公里。这里除了现代种植业、生态水产养殖业、生态休闲乡村旅游业和农产品加工物流业等特色农业,还是袁隆平院士的中试基地。
  
  近年来,雨湖区形成了以超级杂交稻、规模设施蔬菜、农产品精深加工、休闲观光农业为核心的农村主导产业。
  
  据湘潭市雨湖区统计资料,目前,包括湘丰在内的溢绿园、三汇、三维、绿新等蔬菜专业合作社(公司)去年种植蔬菜面积达3000亩,年总产量1.8万吨,总产值达4320万元。同时安置450人就业,实现年劳务收入1000余万元。为稳定湘潭市场蔬菜价格,丰富市民菜篮子作出了重要贡献。

[NextPage]


  
  推进农村城市教育均衡发展

  (姜畲镇梅花学校,换岗的彭辉老师正在上课。)

(姜畲镇近郊一“开心农场”,租户在开心地采摘所租赁土地上种植的蔬果。)

  
  6月17日上午10点多,湘潭市雨湖区金陵镇金陵华银学校多媒体室,二年级的34名学生正在和湘潭雨湖区风车坪学校的二年级学生一起上美术课。时刻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虽然不在同一空间,但是老师和学生通过视频也能实现良好的互动。加上助教老师在这边的辅导,美术课上得生动有趣,学生参与性极高。
  
  5月份,随着网络联校远程授课系统的建成,金陵小学成为湘潭雨湖区第一家实现网络联校远程授课的农村小学。
  
  金陵小学校长欧阳雪花介绍,风车坪小学有一支优秀的名师团队,网络联校远程授课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村学校在音乐、美术学科方面专任教师师资不足的情况,带动了农村学校均衡发展。
  
  金陵小学4年级班的学生陈嘉仪上过一次远程美术课。她告诉时刻新闻记者,网络授课的形式新颖有趣,上课的老师耐心温柔,这让她期待着下一次的远程授课。
  
  2014年,湘潭市雨湖区所有学校完成了义务教育合格学校的创建任务,特别是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在硬件条件基本均衡的状态下,为提升整体办学水平,提高师资水平、加强教育质量等“软实力”,“1+1+1”(大校+小校+农村学校)教育生态圈应运而生。
  
  在此前,从2007年开始,为了均衡区内“强校”和“弱校”的发展,雨湖区教育局便组织开展了校际交流活动。校际合作交流分结对帮扶类,即由强校和薄弱校、城区学校和乡镇学校开展帮扶式交流活动,前者全程参与后者的管理培训并提供学校改造、教师培训、活动开展等方面人、财、物的支持。
  
  另一类是同伴互助类,即以同类型、基础相当的片区学校结为伙伴开展合作研究。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则,全区划分为熙春路片区、风车坪片区、金庭片区、韶西片区、云塘片区、江麓片区、湘锰片区、江南片区和乡镇片区等,以片区为单位实行跨校任教。
  
  2013年9月,雨湖区对全区的教师状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发放了若干调查表,既广泛发动教师赴农村支教,又激励农村教师来城区学习,率先在全市启动了义务教育教师均衡配置工作。
  
  雨湖区教育局在实行了教师均衡配置工作的经验总结之下,按照“相对就近,优势互补”的原则,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制定出台了《雨湖区义务教育教师均衡配置工作五年规划》,划分了“1+1+1”(即“大校+小校+农村学校”)的教育生态圈11个,以城区优质学校为龙头,建立起合作学校发展共同体,使强校带弱校、大校帮小校、名校托管普通学校、名师异校任教等有了抓手和依托。
  
  为认真落实城乡换岗和跨校任教工作,2014年,湘潭市雨湖区金庭学校、风车坪学校、曙光学校、云塘学校、响塘中心校等11所学校组织22位教师参加本教育生态圈内城乡换岗工作。
  
  到今年7月份,在姜畲镇梅花学校分别担任数学教师与体育教师的李平均、彭辉夫妇的换岗时间便结束了。2014年9月,他们分别从雨湖区调塘学校与云塘学校来到梅花小学换岗任教。
  
  对他们的城乡跨校换岗,雨湖区教育局人事股长尹容认为,“他们为梅花学校教研活动出谋策划,并积极承担了公开课、示范课任务,充分发挥了换岗教师的辐射引领作用。”
  
  环保工作位居湖南前列
  
  成立湖南省首个公安驻环保局联络机构,新《环保法》实施后,全国首例拒不执行责令停止排污决定被移送行政拘留案例;湖南首例大气环境污染入刑案件;湖南首例按日连续处罚案例;湖南唯一一个的县级(一级)环境应急能力标准化验收单位……
  
  近年来,湘潭市雨湖区突出“四化”全面提升环保工作水平,铁腕治污坚决捍卫碧水蓝天,取得一系列工作成就。
  
  2014年5月,雨湖区环保局辖区内一家非法化工厂违法倾倒危险废液,执法人员经过仔细调查掌握了相关证据,但无法完全确定危险废液成份。雨湖区环保局便请来湘潭大学化工院有关专家前来指导,最终帮助执法人员锁定了致癌物质苯的存在,为案件定性奠定了基础。
  
  环保执法涉及大量专业知识,专业性要求很高。针对工作人员在日常执法中遇到的技术、法律方面的难题,雨湖区充分发挥辖区内高校资源丰富的优势,遇到疑难问题主动上门向湘潭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等高校环保方面的专家请教,同时邀请他们对执法队员开展业务培训,补齐“短板”。
  
  雨湖区环保局作为成员单位,同时参与了湘潭大学法学院承担的《行政主管部门移送适用行政拘留环境违法案件暂行办法》及释义的编写工作,在法律法规条文的编撰中切实提升执法水平和能力。
  
  近年,雨湖区在103个村和58个社区共设置161名环保信息员,主要负责违法企业信息的收集和上报工作。同时通过“雨湖环保”政务微博,实时关注舆情动态,及时发布污染隐患排查行动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针对部分区域地形复杂、排污口隐蔽的情况,该区配备了可升空30米的四轴无人飞行器,通过与移动执法系统对接,实时存储所拍视频和图片作为执法依据,基本实现环境违法行为“网格化”、“零死角”监控。
  
  雨湖区在湖南省内率先探索实行了公安、环保部门联动执法机制,以重拳出击有力震慑环境犯罪行为。2014年底,成立了雨湖公安分局驻雨湖区环保局工作联络室,成为全省首个在环保系统设立的公安执法联络机构。联络室分别抽调两部门精干力量担任联络员,主要负责加强日常情报信息研判,及时发现、互通违法犯罪线索,处理有关涉嫌严重污染环境的案件。
  
  辖区内环境违法行为,除依法作出相应的行政处罚外,适用治安拘留的一律移送公安机关,涉嫌环境污染犯罪的一律迅速移送司法机关,2013年以来,该区共移送环境污染案件12起,行政拘留8人,刑事拘留12人,有力震慑了环境违法行为。
  
  采访手记
  
  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治、居民小康认可度是全面小康建设的统计指标。事实上,这也和文明城市创建相辅相成。
  
  在去年湘潭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雨湖区获得了先进城区的荣誉。雨湖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党组书记、区长何锋在接受时刻新闻记者采访时,谈到了雨湖区文明创建的理念是坚持创建为民。他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为了提高老百姓的满意度。通过创建,为老百姓干一些实事,解决一些难题,使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真正把创建的过程,变成一个使老百姓得实惠的过程。”
  
  2014年,雨湖区投入1.8亿元全面完成省市区实事项目44项,其中包括杨梅洲、鹤岭地区自来水供水工程顺利竣工通水,姜畲、鹤岭镇区路灯用电难问题等。
  
  这对雨湖区棚户区改造的居民来说感受尤深。今年年底前,湘锰国有独立工矿棚户区改造项目共计可以改善3000余户居民的居住条件。
  
  65岁的郭元明在鹤岭镇果沙社区住了50年。他家修于50年代的老房子破烂不堪,早成了危房,“一到下雨天,外面下大雨,家里下小雨”。如今,就要住进家门口的棚改房了,老人家没事就去看看,乐呵呵,很满意。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