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2015湖南媒体山南行】桑日县:67岁藏族大妈背水用具结上了蛛网

来源:红网 作者:汤红辉 周楚怡 编辑:胡芳 2015-11-10 13:52:27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1994年,中央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做出了全国对口支援西藏建设的重大决策。20载汉藏深情,湖南共派出7批援藏干部先后赶赴西藏山南地区,以山南为家,让芙蓉花与格桑花在雪域高原上并肩绽放。今年,正值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也是湖南援藏20个年头,为全面反映湖南对口援藏工作成就,红网时刻新闻记者深入山南地区采访,推出2015湖南媒体山南行系列报道。

不要每天去很远的河边背水,旦增卓嘎现在的时间更加富闲起来。

不要每天去很远的河边背水,旦增卓嘎现在的时间更加富闲起来。

桑日县县委书记、岳阳市第七批援藏工作队领队孙志诚(左二)到旦增卓嘎家走访,他们在院子里寒暄起来。

桑日县县委书记、岳阳市第七批援藏工作队领队孙志诚(左二)到旦增卓嘎家走访,他们在院子里寒暄起来。

在宽敞的客厅坐下,旦增卓嘎满是感激,她说:“有这样的幸福生活得感谢党和政府”。

在宽敞的客厅坐下,旦增卓嘎满是感激,她说:“有这样的幸福生活得感谢党和政府”。

,“三个率先”深入民心,桑日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跻身西藏前列。

“三个率先”深入民心,桑日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跻身西藏前列。

桑日发展改革稳定事业实现了新的跨越,处于桑日历史发展最好时期。

桑日发展改革稳定事业实现了新的跨越,处于桑日历史发展最好时期。

  红网11月10日山南讯(时刻新闻记者 汤红辉 实习生 周楚怡)有客人来访,67岁的旦增卓嘎提着水壶,从二楼客厅走下来。
  
  在花木飘香的院子里,她走到水泥台子前,打开水龙头,看着清澈透明的自来水,流入水壶中,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旦增卓嘎戴着一副眼镜,穿着干净得体。她介绍说,以前她们村子里的人,无论大人小孩,都要背着盛水用具,去很远的河里背水回来饮用,“费力不说,那水还非常脏”。
  
  自从今年五月份,她家所在的绒乡冲达村通了自来水后,全村人都结束了背水饮用的历史,以前那些背水的用具,都丢在院子角落里,布满了蛛网。
  
  旦增卓嘎打开水龙头说:“你看,这水多干净啊,感谢党和政府啊,让我们喝上了自来水”。
  
  绒乡冲达村通自来水,只是桑日县乡镇供水项目受益的村镇之一。这个由湖南岳阳市第七批援藏工作队援建的项目,总投资为326.21万元。
  
  桑日县县委书记、岳阳市第七批援藏工作队领队孙志诚介绍,桑日县乡镇供水项目于今年5月份开工建设,目前已全部完工,保证了绒乡政府、白堆乡政府、增期乡政府及周边学校、恰嘎曲德寺等群众聚集区的正常生活安全用水,改善了干部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切实提高了农牧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早在2013年7月,岳阳市第七批援藏工作队进藏伊始,全体队员连续两个多月入机关、下基层、进学校、访企业、串农户,倾听民意、广征意见,掌握了解桑日县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然后反复研究论证,形成了桑日县经济社会发展“三·三·三”的工作思路。
  
  即:打造清洁能源基地、高原生态农业基地、建筑建材基地“三个基地”;强化作风建设、法制建设、人才建设“三项建设”;实现率先加速改善生态环境、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大幅提升幸福指数“三个率先”。
  
  其中,“三个率先”深入民心,桑日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跻身西藏前列。2014年税收位居全区第7名、山南地区第1名,财政收入位居全区第15名、山南地区第3名,本级财政收入80%用于民生事业,实施了“十道保障线”、“民生十件实事”和“城建八大工程”,农牧民群众幸福感不断提升。全年植树101万株,严格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投入本级财政312万开展环境综合整治。7个行政村被评为自治区级生态村。
  
  “三个基地”建设成绩斐然。大古水电站三通一平顺利推进,中广核二期20兆瓦开工建设,桑日已成为藏中第一大光伏基地;实施了万亩现代青稞示范基地项目,建设高标准农田6353亩,新增农田1096亩,争取湖南省财政厅投资380万元在桑日镇实施土地整理项目,完成桑日镇藏鸡养殖基地现代化设备改造升级,高原生态农业基地已现雏形;山南煜辉工贸有限公司新型建材项目成功落户,投入援藏资金1800万的山南地区建材物流园区建设如火如荼,华新水泥(西藏)有限公司年产水泥87.7万吨,实现工业总产值5.48亿元。
  
  桑日发展改革稳定事业实现了新的跨越,处于桑日历史发展最好时期。县城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14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9.53亿元,是对口支援前1995年的28倍;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88亿元,是1995年的20倍;财税收入完成1.66亿元,是1995年的274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完成9060元,是1995年的8倍。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