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刘宗林:协调推进农业现代化

来源:红网 作者:王敏 编辑:胡芳 2015-11-26 09:37:33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十二五”收官,“十三五”将开启,中国梦第一个百年目标即将实现,湖南积极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自信而充满底气地稳步前行。红网特推出“信心湖南·厅局长访谈”系列报道。
  
  【厅局长访谈】

湖南省委农办、省农委主任刘宗林。

湖南省委农办、省农委主任刘宗林。

  湖南省委农办、省农委主任刘宗林:
  
  “十二五”期间,湖南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极不平凡。自然灾害、镉米风波、禽流感疫情等挑战应接不暇;经济下行、资源偏紧、环境恶化等压力不断加大;保供给、保安全、保增收等任务十分艰巨。面对错综复杂的发展环境,全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与全省广大农民群众一道,主动适应新形势,科学应对挑战,顺利完成了“十二五”农业农村发展各项目标任务,取得了辉煌成就。湖南省委农办、省农委主任刘宗林将其归纳为“两个稳定两个融合一个添加。”
  
  刘宗林说,“两个稳定”,一是主要农产品稳定增长,保证了市场供给的充裕,粮食生产跃上了600亿斤的台阶,生猪出栏稳定在6000万头以上,茶叶、水果等大宗农产品价格稳定,质量提高;第二个稳定是农民可支配收入稳定增长,去年突破了万元大关,达到了10600元,城乡居民的收入比逐步缩小,由十二五末的3:1缩小到去年的2.63:1,预计今年将达到2:1.
  
  通过城乡差距的缩小,城乡之间融合的程度也在进一步加快。“两个融合”,一个是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在巩固第一产业的同时,发展壮大以加工业为主要标志的第二产业和以休闲旅游、物流配送等农村信息化为标志的第三产业,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把产业链、价值链、供给链这三个链条都延伸、加强了;第二个融合就是城乡之间的融合发展,实现了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互动和双赢,通过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的生产,使大批的农民离开了田土,离开了农村,走向了城镇从事第二、第三产业。据统计,全省目前有1500万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为推进城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所谓“一个添加”,就是通过农村产权制度的改革,农村经营体制的改革,农村知识保护体制的改革,城乡一体化的改革,农村治理方式的改革等五个方面的改革和开放,为农业农村的发展增添了活力和动力。
  
  “‘十三五’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我们的基本想法就是按照中央的要求,要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刘宗林表示,主要的方式和途径就是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中央提出了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绿色发展五大理念,根据湖南农业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刘宗林认为,要协调推进湖南农业的现代化,以协调发展的理念把其他的四个发展串联在一起。通过创新发展和开放发展实现产业之间的协调以及农村、农民、农业之间的协调;通过协调发展来实现绿色发展、环境保护,实现全省农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共享发展。
  
  刘宗林表示,“十三五”的重点任务是“构建4大板块、实施5大行动、主攻6大产业”。构建“4大板块”就是按照集约化、区域化、专业化生产的要求,着力构建长株潭都市农业区、洞庭湖平湖农业区、大湘南丘陵农业区和大湘西山地农业区。实施“5大行动”,就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实现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行动、三产融合发展行动、“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农业现代化支撑行动和农业绿色发展行动。主攻“6大产业”就是推进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稳步发展粮油产业,加快发展经作产业,转型发展养殖产业,加速发展种养结合业,集约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发展休闲农业和农村服务业。
  
  “‘十二五’我们倍感欣慰;‘十三五’我们充满自信。我相信,我们的目标一定能达到,农民富、农业强、农村美的梦想一定能实现!”刘宗林表达期望。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王敏 长沙报道

  >>>更多解读  行动见真章  数据见变化

 

[NextPage]


  
  【行动见真章】
  
  湖南改革农机补贴模式,全国创新试行“直补到户”
  
  2012年,湖南农户购置农机享受补贴的模式由以前的“差额购机”转变为“全额购机,直补到户”。这一直补到户的改革,在全国属创新先行。
  
  根据新方案,农户购机后,补贴申请通过后,将由当地财政部门通过惠农一卡通将补贴资金直接打卡到户。这一方案还特别强调农机补贴将只定型号不定厂家,不得指定经销商,并且不得对省内跨县农民申请补贴设置任何障碍。
  
  共计12大类31小类79个品种农业机械列入补贴名单。补贴额按照不超过同类同档机型三年均价的30%测算,插秧机及育秧设备补贴率继续保持在50%,单机最高补贴为5万元。
  
  “十二五”期间,全省实施中央补贴资金44.6亿元,补贴农机具179.66万台套,145万农户和农机服务组织受益,拉动农民群众投入近210亿元。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推动下,主要农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全省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42.08%,比“十一五”末提高9个百分点。
  
  实施“做优做强湘米产业”工程
  
  2010年以来,湖南省政府启动了“做优做强湘米产业”工程,坚持品种选育、基地建设、企业发展三个轮子“扣齿连动”,加强科技创新和品牌创建。
  
  不断提高优质稻育种水平,将主攻方向调整为高档优质杂交稻,选育出可望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新品种7个,严格按照“一片一种”标准化基地生产,引进10家先进企业实行订单生产,高档优质稻订单面积由2010年54万亩提高到2015年150万亩以上,较2010年翻了近3番。
  
  优先扶持先进企业,在改进加工工艺、提高加工质量、提升整精米率3-5个百分点的同时,经营的产品从普米为主转向了以优米为主,先进企业优质粮源逐渐得到保障,优质精米生产量连年增加,优米占大米总量的比重平均由2010年的不足10%提高到了现在的50%,有的企业达到70-90%。
  
  养殖方式加快转变,标准化规模养殖成为畜牧业发展主导模式
  
  “十二五”期间,湖南省加快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已创建国家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164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场452个。
  
  通过政策倾斜、技术支持、规划引导,推进畜禽养殖向优势产区转移,湖南省优势产区的养殖产量占全省养殖总产量的55%以上,生猪调出大县61个,国家级基础母牛扩群增量项目县15个。
  
  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多元主体、企业主导的现代产业型态逐步成熟,养殖合作社、家庭养殖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发展。全省畜牧类合作社达1800多家,带动发展畜禽养殖户70多万户。
  
  温氏、正大、正邦等大型养殖企业近年纷纷投资我省现代畜牧业,发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温氏集团已在6个县发展年出栏1000头左右的合作养殖户近300户,年生猪饲养量300万头以上。这些现代养殖企业的引进与发展,大幅提升了我省畜禽养殖标准化、规模化水平。

[NextPage]

  
  【数据见变化】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