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十八洞村扶贫记(打好扶贫攻坚战)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颜珂 编辑:王娉娉 2015-11-28 10:37:00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报记者 颜珂

  时间过去两年多,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十八洞村的场景,第一支书施金通仍历历在目。

  对着总书记与村民在屋外座谈的照片,施金通至今能还原当时的种种细节,也忘不了提醒一下如今的变化:“土坪换成了石板,还多了游道跟护栏……”

  更大的变化在照片之外。

  变化多大——

  脱贫按下快进键

  10月23日,阳光正好。午后的宁静,因为一对年轻夫妇的归来而打破。

  村民施成富家,32岁的儿媳妇孔铭英捧着户口本递给老人:“爸,从今天开始,我正式成为十八洞人了。”

  家门口,大红的“囍”字依然鲜艳。那是今年元旦,小儿子施全友跟女友孔铭英结婚办酒时贴上的。而今天,籍贯重庆秀山的孔铭英,正式把户口迁到十八洞。

  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地处武陵山腹地,2013年的全村人均纯收入仅仅1668元。山高路远,穷乡僻壤,男人娶媳妇都成老大难——全村40岁以上的光棍,大约就有三十七八个。外面的姑娘嫁进来,怕是多年未有过的稀罕事。

  一家人特意在厅堂合影留念。四张笑脸的后头,挂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洞村座谈时的照片。照片里,78岁的施成富和老伴龙德成,一左一右,紧挨总书记身旁。

  两年前,看到总书记视察的新闻,在外打工的施全友跟孔铭英一道,回到十八洞,办起村里首个农家乐。地道的农家饭,价廉味美,几乎天天都有游客上门。最为火爆的是节假日,老人们上阵当帮手,依然忙得团团转。“最多的时候,一天接待了130多个客人,足足10大桌。”孔铭英说。

  75岁的龙德成满脸笑容,拉着记者走进隔壁屋,一定让看看修葺一新的厨房和厕所。两年多前,用作厨房的屋子年久失修,已经坍塌,家里连像样的板凳都找不出几条。如今,屋子重新修整,农家乐越来越火,小儿子娶妻安家,老人的心里,从未有过地踏实。

  边说边比划,龙德成说,当年很“苦心”,现在很开心,自己比照片上的模样,显得更年轻。

  新拓宽的村道铺上了沥青,新修建的水渠让自来水进村入户,改造后的民居更显苗家风情,全村村民入股的猕猴桃基地长势正好……不过两年时间,整个十八洞村,似乎处处都在焕发“年轻的活力”。

  67岁的村民杨五玉,守着家里的2亩多地,种了一辈子粮。老人眼下盼的,是猕猴桃基地能早点挂果分红。听说分红的收入每人每年不低于5000块,他想着还能再养点牛和羊。“一头牛仔子要8000多,以前没钱,想都不敢想啊。”

  村里盘算已久的乡村旅游,也正迈开大步,线上线下,人气渐旺。苗家自制的腊肉,最为抢手,最高价卖到了40元一斤。去年一年,全村仅腊肉销售就超过20万元。

  两年来,“精准扶贫”在十八洞村扎实推进,村里542个贫困人口,到今年底将有210多人摘下贫困帽。

  村内闲逛,一户人家门口贴出的对联引人注目:“习主席握手温暖人心,共产党领导福泽万代。”

  成色几何——

  不栽盆景靠机制

  其实,顶着总书记曾经视察过的光环,十八洞既有动力,也有压力:“原地踏步”不行,“吃小灶”“栽盆景”也不行。

  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龙秀林说得明白:“关键看有没有按照总书记的指示,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户主申请,群众投票识别,三级会审,公告公示,乡镇审核,县级审批,入户登记”——这是十八洞村识别贫困户的“七步法”。

  “家里有拿工资的不评,在城里买了商品房的不评,在村里修了三层以上楼房的不评……”——这是十八洞村筛选贫困户的“九不评”。

  “七步法、九不评”精准识别出贫困人口542人,家家服气。

  十八洞人自己清楚:这里是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所在地,必须在精准扶贫的工作机制上,率先探路。

  拔穷根,靠产业。扶贫工作队入户摸底,得来的情况基本相同:贫困户一缺资金、二缺技术,单打独斗闯市场,难上加难。

  过去吃过教训:扶持起来的特色养殖一度红火,工作组一撤,却又开始“重复昨天的故事”。

  还得走市场的路子。十八洞村摸索出了“五跟”: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合作社)走,能人(合作社)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整合资金,利益共享,让市场主体带着贫困户闯市场。

  选择什么产业?村里琢磨了3个多月。抬头是山,低头也是山,人均耕地0.83亩,放眼望去难觅平地——大山中的村寨,资源禀赋基本类似,产业空间捉襟见肘。

  跳出十八洞审视,思路一下打开。车程40分钟的道二乡,大山中难得的一块大平地,“借鸡生蛋”的飞地经济,可不可以一试?

  花垣县县委书记罗明亲自张罗。远赴武汉拜访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引来国内猕猴桃种植的顶级技术;在道二乡流转土地1000亩,邀请县里苗汉子专业合作社与十八洞村共建猕猴桃基地,贫困户和普通村民则带着扶贫和政策支持资金入股。

  还是遇到了钱的难题,资金缺口1000万。“找上级财政也能获得支持,但我们不想搞特殊化,”罗明的意思,既然走了市场的路子,就应该坚持到底。

  一家家拜会银行,闭门羹吃了不少。最终还是靠创新——以土地经营权抵押,解了燃眉之急。

  道二乡高处远眺,猕猴桃的始生苗漫山遍野。村民施金文由村里选派,常年驻扎基地,既代表监督,也参与培管。“后年,猕猴桃就可以挂果了。”施金文说。

  已有公司找上门,签了销售合同。罗明算了一笔账:每亩猕猴桃,产量大约5000斤,按5块钱一斤的保底价,净利润可达2万元,分红到人头,每人每年最多可拿1万块。

  精准选择产业,十八洞“五条腿走路”:既有猕猴桃为主的种植,还有黄牛为主的养殖,加上乡村旅游、劳务经济和苗绣,脱贫目标,龙秀林信心满满。

  怎么发力——

  扶贫首扶精气神

  驻村两年,龙秀林几乎天天跟村民泡在一块。看得见的变化,他瞅着高兴,看不见的变化,他更打心底欣慰。

  什么变化看不见?他讲了个刚进村时的故事。

  “习总书记来过的村,看看你们怎么扶贫?”提腿迈进十八洞村,村民们的议论就传到龙秀林耳中。他心里不禁一咯噔:“扶贫难道仅仅是工作队的事?”

  刚放下铺盖,麻烦事儿劈头就来。村后山修一条机耕道,几个村民拦住挖机,死活不让施工。“这是我家的土坎,想要修路,有本事你们把我挖走!”其中一个抱来几拢稻草,干脆就在土坎上躺了下来。

  类似的纠纷不止一次,基础设施建设老是磕磕绊绊。这让龙秀林开始反思:看来,扶贫首先得扶“精气神”,外部建设还须从“脑子里的建设”开始。

  4个自然寨合并的十八洞村,一度有着合并村的通病,村合心不合,劲难往一处使。拆“心墙”,工作队和村支两委从文化活动入手:过苗年、赶秋、主题画展、篮球比赛……去年一年,大小文化活动10多起,每次都特意打破村寨界限,让全村村民参与帮忙。走动多了,心理距离自然近了。

  村里公益事业受阻,工作队搬来了道德评价的办法:每季度一次,村民们互评模范家庭,当场宣布分数,最高可评五星。

  面子的事儿,村民们最敏感。村里农网改造,电线杆立在村民施六金的田里,他因此跟村干部们闹过。那次评选,施六金只得了60多分。两星级农户的标牌刚挂上不久,就被他悄悄摘下了。从那以后,他几乎换了个人,不仅积极参与村里各项公益事务,帮着村支两委开展工作,还主动为游客当起了免费导游,满满的正能量。

  如今,只要涉及村里的公益事业,斤斤计较的少了,主动参与的多了。村道拓宽,材料和设备由工作队筹措,投工投劳全部由村民们上。村民施进兰,放弃在外每月6000多元的打工收入,回家竞选村主任,口号让人热血沸腾:“有钱没钱,拼上三年!”

  点滴变化,龙秀林暖在心头,“帮扶是外力,作用再大,如果内力不积极,干了也等于白干”。他同村民们一道,喊出了“十八洞精神”:团结一心、克服困难、自力更生、建设家园!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