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30分钟不到的报道 素材有80小时

来源:红网 作者:徐海瑞 编辑:刘飞越 2016-02-25 10:58:02
时刻新闻
—分享—

  央视新闻联播连续5天播出十八洞村扶贫故事,背后是连续19天的采访

  红网2月25日讯(潇湘晨报记者 徐海瑞)2月24日,日光温和。刘安戈忙里偷闲,待在家里陪着孩子。作为湖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对外报道部副主任,他刚刚参与完成了《十八洞村扶贫故事》系列报道,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偏僻乡村的蜕变——在当地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之下,湘西花垣十八洞村村民思想转变,产业发展思路清晰,整个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这组报道在央视新闻联播连续播出5天。他是报道的主创人员。很多人并不知道,这组时长不足30分钟的报道,背后是长达80个小时的新闻素材,以及连续19天,每天10几个小时的采访行程。

  两年前就抵达十八洞村

  对于十八洞村的了解,刘安戈和大多数人一样,从2013年开始。

  这一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来到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思想。

  一个偏远山村,一项新的“国策”。作为资深新闻人,刘安戈认为,两者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2014年1月15日,刘安戈第一次走进十八洞村。此时,花垣县的扶贫工作队还没有进村。

  “从镇上到村里,有一段土路,很破烂。”刘安戈回忆说,当时,他看到的是一个很封闭的湘西苗寨,村民很纯朴,随便走进一户人家,老百姓都是笑脸相迎,拿

  出家里并不多的糍粑、花生来招待客人。

  团队中的司机也参与采访

  有了亲身走访的经历,刘安戈对十八洞村如何脱贫,产生了更强烈的兴趣。

  扶贫工作队进驻十八洞村之后,开展一系列工作。这些信息,通过花垣县电视台的帮助,刘安戈都及时掌握。在此基础上,湖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团队,也在不断构思十八洞村精准扶贫大型报道的方案。

  2015年11月30日,一支由中央电视台、湖南电视台和花垣县电视台共10余人组成的报道团队正式进驻十八洞村。为了获取最原始的新闻素材,报道团队每天8点从县城出发,经过一个小时的车程到达十八洞村。他们走进村民家中,与村民们聊天,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倾听大家对于扶贫工作的看法,以及心底里最真实的生活期待。

  这样的“连续作战”持续了19天,一直到2015年12月18日,最后一批记者撤走。令刘安戈印象深刻的是,团队中的司机也加入到他们的采访阵营,“到达目的地之后,他们也会和村民聊天,并把聊天中获得的线索提供给报道组。”

  长达19天的采访,报道组拍摄了80个小时的素材。今年2月13日-17日,《十八洞村扶贫故事》在央视新闻联播播出,五期节目总时长不足30分钟,分别从思想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阐述了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经验。

  村民的变化是关注焦点

  “对于扶贫工作,我们已经比较熟悉,到了当地之后,主要拍摄对象是村民,他们的变化,才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刘安戈说。

  与刘安戈曾经采访过的其他贫困地区一样,十八洞村民似乎已习惯了贫穷。

  刘安戈不禁感叹,“在他们看来,自己的生活状态可能并无不妥,就算有所不足,但总归觉得改变的希望很渺茫,要想

  通过扶贫改变村庄条件,首先要改的应该是村民的心态。”

  扶贫工作队队长龙秀林同样意识到,如果不把大家的内在动力调动起来,光靠干部唱独角戏,精准扶贫的路子也很难走下去。

  在当地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之下,湘西花垣十八洞村村民思想有了转变。

  感悟

  沉到一线,完成新闻工作者使命

  刘安戈表示,新闻工作者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尽职尽责,担负起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

  在他看来,习总书记提出“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如果不坚守党性,不加强学习,不沉到一线,不走进基层,就完不成党赋予新闻工作者的时代使命。

  不忘使命的同时,每一次采访经历,也都会引发刘安戈的深入思考。“就拿十八洞村扶贫故事来说,我们的报道已播出,但这次采访给我的启发,远不止于播出的内容。”刘安戈坦言,“精准扶贫”之路刚刚开始,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村庄,十八洞村如何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经验,最终使村庄的人力、自然、社会资源得到最大迸发,都是值得继续关注的问题。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