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预报来自海量的气象信息分析
据岳阳气象局局长彭洁介绍,每天的天气预报从数据采集到预报发布,大致分为4个步骤:即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制作预报和发布预报。
岳阳地区共有6个国家级气象站,除了位于洞庭湖边且具有百年历史的全国唯一观测站外,还有临湘、华容、湘阴、汨罗、平江等5个气象站。“和全国各个气象站一样,岳阳6个国家级气象站每天都将同一时刻的观测资料,上传中央气象台,中央气象台再将全国乃至全球,经过计算机换成各种图形、图表的天气实况和数值预报下传给各地国家级气象站。”彭洁说,气象是一个大系统,对资料的分析不能仅仅局限在一地,必须放眼全国甚至全球,“我们经常要分析东南亚的气象资料”。
接下来,当天的气象预报员要用“金睛火眼”从这样的海量“天书”中去对比、分析、判断,并与省气象台进行天气会商,再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预测未来几天天气。11时之前得出初步天气预报,下午再根据最新的气象资料订正上午的天气预报结论,在16时前对外发布未来几天天气预报。值得大家注意的是,气象预报的周期是头天20时至第二天20时,这也是与国际接轨。
天气预报不是天气实况转播
了解了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又有人要问了,既然天气制作过程这么复杂,听上去很科学很严密,为什么还是会不准确呢?“大家的观念一定要转变,天气预报并不是天气实况转播,不可能做到100%的准确。”彭洁解释道,现代天气预报是以大气科学理论为依托,以各种气象探测手段为基础,以数值天气预报为核心,依靠预报员的综合判断分析最终形成的。这四个环节都存在不确定性,所以,天气预报“不准”的现象难免时常出现。
科技水平的局限、观测站点的数量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到预报的准确性。虽然对某一时刻、某一区域的天气状况难以准确预报,但对未来的天气趋势预报还是确定的。去年,岳阳市气象台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84.35%,不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省排第一位。
对观测站位于洞庭湖的岳阳市本级来说,大型水体对天气的影响也较大。为提高预报的准确率,去年岳阳在湘阴湘江至洞庭湖段设立了12个水上观测站,这些观测站提供的信息,丰富了本地气象资料,也提高了本地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在条件成熟时,气象部门还将在洞庭湖面设立流动观测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