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溆浦县观音阁镇覃村建立了“气象信息服务标准化”示范点。
溆浦县气象局自主编写了为农服务手册,免费给农民发放。
如今在山背村,村民、游客在户外活动时遇上雷电天气,可躲进防雷应急避险亭。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沈梦艳 溆浦报道
1935年11月19日,为摆脱国民党军队围剿,红军二、六军团先后突破敌人澧水、沅水两道封锁线,进入并占领湖南省溆浦县。红军进驻溆浦前后27天,发动和组织群众打土豪、斗地主、分浮财,开展了广泛的革命活动,帮助成立了31支共1600多人的游击队和抗日义勇军。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3月25日,湖南省气象局、湖南省气象学会、红网联合主办的“点亮风雨长征路——气象防灾减灾潇湘行”活动考察团走进溆浦。
面积3440平方公里,辖25个乡镇696个村(居)委会,湖南省溆浦县有着近100万人口。作为粮食生产大县,却频受暴雨山洪、雷电灾害等气象灾害影响,农业发展任务艰巨。
气象服务农业、农村、农民。近年来,溆浦县实施“三农”气象服务专项建设,随着防雷设施、气象信息服务站等一系列全新气象服务建设的建成,气象零距离服务农业,成为溆浦农民的好帮手,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昔日“雷击村”变“平安村”
山背村位于溆浦县葛竹坪镇,所处地形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类似于“锅”状的山坡,因每年都造成人员伤亡而闻名于国内,被称为“雷击村”。
据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1976至2000年间,被雷电打死11人,击伤200多人,打死家禽家畜无数,造成了严重的人身财产损失。
2014年在李克强总理的批示下,各级政府给予大力支持和配合,山背村防雷工程成为溆浦县的一项民生工程,防雷项目包括区域雷电灾害防御建设、应急避险场所建设和现有建筑物防雷设施建设三个方面。2015年12月,该工程第三期雷电灾害防御建设项目顺利通过国内防雷专家的竣工验收评审,建成后检测山背村的雷击风险低于国际标准容许值,防御能力明显提升。
“自从装了避雷针,我家的电灯再也没有被雷打坏过。”山背村当地一位老娭毑激动地说道。现在的山背村几乎每家屋前都安装了避雷针,村民们纷纷坦言,近年来,雷暴天气虽常有发生,但村子里再也没有发生人员伤亡事件。
溆浦县气象局局长夏小芬介绍,目前山背村在努力打造5A级旅游景区,通过在山背村主要的劳作区及观光旅游集聚场所修建10个应急避险亭,对农作人员及游客在雷雨季节的生命安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保护作用。扎根气象工作21年,她称有幸见证了“雷击村”成功蜕变成“平安村”的全过程。
家家农户鼓起了钱袋子
“农业发展不遵守气象规律是瞎忙,不尊重气象科学是白忙,干部不学习气象知识是科盲。”谈及气象,湖南省怀化市溆浦县委书记蒙汉认为农业发展离不开气象,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生活生产也都与气象息息相关。
溆浦是粮食生产大县,做好“三农”气象服务工作尤为重要。为让农户更快发家致富,县气象局成立了以当地政府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任组长的县级气象为农服务领导小组,并在全市率先完成全县43个信息服务站的成立、挂牌工作,在观音阁镇覃村建立了“气象信息服务标准化”示范点。
“气象部门还加强与农业、畜牧、林业、水利等涉农部门协作,创新了服务方式。”夏小芬介绍,当前气象局组建了16人的专家团队,多次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直通式”农业气象服务。县气象局采用漫画、卡通通俗易懂的方式自主编写了《溆浦县气象为农服务丛书》,《三农服务技术推广手册》和便民卡,免费发放给农民,在关键农事季节现场指导农民科学合理施肥、打药、收割、晾晒工作。
随着气象服务的深入,当地农户大受益处。问及收成,种粮大户毛修林笑不拢嘴,“有了气象部门的技术指导,每亩少用两次农药就能降低了40多元的成本,足足能增产280斤,赚了钱又保证了产品质量。”
而在溆浦,像毛修林因气象服务鼓起了钱袋子的并不在少数。当前气象局已打通180户种粮大户“直通式”气象服务体系,通过提前发布短期天气预报信息指导其当前农事操作。
溆浦县气象局是“全省区域自动气象监测站网建设先进单位”,2013年获“湖南省文明单位”称号,并连续九年被评为溆浦县“防汛抗旱先进单位”“森林防火工作先进单位”“粮食生产工作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