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长沙园林生态园 乡土牡丹更多情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周月桂 编辑:胡芳 2016-03-27 08:50:51
时刻新闻
—分享—

  湖南日报记者 周月桂

  即使只有一株在开花,这株杨山牡丹依旧让人感受到牡丹的尊严、高贵。白色的花瓣,重重叠叠,明明净净,在细雨里珍重地开出一朵朵碗大的花儿,美而不妖、华而不虚。

  3月26日,记者前往长沙园林生态园,寻访湖南本土牡丹园。园内芳草如茵,远处晚樱怒放,风信子熏人的香气简直要抢掉所有花草的风头。然而你必须承认,偏安一隅的牡丹花,才真正能配得上“国色天香”这个词里的端庄与大气。

  这里是湖南最大的本土牡丹专类园,牡丹园牌匾上写着:“人们常认为牡丹起源于我国北方,且只有北方有栽培;而牡丹园打破了这一观念,从邵阳、湘西等地搜集了多个湖南乡土牡丹品种,栽培驯化乡土牡丹100余株,成为湖南本地乡土牡丹资源的重要科研基地。”

  说到这100余株牡丹,不得不提起省林科院退休专家侯伯鑫,正是他与长沙市园林局风景园林高级工程师杨曦坤等人,2007年将这些牡丹种质资源从永顺、邵阳带回长沙。

  侯伯鑫说,湖南是牡丹的自然分布区之一,是我国南方牡丹的重要栽培区,长沙在宋朝时期已栽培观赏牡丹,但后来湖南对本土观赏型牡丹品种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几乎成了空白,“古籍所载的古牡丹,除‘紫绣球’品种尚存外,其他均佚亡而未传于今。”

  上世纪末,侯伯鑫在湘西北永顺县松柏镇以及相邻的高坪镇调查发现,在村民院内有120余株古牡丹,最古老的两株据传是北宋初期从附近羊峰山移植的野生苗,有1000多年生长历史。

  由于永顺当地没有实施任何保护,基本上任其自生自灭。侯伯鑫、杨曦坤等人将这些古牡丹带到了长沙王陵公园,于2007年在长沙初步建成湖南首个本土牡丹专类园,保存了40株百年以上的古牡丹。

  可惜,后来那两株千年古牡丹已经死亡。2012年,这些牡丹被移栽到长沙园林生态园。

  “其实牡丹不怕寒,但怕湿热,因此在南方较难培育,而湖南本土牡丹,正是具备耐湿耐热的特点。”侯伯鑫说。不过,由于牡丹繁殖率低,加上本土品种培育研究进展缓慢,本土牡丹一直未能推广种植。

  牡丹最初其实是作为药用植物栽培的。将牡丹的根加工制成“丹皮”,是名贵的中草药。杨曦坤说,明清时期,湖南先后形成湘西北以观赏牡丹为主和湘西南以药用牡丹为主的两个栽培中心。如今在永顺县松柏镇、邵阳县郦家坪镇等地,仍有栽种大片药用牡丹,3月底4月初正是盛花期,湖南本土牡丹如锦似霞、华枝春满的感觉,也许只能去这两个地方感受了。

  ■生物小名片

  牡丹,芍药科、芍药属植物,为多年生落叶小灌木,是原产我国的珍贵观赏和药用植物,其根皮药用有2000多年历史,观赏栽培也已1600多年,在长期自然杂交和人工栽培选育下,获得了十分广泛的生态适应性,逐步形成了具不同生态习性的中原、西北、江南及西南四大品种群。湖南是牡丹的自然分布区之一,湖南牡丹属我国江南牡丹品种群。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