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长沙城区生活垃圾总量年均增长10% 垃圾分类难在何处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聂映荣 刘军 编辑:王娉娉 2016-05-11 09:33:58
时刻新闻
—分享—

制图/王斌

制图/王斌

  长沙晚报记者 聂映荣 刘军

  垃圾分类,在长沙已喊了多年,进入新世纪,长沙街头就出现了分类垃圾箱,但记者看到,虽然有了分类垃圾箱,但不论是扔垃圾的市民还是专门回收垃圾的环卫工人,都没有将垃圾分类放置、收集的意识。垃圾分类,为什么只能在口里喊喊?垃圾分类难在何处?长沙在垃圾分类方面做了哪些探索?具体又该如何打开新局面?连日来,记者对此进行了探访、调查。

  走访调查

  居民生活垃圾基本不分类

  彭先生与妻子都是湖南农业大学的老师,家住湖南农业大学滨河小区。彭先生家里备了几个垃圾篓:客厅里一个,阳台上一个,厨房里一个。其中,客厅里与阳台上的垃圾篓主要收集瓜子壳、水果皮、废布、塑料袋、食品包装袋及废纸等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垃圾,厨房里的垃圾桶主要装择菜时剩下的菜叶、瓜果皮及剩饭菜等。每天早晨上班前,彭先生都要清理一下家里的垃圾篓,将垃圾提下楼扔进小区内收集垃圾的大垃圾桶,并未分类。

  在湖南农业大学滨河小区,每栋居民楼的楼下都有一到两个收集垃圾的大垃圾桶。记者看到,在环卫工人来收集垃圾之前,各垃圾桶内总是装满了用各种塑料袋装着的垃圾,塑料袋内装的垃圾五花八门:除了常见的生活垃圾,有时候还看得到破玻璃、小电池、小木板等。

  除了湖南农业大学滨河小区,记者在省科技厅机关二院宿舍楼、王府花园小区、南屏锦源小区等多个居民小区看到,小区居民丢弃的垃圾基本都是混装在一起。姑且不谈可回收垃圾,连把电池等有害垃圾分开收集的情况都很少见。

  环卫工人收集垃圾不分类

  在长沙街头,差不多所有的垃圾桶都是一个点放两个,其中一个桶身上写着可回收垃圾,用的是蓝色标志;另一个桶身上写着其他垃圾,用的是黄色标志。昨天7时30分起,记者在八一路省公安厅公交站站台上的一个垃圾桶旁观察了1小时。第一个丢垃圾的是一位吃早餐的市民,他将装过包子与饮料的塑料袋随手丢进了其他垃圾桶内,而事实上,塑料是可回收垃圾。不久后,一位市民将烟盒扔进了其他垃圾桶内。

  记者观察到,此段时间内,共有20位等候公交车的市民向垃圾桶内投放垃圾,但没有一位市民是根据垃圾桶上的提示投放垃圾的,都是随手就扔。

  不仅市民随意丢垃圾,环卫工人收集垃圾也很随意,并不会将垃圾分类。在记者观察的过程中,有一位环卫工人在打扫马路,他将垃圾不分类别地扫到一堆,然后全部倒进环保车内,纸张、塑料、金属、剩饭菜混在一起。同时,他们在收集街道边垃圾桶内的垃圾时,也不分可回收垃圾与其他垃圾,都是统一倒进环保车内。这意味着,即使市民按类别投放垃圾,到环卫工人这个环节,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垃圾又混到了一起,分类垃圾桶成了地地道道的摆设。

  不注意垃圾分类的市民占多数

  为了弄清到底有多少市民不注重垃圾分类,记者做了几个小调查,一是在湖南农业大学滨河小区随机采访了10户居民,二是委托3位老师分别在一个高二班、一个初三班与一个小学二年级班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10户居民无一户实现垃圾分类,但其中有5户表示电池不进垃圾篓;高二班60名学生,他们表示都接受过垃圾分类知识教育,但日常生活中做到垃圾分类的只有5名学生;初三班56名学生,也都接受过垃圾分类教育,但日常生活中做到垃圾分类的只有3名学生;小学二年级班对垃圾分类没有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也无人做到垃圾分类。

  随后,记者到3家企业与5家政府职能部门进行实地走访,一是采访工作人员,二是专门查看各单位的垃圾桶。结果发现,无一家单位有分类垃圾桶,工作人员也基本都将办公产生的垃圾如废纸、笔头等,与生活垃圾如剩饭菜、茶叶渣等扔进同一个垃圾桶。

  企业热望

  建设垃圾分类生态圈,形成可持续的良性循环

  相比长沙大多数社区,咸嘉新村社区目前的优势是拥有3台智能垃圾分类机,但有这些机器并不意味着一定能把垃圾分类做好。湖南乐享乐投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是这些机器的提供方,这两年来,该公司一共在长沙5个社区试点投放了智能垃圾分类机,但这几个社区之间的效果却差别很大。“关键不在于机器,而在于落实,这跟社区做的工作密切相关。”湖南乐享乐投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肖邦说。

  此外,居民分类投放之后,要有专业的中转机构负责回收、运输,并再一次对各类可回收垃圾进行精细分类,分别转运给相应的回收企业进行循环利用。只有完成整个过程,垃圾分类才算最终完成。湖南乐享乐投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中转机构,他们负责投放机器、回收垃圾,并分类卖给纸质类、塑料类、玻璃类、电子类、危害类等多家回收企业。

  在他看来,垃圾分类存在一个生态圈,社区、居民、中转企业、回收企业环环相扣,如果其中一环落实不到位,都会导致垃圾分类难以为继。如果社区引导不到位,居民参与人数少,投放量就少;中转企业花费了同样的成本,但每次无法得到足够的可回收垃圾,转卖量变少,企业就会亏损;如果长期亏损,中转企业只能选择放弃,这一环断了之后,垃圾分类也就无法持续。

  “要做好引导工作,人员和政策都应该配套跟上。”肖邦认为,在人员方面,应重点培育社会组织,政府可以通过购买社会服务,大面积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的展开。在政策方面,政府部门可以制定相应的考核机制,督促社区把引导工作做到位。两方面双管齐下,日常参与的居民便会增多,可回收垃圾也会跟着增多。随后,中转企业便会有盈余,可投入更多成本支持积分兑换,居民的积极性也会更高。如此一来,垃圾分类的生态圈便会形成良性循环,“居民如果在社区生活时养成了垃圾分类的习惯,以后即使走到外面的街道上,哪怕没有积分鼓励,也会坚持这种习惯。”

  调研借鉴

  建议长沙逐步建立五类生活垃圾智能分类收运体系

  杭州、广州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起步早,2000年均进入全国首轮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2015年被评为全国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今年3月,长沙市两型办、长沙市城管执法局组织联合调研组,先后到这两个市进行考察学习。

  调研组发现,在杭州,专业环保公司与周边商户合作,建立可兑换的垃圾分类积分奖励机制,居民可以用积分到社区周边商户购买商品。在广州,居民可以用积分到专门的兑换中心购买商品,也可以换取现金。目前,杭州市区生活小区垃圾分类覆盖率达80%,市区生活垃圾增长率由每年10%降到2015年的2.89%。

  “垃圾智能分类只有形成了规模,才更有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调研报告分析称,目前,长沙在此方面基本停留在社区“孤岛阶段”,推广速度缓慢,同时目前仅限于分类回收可回收垃圾。报告建议,借鉴外地经验,结合长沙现有基础,通过政府主导加快垃圾智能分类探索,大幅提高居民环保意识,逐步建立涵盖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大件废弃物、旧衣物、有害垃圾等五类垃圾在内的生活垃圾智能分类收运体系,并以此为突破口,为整体推进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奠定基础。

  社区探索

  智能垃圾分类,居民参与可获积分兑礼品

  岳麓区咸嘉新村社区是市两型办与岳麓区重点打造的两型示范社区,其中智能生活垃圾分类是该社区两型示范创建的重要内容。如今,在这一方面已成为长沙的标杆社区。该社区拥有3台智能垃圾分类机,专门针对可回收垃圾智能回收。智能垃圾分类机采取以垃圾换积分的方式,每一户居民都可以在社区居委会办理“乐投卡”。

  办卡之后,不论是废弃塑料瓶、废旧电池、玻璃、电线、废旧金属制品等,居民都可以将其投进这个机器内。机器会根据垃圾的类别和重量等因素,往“乐投卡”返送积分。积分达到一定数量时,居民便可兑换不同的日用品。

  如今,咸嘉新村社区3900多户居民中,有2700多户办了智能垃圾分类积分卡。去年,通过垃圾分类,该社区共回收了约300吨可回收垃圾,垃圾减量超过10%。咸嘉新村社区党总支书记易长军坦言,这两年,社区居委会花了不少工夫,才做到目前这个效果,“要让居民参与并坚持下来,真得好好动脑筋。”

  针对年轻居民积极性不高的问题,社区从小孩着手,他们与周边学校对接,请老师在日常教育中向孩子们灌输垃圾分类的环保理念,同时举办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孩子们办卡参与垃圾分类。在孩子们的带动下,不少年轻居民办卡了,为了在孩子面前做好榜样,平时也会注意垃圾分类。

  为进一步提升居民的参与度,咸嘉新村社区还坚持举办评奖活动,每个季度评选出垃圾分类积分最高的10位居民,并分别颁发奖品。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