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专题:改革进行时
人民日报记者 颜珂
改革开放30多年,地处中部的湖南,表现只能算中游。心气高的湖南人,憋着一股子劲。
新一轮改革号角吹响,湖南慢不得,等不起:补短板、调结构,培育新动能,回应新期待……不论解哪一把锁,都得靠改革这把“总钥匙”。
迎着问题上,向着深处改。“敢为人先”的湖南人,攻坚拔寨再出发。
治痛点——供给侧发力“固本培元”
2015年,湖南经济总量增速8.6%,告别高歌猛进式的高速增长。步入经济新常态的关口,“换挡降速”的风险也开始显现。经济总量虽达2.9万亿,发展不足和发展不优并存;县域经济、非公经济、开放型经济、金融经济这四块短板,并未有根本改变。
有旧症,有新疾,怎么看?表象在经济数据,根子在经济体制。长期以来的经济高速增长,掩盖了体制机制内本已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如今躲不了,绕不开。
治痛点,健肌体,怎么办?湖南省委书记徐守盛用“疗法”比喻:供给侧和需求侧是管理和调控经济运行的两个基本手段,形象地说,需求侧管理可以称为“西医诊治”,短期内可能药到病除、效果即现;供给侧管理可以叫做“中医疗法”,讲究的是通筋活络、辨证施治、培元固本,追求的是综合效应、长远效果。
供给侧发力精准施策,要打好“歼灭战”。
湖南省长杜家毫借用五个成语:去产能,要“去粗取精”;去库存,要“旁敲侧击”,把房地产去库存和棚户区改造、保障房建设结合起来;去杠杆,要“化险为夷”,通过置换债务,降低利息成本;降成本,要让企业“轻装上阵”;补短板,要“扬长避短”,在发展中补齐湖南经济的四块短板。
供给侧发力“培元固本”,得向深处改。
在湖南浏阳,一条政府投资建设的不过200米的城市道路,仅前期项目手续足足耗时7个多月。政策供给不到位,政府职能不归位,经济活力怎么进一步释放?
此前,浏阳简政放权业已“甩开膀子”:政府及部门权力由原来的10000多项,精简至3964项;再造行政审批流程,部门承诺审批时限比法定时间缩短66%。市委书记曹立军仍不满意:“诟病最集中的建设领域投资审批‘长征’,能不能改下来?”
确实是“长征”。以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为例,至少要跑19个部门,盖30多个章,耗时171个工作日。浏阳对所有审批事项重新设计,一个窗口受理,相关程序内部流转、并联审批,审批时间压缩60%。
政府职能归位,需把“放手”当作“抓手”。去年2月,湖南省政府对外公布“三清单一目录”,省级政府权力责任,全部纳入清单化管理。
有放才有活。从“先照后证”到“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湖南商事制度改革不断加码升级,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如雨后春笋:去年共增加46.77万户,同比增长10.31%,吸纳就业超过140万人。
政策供给到位,必须“有效”才算“有用”。过去,湖南用财政资金支持经济发展,多为直接补贴。现今,改为更多运用股权投资、基金投入、贷款贴息等市场化支持方式。湖南省财政厅厅长郑建新举例:湖南筹建的铁路建设基金,政府引导资金26亿元,带动约15倍社会资金,融资成本保持在基准利率以下,“既能减少对市场的干预,又充分放大财政资金的带动作用,四两拨千斤。”
聚焦点——把“期望值”转换为获得感
今春雨水多。趁着雨歇,罗胜长和妻子又扎进了家门口的黑木耳基地。
在麻阳县江口墟镇田湾村,贫困户罗胜长有双重身份——既是黑木耳种植合作社的打工者,还是股东之一。股东都是村里的贫困户,每人5万的小额信贷,成了他们入股的资金来源。
罗胜长或许并不太清楚,眼下的经历会同两项改革有关:一是被称作“四跟四走”(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合作社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产业扶贫创新,另一个是则针对贫困户的特惠金融扶贫创新。
但他清楚自己的钱袋子,“从开始到现在,打工赚了8000多元,算上老婆赚的,一共13000多元。”加上今后的分红,脱贫可期。
聚焦“期望值”,增强获得感,这既是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湖南改革的排序逻辑:任务千头万绪,湖南既把有利于稳增长、调结构的发展选项往前排,也把民心所向、群众所盼的民生选项往前排。
——聚焦生态期盼,湖南率先在全国出台首个省级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大力实施湘江保护与治理“一号重点工程”;
——聚焦就学关切,制定湖南省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出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逐步建立“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地位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在11个县市区开展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试点;
——聚焦就医热点,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湖南全省县级公立医院全部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
——聚焦入户难题,明确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别,长株潭三市落户条件全面放宽,城乡二元户籍制度被打破……民心所向,即是改革所指。
获得感源自“含金量”。“只有‘最先一公里’能跑出‘含金量’,才有更多的可能在‘最后一公里’跑出‘获得感’。”湖南省委深改办专职副主任秦国文介绍,湖南在全国率先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并建立改革方案内评机制,组织专门力量对每一个方案把脉问诊。
获得感也检验“含金量”。“拿了6种药,一共才花了20来块钱,比药店还便宜。”韶山市如意镇村民朱湘铭在人民医院领完药一看缴费单,直呼意外。去年3月,湖南县级公立医院全面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当年,门诊次均医药费用降低3.6%以上。
克难点——啃硬骨头“霸得蛮”使巧力
改到深处,都是利益。137户省属企业,资产总额2250多亿元,分属25个省直部门,政资不分、政企不分——去年底,湖南彻底实现“切一刀,一刀切”。
省属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湖南已酝酿多年,难度也显而易见。从碗里分肉的事,哪个部门会主动干?
不改不行。政出多门,国有资产优化布局无从谈起;政企不分,国有企业难有活力。
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省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制定“路线图”,划分“责任田”。
科学分类、一企一策,先易后难、稳步推进。截至去年12月中旬,湖南25个省直单位报送139户企业脱钩移交方案,涉及资产总额2250.80亿元、净资产631.58亿元、企业职工29499人,“两分开”基本完成。
摸清省属国有企业的家底,破除国有资本优化布局的藩篱,处理一批“僵尸企业”。在湖南省国资委主任丛培模看来,啃下这块硬骨头,也就下好了湖南国企改革的关键“先手棋”。
扎硬寨,打硬仗,霸得蛮。新一轮深改攻坚,处处闪现湖南人敢于动真碰硬的血性和决心。
湖南乡镇和建制村数量多、规模小,统筹半径短、行政成本高。乡镇区划调整,多年前试而未果,问题却在不断累积。去年9月下旬,湖南下决心重启乡镇改革,短短3个月,524个乡镇调整全部到位,调整幅度、推进速度超乎预期。
蹚深水,涉险滩,靠狠劲,也靠巧劲。湖南用改革的精神、改革的办法抓改革,把劲使在刀刃上。
“最先一公里”盯质量,“最后一公里”盯落实。湖南摸索出“用制度机制抓全盘,用调研调度抓重点,用内评外评抓质量,用督察考核抓成效”的推进机制,运用“二八”定律,瞄准改革推进中多方协调、质量把关、协同推进、落实落地的“要害穴位”,精准发力。
重点项目目标任务按月倒排,开发“全面深化改革信息系统”全程监测,建立改革督察专员库开展“刚性督察”……一整套创新机制接连出台,对改革全过程“贴身紧逼”。
全面深化改革2年多,湖南省304项改革任务基本实现阶段性目标。“项项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场场都是难打的攻坚战,虽啃得不易,但打得扎实。”秦国文说。
在肯定改革成效的同时,决策层依然保持清醒:改革方案的含金量还不够,推进的协同性还不够,落实的通达性还不够,传递的获得感还不强,力量的整合度还不高。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是全面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到了用实实在在的效果、真真切切的获得感说话的时候了。”徐守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