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来大围山 触摸40万年前的冰川记忆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颜开云 编辑:王娉娉 2016-07-01 11:06:54
时刻新闻
—分享—
  每年五月的“杜鹃花海”已成为大围山旅游的一张名片。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大围山国家地质公园提供

每年五月的“杜鹃花海”已成为大围山旅游的一张名片。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大围山国家地质公园提供

飞瀑清泉在奇石巨岩中直流下泻,构成美丽的水体景观。

大围山花岗岩球状风化现象丰富,形成一个个“石蛋”。

大围山花岗岩球状风化现象丰富,形成一个个“石蛋”。

  长沙晚报记者 颜开云 通讯员 杨兴东 罗定坤 杨志前 刘凤娥

  如果你看过《冰河世纪》系列动画片,想必会为两百万年前地球被冰川覆盖的壮观场景所震撼。

  时光荏苒,冰雪消融,我们无法回到几十上百万年前。但是我们可以走上几十上百公里,去触摸一下冰川时代的记忆。

  在浏阳大围山景区内,就拥有着大量第四纪冰川的遗迹。山石河流间,蕴藏着无数自然奥秘。在玉泉湖羊背石上,在祷泉湖冰窖里,在栗木桥块砾碛边,在船底窝-栗木桥U形谷底,你可以尽情想象长毛象——曼弗瑞德、嗜食的树懒——希德、狡猾的剑齿虎——迪亚戈的历险故事。

  6月30日,浏阳市召开湖南浏阳大围山获批国家地质公园新闻发布会。国土资源部于6月23日正式下文批复同意大围山地质公园命名为湖南浏阳大围山国家地质公园。

  大围山由此成为长沙市唯一的国家级地质公园,也是湖南省唯一的以第四纪冰川遗迹为主的国家级地质公园。此外,它还是中国东部继庐山后建立的又一个第四纪冰川遗迹地质公园。

  据介绍,大围山2012年4月获得国家地质公园建设资格,2014年在北京正式评审通过地质公园规划,2016年4月顺利通过国土资源部验收,前后历经三年多时间,总计投入近亿元。如今,大围山成功创建国家地质公园,并具备了对外开放接待游客的基础条件,成为中小学生和地质爱好者科普科研的理想基地,也将是周边各地市游客户外探索和休闲度假的理想天堂。

  自此,浏阳全域旅游的发展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大围山冰川遗迹堪比阿尔卑斯山

  被誉为“湘东明珠”的大围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浏阳市东北部,面积为62.69平方公里,距长沙市区119公里,距浏阳市区67公里。

  大围山地区属于花岗岩中山地貌,景区内花岗岩冰川漂砾无处不在,而且体形硕大,直径5~7米者比比皆是,更有巨石达到对径22~25米。它们或垒叠于山谷中,或卧于山巅,或置身于山坡。相互间有的架空,有的直立,有的横卧,有的斜靠,更有上下叠置为伴者。它们或与流泉飞瀑相依相偎,或藏身于郁郁葱葱竹林树木间,或在云雾飘渺中时隐时现。其造型美观奇特,如此众多的冰川漂砾构成大围山地质公园的漂砾海洋,是世界上罕见的自然地质奇观。

  “如此地貌的形成除第四纪以来流水侵蚀作用及风化剥蚀作用外,重要的是第四纪冰川的剥蚀铲刮及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具有独特性。”地质学家童潜明表示,根据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大围山冰川遗迹大约形成于40万年前。他说,早在新中国成立前,长江中下游第四纪冰川地质遗迹就已被我国杰出地质学家李四光提出,此次正式获批国家地质公园,再一次充分肯定了大围山第四纪冰川地质遗迹。

  据介绍,大围山上随处可见的山谷冰川停积及其向低处流动的U形谷和冰川堆积物,显示了一套较完整的第四纪冰川分期、发生、发展及消亡系统,尤其是冰斗、冰窖、U形谷、鱼脊峰、冰川溢口及冰川条痕石较典型。参与国土资源部验收的专家认为,大围山是湖南第四纪冰川地质遗迹发育较好、类型较全的地区。其地质遗迹齐全并且保存完整,堪与阿尔卑斯山第四纪冰川地质遗迹媲美。

  现在,这里存在着经专家认证的国家级地质遗迹4处,即玉泉湖羊背石、祷泉湖冰窖、栗木桥块砾碛和船底窝-栗木桥U形谷;省级地质遗迹42处,县市级地质遗迹15处,都具有很高的科研科普价值。其中玉泉湖羊背石非常稀有珍贵,被称为“冰川之魂”和大围山国家地质公园的“镇园之宝”。

  历时3年多成功创建国家地质公园

  “浏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围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创建,将之列入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作和重点项目。”大围山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浏阳市政府每年拨付1000万元,用于支持大围山国家地质公园创建。

  近三年来,大围山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处一步一个脚印,对照国家地质公园创建标准,扎实认真开展了相关建设工作,完成了包括地质公园规划与地质遗迹保护、地质公园解说与标识系统、地质公园科学研究与科普活动、地质公园管理机构设置与信息化建设等四个大方面的建设任务。

  去年,浏阳市政府出台了《湖南浏阳大围山国家地质公园规划(2013-2025)》,同时持续投入专项资金用于地质遗迹调查和保护。

  针对地质公园解说与标识系统建设,加大投资建设力度。新建设大围山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建有大围山地质发育、第四纪冰川等七个展厅,收集各类标本近百件,成为科普重要基地;全公园有50块地质遗迹景点解说牌,20块地质遗迹保护宣传牌,5块景区导览图等。以点到线,辐射全区的标识系统已经形成。

  针对地质科学研究与科普活动,地质公园开展了一系列重要对外交流活动。2012年12月委托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开展大围山冰川遗迹研究,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著有《大围山第四纪冰川研究》。2015年2月份,再次委托该研究所进行《地质公园科学导游指南研究》,由地质出版社出版发行。

  针对地质公园管理与信息化建设方面,大围山加大投入推进公园智慧管理。利用自媒体推介,建设湖南浏阳大围山国家地质公园官方网站注册微信公众号,及时发布地质公园信息;建设监控体系,建设地质公园监控与地质遗迹监测点、景区无线对讲通讯中转站等,初步建成监控监测体系;采用信息化管理,建立指挥中心,全面了解调度景区管理。实行网上门票预订,采用电子门禁系统,公园管理逐步走向信息化。

  2016年4月,大围山地质公园以88分的高分通过国土资源部的验收,成功晋级为国家级地质公园。

  冲刺5A级景区,创建世界地质公园

  “地质遗迹是不可复制的保护性资源,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大围山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说,此次命名有利于加强对大围山地质资源的保护,让更多人有机会认识珍贵地质地貌。

  今年开始,大围山国家地质公园打造“湖南研学旅游第一品牌”,全面科普推介大围山地质资源。下一步,更希望推动大围山国家地质公园成为中小学生的科普教育基地。

  当然,大围山国家地质公园的科普意义绝不局限于此。“以浏阳为支点,辐射周边地区,打造一个长株潭乃至全国的重要科普平台。”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谈到未来,显得信心满满。   

  大围山国家地质公园不仅有独特的地质地貌,同时也具备丰富的旅游资源,是长株潭城市群周边最好的生态旅游区,被誉为“湘东绿色明珠”。大围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创建成功,对浏阳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也意味着一次强劲拉动。

  近年来,大围山斥资近10亿元推进120多个建设项目,着力打造了“春赏花、夏避暑、秋登高、冬滑雪”的四季旅游品牌,形成了“杜鹃花、露营、避暑、登山、朝圣、水果、漂流、滑雪”等特色旅游产品。景区对外形象和服务接待得到持续改善,景区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去年,前来大围山旅游的人数达7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20亿元,连续三年实现旅游效益大幅增长,促进了山区农民增收致富,有力地带动了大围山地区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未来,浏阳将以大围山国家地质公园建设为契机,用五年时间创建世界地质公园。到2020年,力争成功创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加上“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全国生态旅游示范区”,共有六个国家级品牌。由此可见,站在新的起点,大围山旅游人数将会获得一个井喷式的增长,带动浏阳旅游经济朝更好更快方向发展。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