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徐守盛:在全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徐守盛 编辑:李艳华 2016-07-18 06:41:58
时刻新闻
—分享—

  徐守盛

  (2016年7月8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主要目的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交流学习体会,分析形势任务,研究部署工作,群策群力推动全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首先,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大家并通过你们向全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宣传思想和意识形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以及文艺工作、新闻舆论工作、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些重要讲话,涵盖了宣传思想工作主要领域,抓住了意识形态工作关键部位,布局之完整、衔接之紧密、立意之高远、影响之广泛,都是前所罕见的,构成了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内容。为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以贯通古今中外的气魄和视野,系统阐述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等一系列根本问题,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

  刚才,4位代表作了很好的发言,有的谈了学习心得体会,有的谈了研究所思所得,发言都很有见地、很接地气,思考很深、质量很高,听了很受启发。从大家的发言中,我深切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在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界产生的巨大反响,感受到了全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空前高涨的学术热情,感受到了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春天正在来临。下面,我结合大家的发言,就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讲四点意见,同大家交流和讨论。

  一、深刻认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进一步增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责任感使命感

  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哲学社会科学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这“两个取决于”、“两个不可替代”、“两个重要”,深刻阐述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正确把握,站在战略全局高度,增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和行动自觉。

  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推动全省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不断健全,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日益提升。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深入研究和回答党和国家以及我省发展中面临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出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在理论普及、学术研究、决策咨询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促进“三量齐升”、“五化同步”提供了智力支持、作出了积极贡献。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思想遇到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挑战,不同程度侵蚀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二是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存在“阐释多、原创少,智库多、智慧少,出书多、出彩少”等问题;三是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存在学用“两张皮”和“贫血”的现象;四是学风作风不够扎实,存在有理论缺实践、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度缺温度、有高原缺高峰等问题;五是人才队伍总体素质不高,存在专家多、大家少,人员难流动、人才难留住等问题;六是不同程度存在对哲学社会科学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问题,重理轻文、重器轻道、重技轻德等社会现象还比较普遍。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症下药,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新形势下,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更加凸显、作用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习近平总书记用“五个面对”,突出强调了新形势新实践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就我省而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大力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湖南的实践,加快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在这个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不可替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大有可为。第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三湘人民的物质和精神追求,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为决胜全面小康、增进人民福祉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第二,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出现,各类风险和挑战不断增多,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在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凝聚社会“最大公约数”等方面发挥作用。第三,全面依法治省的重要内容是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发挥以文化人、以理服人的作用,培植人们的法律信仰和法治观念。第四,全面从严治党进入重要阶段,提高全省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提供有针对性、学理性和说服力的研究阐释。另外,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激烈,人们的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活跃,面对意识形态领域严峻复杂的斗争形势,需要像抢夺制空权一样抢夺“制脑权”,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快建设理论高地,更好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引导、解疑释惑、正本清源、团结鼓劲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全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坚守“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著述立说、建言献策,推出一大批重要学术成果,努力做到不负历史担当、不负时代使命、不负人民重托。

  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研究导向,巩固提升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中的指导地位

  政治方向和研究导向问题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原则性,事关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道路、前途命运和现实价值。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始终保持高度清醒,站稳政治立场、理论立场,自觉把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方向、学术导向贯彻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确保哲学社会科学始终朝着正确方向、沿着正确轨道向前发展。

  1、在指导地位上必须做到始终毫不动摇。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就是旗帜鲜明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坚定不移,决不能有丝毫动摇。近些年来,各种社会思潮激荡交锋,思想文化多元多样,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带来了一定冲击,马克思主义“无用论”、“过时论”、“说教论”等错误认识在一些地方、一些领域蛊惑人心。比如,有的人断章取义、舍本逐末,机械地用马克思主义语录生硬“裁剪”活生生的现实,看到马克思的某些判断没有完全成为现实或与现实存在一定差距,就极力鼓吹马克思主义失败了、破产了、终结了;又如,有的人罔顾历史、无视现实,偏激地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外来学说、西方学说,不适合东方文化和中国土壤,有的还抛出了“国学高于党学”等歪理谬论。诸如此类观点,既不客观,也不理性。要看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但它没有也不可能提供有关当代一切问题的现成答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往真理的道路。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永远是当代的,随着实践变化而不断发展,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的魅力和活力所在。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定要从本质上去认识马克思主义,真正知其要义、懂其精髓,掌握其中蕴含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好、维护好、巩固好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2、在思想认识上必须做到真学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有力的思想武器”,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迄今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沉下心来,坚持真心实意学、深入系统学、联系实际学,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全面系统学习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掌握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练好“看家本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关键要将其内化为坚定的政治信念、清醒的理论自觉。姓“马”容易信“马”难。要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坚定不移地在教学和研究中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自觉把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统一起来,寓马克思主义“道理”于“学理”之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还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发力。要抓好领导干部这个群体,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党委中心组学习的主要内容和党校干校培训的主干课程;抓好知识分子这个群体,坚持“在马言马”、“在马信马”、“信马用马”,推动马克思主义占领思想舆论主阵地;抓好青年学生这个群体,推动马克思主义进课堂、进讲坛、进教材,将其作为大中专院校教学的主要科目和各类考试政治理论科目的主要分值,决不能让马克思主义在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

  3、在研究导向上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剧作者”,也是历史的“剧中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核心的是解决哲学社会科学为什么人的问题,做到为人民群众做学问、为人民群众拿笔杆子。英国哲学家罗素讲过一段话,大意是历史不只是为历史学家写的,诗歌不能只应由诗人朗诵,音乐不能只应由作曲家聆听。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决不能局限于为个人服务、为精英服务,决不能搞脱离人民的“小圈子”和孤芳自赏,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没有感染力、吸引力、生命力。全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牢固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在为党和人民服务中实现自身价值。要更加积极主动地走出书斋、扎根人民,到实践中去用脚丈量土地,到人民中去用心体察民情,从人民的生产生活中汲取智慧营养,面向人民群众的需求推出研究成果,努力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写在群众中,使研究成果始终保持群众立场和生活温度。

  4、在实践运用上必须做到坚持问题导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能“只重形式不务实”、“光喊口号不出招”,关键是要坚持问题导向、面向实践需求,用好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条件下,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解决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问题,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解决“三化”问题,最重要的是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落到研究改革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切实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创造性地推进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建构,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解释力、实践说服力,更好发挥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的理论优势,确立马克思主义在理论研究中的绝对话语权。要坚持用中国理论解释阐释中国问题,坚决防止以“学术自由”、“价值中立”为名,兜售西方各种形形色色的理论主张,坚决防止把马克思主义标签化、污名化。要建立立体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阐释基地,多层次、多领域发出马克思主义声音,采用易于传播、分享的手段和形式,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形象化解读、故事化表达,把“大众化”和“化大众”有机结合起来,让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

  三、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湖南特点哲学社会科学,推出更多有湘味、有价值、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出成果是硬道理,没有成果一切都无从谈起。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和“系统性、专业性”的要求,聚焦我国、我省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着眼现实提出的问题,立足湖湘文化沃土,着力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繁荣发展。

  1、着力研究解决“发展困惑”。哲学社会科学如果不能直面时代要求、直面发展需要,那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构建中国特色、湖南特点的哲学社会科学,必须把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研究的主题和核心,以解决影响我省发展的重大挑战和困难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态势是向上向好的,但“发展困惑”“成长烦恼”也客观存在,迫切需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作用。比如,如何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如何拉长补齐“四大短板”,如何在融入长江经济带、对接“一带一路”战略中更加积极作为,如何啃下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的“硬骨头”,如何打掉全面从严治党进程中的“拦路虎”,等等,都是需要深入研究解决的“时代之困”。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为推动改革发展提出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为解决我省“发展困惑”贡献智慧和力量。

  2、着力培育社科“湘字品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表现。湖南是一个哲学社会科学精深厚重、源远流长的省份,其人物之辈出、著述之浩繁、思想之深幽、影响之深远,堪称一座丰盈的精神宝库。要立足本土,深耕沃土,加强对湖湘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研究,发挥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的优势和特色,努力打造一批具有湖湘特点、湖湘智造的“湘字号”社科品牌。我们不仅要让人记住“天河计算机”、“北斗导航卫星”、“磁悬浮列车”这些“湖南元素”,还要让人知道哲学中的“湖湘因子”、理论中的“湖南声音”。一要打造以毛泽东研究为核心的红色文化研究重地。湖南是毛泽东的家乡,学习、研究和宣传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既是我们的神圣使命,更是我们的历史责任。要整合全省毛泽东研究力量,培育和打造毛泽东研究和“湘字号”党史党建社科研究品牌。二要打造以湖湘思想大家研究为核心的国学湘学研究高地。湖湘文化是中华文化百花园里一朵璀璨的奇葩,孕育了周敦颐、王夫之、罗典、陶澍、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王闿运等一批思想名人。要坚持古为今用,深入总结好前人的学术成果,又结合新的时代形势予以创造性发展,使湖湘精深厚重的学术文化活起来、亮起来。三要打造以优长学科为引领的重点学科体系。大力推进优长学科建设,巩固伦理学、语言学、文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领域具有优势的学科专业建设,构建国家—省—院校三级联动、分层次建设、全方位推进的重点学科建设体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着力建设一批有基础有实力的重点学科,建设一批有较强对策研究能力、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应用学科,建设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发展潜力和竞争优势的新兴学科与交叉学科,推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跨学科跨领域交叉融合创新研究。四要打造以经世致用为目的的高水平湖湘智库。改革发展任务越是繁重,越需要智力支持,越需要智库给力。要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湖南新型智库建设的实施意见》,重点建设好省社科院、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7家省级重点智库,统筹推进企业智库、社会智库等各类智库协调发展,切实以新型智库建设为“支点”撬动整个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积极引导湖湘智库坚持从丰富鲜活的实践中寻找和校正“研究感觉”,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使之成为党委政府信得过、靠得住、用得上的思想库、智囊团。

  3、着力构建社科“四大平台”。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报刊网络理论宣传阵地等“四大平台”建设,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总抓手。一要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强基固本”作用,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宣传,带着问题研究理论,立足实践升华理论,让马克思主义在三湘大地根深叶茂。二要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根铸魂”作用,发挥好19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的示范作用,把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中之重,把深化对重大理论问题、重大现实问题和重大实践经验的研究作为主攻方向。三要强化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好5家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7家省级重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的标杆作用,建设一批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教育、研究宣传、人才培养于一体的高水平马克思主义学院。四要强化报刊网络理论宣传的“红色阵地”作用,做大做强党报党刊党网的理论宣传,把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和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巩固壮大主流思想理论传播阵地。需要强调的是,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载体,在创造成果的基础上,必须抓好成果应用转换。要强化实践标准和应用导向,把“书斋里的学问”“书架上的摆设”变成“决策中的参考”“实践中的指南”。进一步畅通优秀社科成果转化应用渠道,搭建社科研究理论成果与实践应用的无障碍“旋转门”通道,建立社科研究与市场之间的转化机制,引导激励成果走向市场、走向实践。

  4、着力建设社科“理论湘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关键在人才,核心在打造一支信念坚定、功底扎实、勇于创新、成果丰硕的社科“理论湘军”。要依托党校、高校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力量,着力培养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知名教师,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家,一批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在学科领域有影响的知名专家。制定实施加快智库高端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既能跟踪当代前沿理论又能对接党委政府重大战略决策,既能提供新信息、生产新知识,又能提供新思路、开出好良方的决策咨询专家型队伍。培养一支能够“扎硬寨”“打硬仗”,在基础研究领域有所突破、在应用研究领域有所建树、在交叉融合领域有所创新的理论研究队伍。善于坚守互联网这一理论的前沿阵地,借助互联网这一“好平台”发出“好声音”,努力培养一支在互联网安全理论、互联网公共治理以及互联网经济等方面的理论先锋人才。从党委政府层面来讲,要继续大力实施“芙蓉学者计划”、青年社科研究人才“百人工程”等人才培养工程,加大优秀社科人员的培养引进力度,使优秀社科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干得好,使我省成为社科研究的人才“洼地”。

  四、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努力为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要进一步强化政治责任、领导责任,切实肩负起领导、组织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历史重任,积极推动形成有利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良好环境。

  1、加强政治领导和工作指导。要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经常听取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汇报,定期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注重思想政治领导,把握正确方向,引领哲学社会科学健康发展。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纳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像重视自然科学一样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像重视经济工作一样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一手抓繁荣发展,一手抓引导管理。注重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推动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善于就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重视和用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好、用好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善抓、乐抓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不断提高决策和领导水平。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有其内在规律性,要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领导和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2、强化政策保障和工作支持。学术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精神劳动,有其特殊性。要认真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充分尊重专家学者、尊重脑力劳动、尊重创新创造,对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要主动同专家学者打交道、交朋友,帮他们办实事、解难事。要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改革,形成既能把握正确方向又能激发科研活力的体制机制,统筹管理好重要人才、重要阵地、重大研究规划、重大研究项目、重大资金分配、重大评价评奖活动。积极研究出台加大投入保障、帮扶困难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使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能够潜心研究,没有后顾之忧。

  3、改善研究氛围和学术生态。学风既是治学研究外显的“风气”,又是内蕴的“思想方法”,良好的学风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肥沃土壤”。当前,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还不同程度存在着学术浮躁等不良风气。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解决好学风问题,营造良好学术生态。要积极引导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做人、做事、做学问相统一,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高扬“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多到基层和人民群众中去,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大力弘扬优良学风,倡导潜心治学、“十年磨剑”,倡导学以致用、追求卓越,引导研究人员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坚持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严肃对待学术研究的社会效果,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术生态。

  同志们,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着繁荣发展的重大机遇,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拥有着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持正确方向,锐意改革创新,着力潜心治学,不断推出更多优秀成果,共同拥抱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美好春天,为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贡献更大的智慧和力量!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