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先富带后富】谢玉辉:投资亿元反哺家乡的村主任

来源:红网 作者:王敏 编辑:李艳华 2016-07-21 06:26:01
时刻新闻
—分享—

7月11日,谢玉辉(右二)在工厂车间与工人们话家常。

  编者按:先富带后富,如何带,带出了哪些成绩?近日,红网时刻新闻记者走近湖南省内10个先富带后富典型人物,聚焦“带”字下的酸甜苦辣和坚持,对话“先富者”,看他们如何厚积薄发,分享其带领致富的心路历程。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王敏 娄底报道

  二十岁时,他向乡亲借五十元路费闯荡广东;十五年后,谢玉辉身携五千万反哺家乡,当上了穷乡僻壤的村委会主任。

  修路、开工厂、盖学校、建敬老院……短短十年时间,谢玉辉在湖南省新化县水竹村累计投资一亿多元,为返乡农民工、大学生和下岗工人提供了4000余个就业岗位。

  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打工,而且工资还不低。今年,水竹村人均年收入已达到了13100元。在还戴着“国家级贫困县”帽子的新化县,水竹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7月11日,时刻新闻记者来到谢玉辉的家乡——水竹村,行过8米宽的环村公路,仰望高高矗立的太阳能路灯,驻足于一幢幢气派的小洋房。

  “就是新化县城,也没有我们村好。”每一位水竹村的村民都由衷得感到自豪。

  村民们家门口当上产业工人 家家户户住上小洋房

  2005年以前,水竹村还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全村2235人,贫困人口956人,占了近一半。

  那个时候,谢玉辉已经完成了从打工仔到企业老总的蜕变。他在东莞投资创办的鑫盛手袋工艺公司,年产值已达到1.2亿元。

  “厂里做工的年轻人大多是我从村里带出去的,于是,只剩下老人、小孩留在了村里。”候鸟归巢,谢玉辉很早便开始考虑将工厂逐步转移至老家,探索出一条东莞接单、老家生产的工业兴村之路。

  于是,原本贫困的小山村里,建起了面积一万多平方米的三层厂房。全村2756人,近800人在谢玉辉的工厂做工,集聚了村里几乎全部的青壮年妇女。

  60岁的谢本伍从建厂起就在里面工作,2010年,他的家里便建起了三层楼的小洋房。谢本伍负责给员工们煮饭,儿子是仓库管理员,媳妇是普工,“我的工资最低,大概2800元左右。我们三个人加起来一个月一万多块钱不是问题。”

  谢本伍告诉记者,像他这样,一家几口都在厂里做工的不在少数。目前,水竹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住进了小洋房。

  兴建万人饮水工程 满足周边5个村用水

  2008年,水竹村村支两委换届,谢玉辉高票当选为村委会主任。

  在村里走访,一提起鑫盛手袋厂的创办人、村主任谢玉辉,村民都竖起大拇指。夸得最多的是他不计回报,为村里干的几件大实事。

  修通11公里的村组公路,家家户户门前通上了水泥路;兴建万人饮水工程,满足了周边5个村的农业、生活用水;建起高标准的村小学和村部办公楼.....

  为解决农田抛荒、土地闲置的问题,谢玉辉又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契机,把零散、不容易发挥土地效益的1000多亩土地集中起来,由村里成立土地流转中心承包,实行机械化经营,既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已富还需他人富 爱心换得众人足

  谈到2001年他个人的第一笔捐款时,谢玉辉很认真告诉我们,那时的他才刚刚开始创业,总共也拿不出30万,但看到家乡的公路连摩托车都不能开时,他做通家人和妻子的工作,从有限的资金里挤出了5万元,现在想起来,他自己也感到吃惊。

  “但是,我并不后悔。”谢玉辉说,“我一个人富了不算富,让我村里及周围的人都富起来那才算真正的富了。”

  工业兴村给水竹增添了无穷的活力,城市化的规划让村民们过上了舒心的生活,如今的水竹村正节节高升,以日新月异的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

  近几年,谢玉辉倾情回报家乡的事迹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他先后荣获娄底市“新农村建设十大新闻人物”、娄底市“五一劳动奖章”和“时代功勋——第六届感动中国十大杰出村官”等称号。

  这些称号与表彰成了对谢玉辉最好的鼓励,为了共同富裕的信念,他仍在不停地忙碌着。

  记者手记:一味地“赠与”换不来真正的富足

  “以前每年回家,乡里乡亲来找我就是借钱,现在他们自己有钱了,不用找我借钱了。”谢玉辉说起这话时,掩不住的笑容。

  那个时候,他的事业刚刚有了起色,在外面挣了些钱,成了村里有名的“大富翁”。逢年过节,村民们得知他回来了,就跑到他家里去借钱,至今,仍有许多未曾归还。

  无疑,谢玉辉是豪爽的,是阔绰的,但是,他也知道,这样“赠与”并不是长久的办法。

  “快速发展靠修路,长久发展靠教育,稳定发展靠观念。”下定决心回村当村主任时,他便制定了这样的致富经。

  十年,在他的带动下,水竹村的村民靠双手赚取所得,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而这,才正是先富带后富的长久之道。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