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留住民俗文化的根 城步县发挥民间力量传承“非遗”

来源:红网 作者:申太阳 编辑:刘惟烜 2016-07-22 16:12:17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城步7月22日讯(通讯员 申太阳)“一杯酒来清又清,双手拿来贺新人。夫妻饮了交杯酒,早生贵子跳龙门……”凭借一首高昂欢快的《贺郎歌》,在非遗项目苗族婚嫁歌专题调研会上,“最小山歌王”、14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章庆赢得了人们阵阵掌声。7月21日,为了解非遗保护工作发展现状,解决当前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促进非遗工作有序发展,湖南省邵阳市城步县汀坪乡到团心寨村对非遗项目苗族婚嫁歌进行了专题调研。

  苗族婚嫁歌的起源与意义

  苗族婚嫁歌是城步苗族在婚嫁礼俗中演唱的抒情歌谣,历史悠远,底蕴深厚,内容极其丰富,主要有《嫁女歌》《贺郎歌》等代表作,前者旋律优美,凄婉动人,后者则音调高昂欢快,绵缠抒情,均出自汀坪乡。它起源于苗族古老的山歌情歌和婚嫁习俗,是苗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和民族习俗中积累演化并口耳相传保留下来的传统民歌。

  其中,《嫁女歌》以哭伴唱,形式多样,有母女对哭、姑嫂哭、姐妹哭等,主要表达待嫁新娘悲喜交集的离别情绪,对父母、哥嫂、姐妹、邻居的思恋之情,新娘亲属也借此机会以哭唱的方式教导新娘嫁到男方家里之后要孝敬公婆、相夫教子、勤俭持家,歌声悲切,感人心扉。《贺郎歌》是闹洞房演唱的祝福歌,喜庆欢乐,歌词由演唱者即兴创作,主要表达众人对新郎新娘未来美满婚姻的祝贺。

  苗族婚嫁歌均采用苗语演唱,如诉如泣,旋律优美,娓娓动听,既缠绵抒情,感人泪下,又激昂高亢,催人奋进。著名作曲家白诚仁在汀坪乡实地采风后采用《贺郎歌》的曲调创作了新民歌《挑担茶叶上北京》,经著名歌唱家何继光演唱家喻户晓。

  苗族婚嫁歌的生存尴尬

  和诸多非遗项目一样,苗族婚嫁歌也面临着不少困境。首先,面临传承断层问题。不少苗族婚嫁歌传承人都是六七十岁老人,年富力强者不多,且生活比较困难的不少,项目面临“人死艺亡”的困境。其次,非遗等古老文化遭遇“现代化陷阱”,受市场经济冲击,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人文精神,非遗的“原生态性”正在受到破坏。

  “现代大家的观念变了,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村里的外地媳妇多了,传统的婚庆礼仪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年轻人不再喜欢传统的婚庆仪式,简洁的西式婚礼在农村日益盛行。哭嫁、贺郎的庆祝方式已经慢慢地退出人们的视野。一些礼仪不再受到人们的认可,保护和弘扬了本地传统文化更难了。我已经老了,可再怎么难也得坚持下去。”正在抽着大烟斗的74岁苗族婚嫁歌传承人阳庆业老人苦笑着说。

  听说政府部门来村里进行非遗调研,正在建筑工地干活的赵明兴放下手中的砌砖刀连忙赶到了座谈会场。

  赵明兴说,最大的心愿就是苗族婚嫁歌后继有人。“现在村里会唱婚嫁歌的就我们六七个人了,不能让老祖宗的传统文化在我手里断了啊!不挣钱,外人不学,我就教给我的孙女,生活再难也得教会她们。”

  “最小山歌王”、团心寨村14岁的杨章庆是苗族婚嫁歌传承人阳福成的孙子,在外地上学。受家庭环境影响,他寒暑假回家认真地学起了婚嫁歌。“趁老一辈的传承人还能教,我也想学,就赶紧学,不能失传了。”而村上的现状是,尽管有传承人愿意教,愿意学的年轻人却越来越少。

  苗族婚嫁歌的保护与传承

  “保护这些文化瑰宝,留住民俗文化的根脉,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回乡探亲的湖南省政府参事室原主任、省文史馆原巡视员、城步山歌研究协会名誉会长阳盛海说,“婚嫁歌充分展示了城步苗族独特的风土人情,是苗族最原生态的音乐形式,极具历史学、艺术学、民族学、民俗学研究价值。”

  婚嫁歌来源于民间基层,传承延续靠群众,因此,人是非遗保护的第一要素。阳盛海建议地方政府在团心寨村创建“民间原生态音乐传承基地”,通过保护传承人、鼓励传承人“传帮带”,让一批青年人才快速成长。

  面对非物质传统文化如今后继无人的局面,阳盛海希望通过非遗文化进校园等形式培养青少年对其的热爱和认知,帮助推进非遗文化保护。学校是传承的主阵地,要将苗族婚嫁歌作为拓展素质课程供学生选学,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现代青少年们爱上非遗文化、传承非遗文化。

  “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是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愿景。汀坪乡将不断利用各级文化载体,传播非遗文化,吸引民众关注,鼓励农村婚嫁喜庆节日聘请非遗传承人进行非遗项目展演、展示,让民众进一步了解身边的非遗。同时,政府搭建平台,积极开展演艺惠民活动,让文化遗产融入现实生活,通过原生态民俗活动促进旅游,助推地方经济增长。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