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芙蓉花开天山下 纪念八千湘女进疆66周年

来源:红网 作者:黎鑫 编辑:刘飞越 2016-08-09 12:05:01
时刻新闻
—分享—

进疆的湘女。资料图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黎鑫 乌鲁木齐报道

  她们被称为“新疆荒原上的第一代母亲”。

  在远离家乡数千里以外的戈壁荒漠,她们用青春和热血屯垦戍边,拓荒创业,为新疆的发展、民族团结作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

  她们在十七八岁时入伍赴疆,如今已是耄耋老人,她们成为连接湖南与新疆的特殊纽带。

  她们的故事是一种传奇,她们是,永远不能被忘却的八千湘女!

  为了顺利入伍 口袋里偷装石头增加体重

  上世纪50年代初,为了响应祖国“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号召,一批批湘女高唱着著名的苏联歌曲《共青团之歌》,往长沙招兵地点赶。她们当中有中学生、大学生,也有国民党将军的女儿。为了顺利入伍,有些姑娘瞒着父母家人偷偷溜出去报名;有些身高不够的姑娘把鞋跟垫高;体重不够的姑娘就在口袋里装石头、秤砣;年龄不够的姑娘谎报年龄……她们的心中怀揣着一个伟大的梦想:到新疆去,为祖国大西北贡献青春!

  一年内,当时长沙的招兵点共招收了湘女3862人。1951年冬,这些湘妹子登上了西行的列车,上演了一幕“湘女出塞”。1952年,又有4000多湘女进疆。“八千湘女上天山”由此扬名。

  西行的列车上,车厢里反复播放着革命歌曲。湘女们从长沙乘火车到达西安后,先接受了10来天的政治教育,然后改乘汽车继续向西,穿过河西走廊,出玉门关,越过天山后,才到新疆首府迪化(今乌鲁木齐),总行程4000多公里。

  当时湘女们进疆坐的车,大多是抗战时美国援华的“道奇牌”汽车。从国民党军队手里缴获得来时,这些车都老掉牙了,经常抛锚,加上路况太差,进疆队伍一天下来往往只能走一百多里。漫长的进疆行程,让湘女们经历了多重磨难。

  其中,最让湘女们不习惯的是,平时在家乡经常吃的白米饭、红辣椒再也难以品尝了,而北方的大饼,硬得难以下咽。为此她们还改写了一句歌词:“我是一个兵,来自湖南省,三天没吃大米饭,气得肚子疼。饼子像磨盘,坐在臀下面,进入甘肃给灾民,也是为人民。”

  到达新疆后,很多湘女就再也没有回过那片湘江流淌过的故乡。

  湖南丫头不怕吃苦的拼劲儿在新疆出了名

  湘籍女兵散布在新疆各地,她们不仅像男人一样用血肉之躯筑起了城市和绿洲,同时还像种子一样在这里生根发芽。

  阳名华是当时赴疆的湘女之一。1952年冬,零下三十多度,她和200多名湘籍女兵在五家渠参加修筑八一水库。由于没有掘土机械,士兵们用的是锄头、簸箕等最原始工具,不停地挖土和运土。晚上只要有月亮,开工的哨子就会如约而至响起,所有人都得爬出地窝子干活,“恍恍惚惚中,你牵着我,我扯着你有一脚没一脚来到工地。”阳名华说。

  同时,由于没有休息的住处,士兵们就地挖掘一个深一两米、类似地下室一样的洞穴,上面架起一个三十厘米的木架子,铺上麦草。为了保证暖和,地窝子挖得狭小,里面铺上厚厚一层麦草。阳名华几次都因为感觉窒息而惊醒,然后费力搬走她身上的同伴们的几条腿或是躯干。

  “干起活来,湖南丫头的拼劲和吃苦精神在当地是出了名的。”阳名华说,半年后,她们和当地士兵挖出了一个坝堤长达5公里、深十余米的水库,可以灌溉102团的50万亩耕地。

  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下,湘女们的个人生活也令人非常揪心。当时,很多女兵头上生了虱子,她们往往是以碱土洗头。听说汽油对杀死虱子很有效后,女兵想方设法弄到一点汽油,抹到头发里。

  阳名华只是参与新疆最艰苦的基础建设的湘籍女兵群体的一个缩影。她说,“在当年那种激情燃烧的劳动氛围里,任何人都会深刻卷入和被感染,大家都觉得自己在做一个非常光荣的事情,没有一个人会选择休息或是退出。”

  曾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副书记的粟寿山回忆说,如果没有那些乐观、拼命的女战士,屯垦戍边的事业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

  “像很多湖南人一样,湘籍女兵身体浸淫的是勇于牺牲奉献、先忧后乐、不甘人后的湖湘文化”。原新疆建设兵团文联秘书长左夫棠说,她们的内心由此独立而强大,她们通过自己的工作和言行深刻影响身边其他屯垦者,让这种伟大的精神力量在这里扎根。

  湘女和先进文明改变边疆大漠

  当时,湘籍女兵不仅为边疆大漠的开发提供了优质的劳力,解决了部分男兵的婚姻,同时,她们承担更多的任务是传播先进文明。

  解放前的新疆医药奇缺,医师只有18名,一只20万单位的青霉素,当时在阿勒泰草原需要一匹好马才能换得。医疗条件恶劣导致各种传染病和地方病蔓延,妇女分娩消毒技术低下,牧区流传“只见娘怀胎,不见儿走路”的说法。

  大批湘籍女兵成为了第一代医务人员,进而服务当地人民。其中一个叫彭翠文的湘籍女兵从军医大学毕业后,回到南疆各农牧团场巡诊,发现很多农牧民患有白内障,双目失明,彭翠文先后帮助上百牧民重见光明。

  还有很多湘籍女兵成为当地的第一批教师,她们被敬称为播火者。其中一个叫李曼云的女兵,1951年入疆后终生从事中小学生教育工作,她用土块垒起课桌椅,制造各种教具,如饥似渴地把她的知识教授给一批批垦区出生的孩子。

  此外,还有大批被安排留在军队里的湘籍女兵,很多因为受过教育、有文化而成为军队的文化教员,帮助军队中的精英群体识字和学习文化,而她们的“学生”则是平时唬脸凶他们的军官。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作协副主席丰收曾在一本书里写道:“中国的荒原,荒原的第一代和以后的一代代,向屈子魂流淌了千百年的湘江水,向钟灵大雅的岳麓山深深地鞠躬致谢了。”

  半个多世纪以来,八千湘女驻守的不仅是边陲,也驻守着生命的永恒;开垦的不仅是荒地,也开启着文明和民族融合之门;播撒的不仅是谷种,也播撒着爱、无畏、坚韧和献身精神。(本文部分内容根据公开报道整理)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