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回顾那些年,八千湘女一起走过的青春(组图)

来源:红网 作者:黎鑫 编辑:何冰 2016-08-11 23:13:28
时刻新闻
—分享—

  时刻新闻记者 黎鑫 乌鲁木齐报道

  66年前,共和国历史上首批大规模进疆的数千名湖南女兵奔赴天山南北。

  她们在最“黄金”的年龄段,用青春和热血在新疆边塞演绎了一段段巾帼传奇,使一个黄沙弥漫的粗狂世界开始绽放柔和、文明和理想的光辉。

  半个多世纪过去,曾经的花季少女都已步入耄耋之年,她们还好吗?心中是否还会想念那片湘江流淌过的故乡?

  借着在新疆参加纪念“八千湘女”进疆66周年座谈会的机会,时刻新闻记者带您一起回味,那些年,八千湘女一起走过的青春。

半个世纪前,在风华正茂的年纪,八千湘女积极响应祖国“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号召,来到边疆荒漠屯垦戍边、建设新疆。

罗满桃,邵阳隆回县人,78岁。1952年,14岁的她带着6升米,徒步4天,来到长沙营盘街报名参军。历经艰苦到达新疆后,罗满桃参与了修马路、植树造林以及乌拉水库、和平渠等工程的劳动,并多次在劳动中立过功。“我的一生都献给了新疆,我很自豪,也无怨无悔。”

马杏元,长沙人,77岁。1952年,13岁的她不顾父母的反对,参军来到新疆。起初,马杏元被分配在军区鞋厂搓麻绳,后来被调到六军第十七师五十一团当宣传员、五十一团第一营当通讯员等。在部队期间,她立过三等功、二等功。目前马杏元和老伴退休在家,安享晚年。“那时,我不怕苦也不怕死,一心只想着把组织交给我的工作干好!”

黄庄仪,80岁,长沙人,现居住于新疆库尔勒。1951年,参军入疆,为了完成大渠进水闸、节制闸和桥梁的修建任务,她曾每天上工地背石头。“一看到河流,我就思念湖南。”

李敏,邵东人,80岁,1952年,恳求父母参军进疆。搞过宣传工作,当过老师,后被调入和静县人民银行工作。半个世纪过去了,曾经的花季少女,如今已是三世同堂。回忆自己从军戍边、建设新疆的过往,李敏作了一首诗表达她的情感:“为国从军别故乡,潇湘少女进新疆。献身荒漠创大业,青丝染白志犹昂。”

周映芝,1952年,14岁进疆,从农一师大光毛纺织厂退休后,她在乌鲁木齐市开了一家名为“湘春园”的酒店,这家酒店成为了乌鲁木齐的“湘女之家”。“我们开荒、种地、修渠、筑坝,为了加快进度,为了不落伍于别的生产连队,我们经常加班、没日没夜地劳动,繁重的劳动让我们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忘记了自己还是一个满怀憧憬和梦想的小女孩。”

成小才,长沙人,80岁,1952年,15岁时进疆。她是乌鲁木齐棉纺厂的普通女工,参加过棉纺厂一期、二期建厂劳动,目前最怀念湘菜。得知自己受邀参加“八千湘女”进疆66周年座谈会后,她将腿脚不灵便的老伴委托给小儿子照顾,“我要和湖南老乡们去玩一玩,我们团聚的时日不多了。”

曾菊梅,80岁,长沙人,参军进疆前与父母闹了一个月,最后偷偷跑出去报名参军。在一望无际的荒漠,她和战友们每天工作12个小时,吃饭只有玉米面和小米,没有菜。“我把我的一生奉献给了新疆,现在我教育我的子女也要奉献新疆。”

解惠娟,长沙人,14岁参军入疆,成为新疆第一批老师。那时候家里很穷,她的大儿子经常在吃饭时撒谎,说自己在外面已经吃饱饭,让母亲多吃一点饭。因为儿子知道母亲解惠娟每天的工作很辛苦。

在纪念“八千湘女”进疆66周年座谈会上,看到真实再现当年进疆情况的纪录片时,老湘女们面色凝重,有人还默默地擦拭眼泪。

在参加“八千湘女”进疆66周年座谈会期间,老湘女们见到不远千里来疆看望她们的湖南老乡们,大家显得格外兴奋和亲切。

作为新湘女的代表,湖南省政协主席李微微在“八千湘女”进疆66周年座谈会上表示,湘女精神,体现了民族一家亲、共筑中国梦的历史传承,必将激励我们继续前进,进一步巩固“芙蓉雪莲并蒂开”的深情厚谊,进一步传承“湘疆两地一家亲”的优良传统。我们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将湘女进疆的历史传承好,将湘女精神发扬好,将湘疆两地这种渊源延续下去,共同推动两地发展,共同开创美好未来。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