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当了8年的县委书记,县这一级是干事创业的好舞台,有干不完的事。”
9月19日下午,全省贫困县党政正职谈心谈话会上,湖南省委书记杜家毫勉励与会的扶贫工作重点县党政主要负责人争当新时期的“焦裕禄”,他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与大家推心置腹、谈心交心。
杜家毫曾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担任上海市松江县(后改区)委书记、杨浦区委书记。刚任县委书记时,他才38岁。在县委书记这一执政兴国的“一线指挥部”岗位上,杜家毫当年是如何工作的?他认为应该如何当好一个县委书记?
挨门挨户深入农村调研
在就任上海松江县委书记两年后,杜家毫在1995年获得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称号。当时,他40岁,是上海县委书记中最年轻的一位。
1995年7月11日的《解放日报》曾刊登了对他的一篇专访,披露了一些不为人熟知的故事——
从农场局机关调任松江县委书记后,杜家毫第一件事就是深入农村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当时,社会上正流行着“农民比城里人还富”的说法。为了搞清楚情况,他一头扎到新桥镇青政村,住在一位农民家里。一天里,他挨门挨户走访了20多户农家,真正了解了住进楼房的农民:他们离小康还有许多路要走。绝大多数农民家里只有黑白电视机和几件陈旧的家具。盖楼房的钱有一半是东借西借凑成的。
又有一回,杜家毫去泖港镇一个穷村调查,心里更不是滋味。这个村没一条像样的路,饮水用的河浜已污秽不堪,村办公室窗户上连玻璃都不全。回到县里后,杜家毫连夜起草了考核部门干部的三条标准:一看“做了多少实事”,二看“解决了多少难题”,三看“出了多少发展经济的好点子”。
办公室里被握得发亮的铁哑铃
《解放日报》记者回忆,杜家毫善于思考、十分健谈。对于当年获得的荣誉,他接受采访时十分坦然:“作为县委书记,我的第一位的责任是如何把荣誉变为动力,继续带领松江人民奔小康。”
在当县委书记时,杜家毫那个只有10多个平方米、陈设相当简朴的办公室里,记者还发现了“两对被握得有些发亮的铁哑铃”,可见他在工作之余也十分注重锻炼身体。
签订一个项目就心潮澎湃
抓项目,抓发展是主政一方的县委书记十分重要的责任。
“当年在县委书记任上时,我只要得到一条商业信息就紧追不放,见到一个老板就费尽口舌,签订一个项目就心潮澎湃,参访一个国家就马不停蹄学经验。一周没接到企业开业请柬,心就发慌;在县城宾馆看不到谈判签约,第一反应就召开招商引资促进会;在项目工地看不到井架,就想开现场动员会。”
说到抓项目,抓招商引资,杜家毫曾这样与县市区党政负责人分享自己的经验。
第一品格、第一追求和第一责任
“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的第一品格,必须落实到思想和行动的方方面面。”在与扶贫重点县党政主要负责人座谈时,杜家毫特别强调,做一名合格党员,忠诚是第一位的;当一名合格的县委书记、县长,更要在坚持绝对忠诚上起到带头和表率作用。
杜家毫说,对贫困县而言,当前,脱贫攻坚就是最大的政治,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大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就是核心,要向党中央看齐、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
杜家毫指出,当前我省正处于脱贫攻坚的关键节点,是贫困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县委书记、县长要争当新时期的“焦裕禄”,挺身而出、迎难而上,不计个人荣辱得失、把个人升迁抛在脑后,做到表里如一、心口如一,不折不扣完成党中央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坚决把贫困的“山头”攻下来,坚决把贫困县的“帽子”摘下来。
“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的第一追求,必须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根本标准。干事创业是共产党人的第一责任,必须干出一番实实在在的业绩来。”杜家毫说,党员干部的成就,不在于当多大的官,而在于干多少事。作为当地脱贫攻坚的责任人、指挥官,要在其位、履其职,安其心、竭其力,把精准扶贫工作做得更实更好。
在今年进行的各县市区党委换届,湖南坚决贯彻中央“保持贫困县党政正职稳定”的部署,对于领导干部的进退留转,主导“进不争位、退不气馁、留不松劲、转不浮躁”的风气。根据媒体报道,全省脱贫攻坚任务繁重的县级行政区,县委书记即使已提拔为上一级领导班子成员,也都继续留任县委书记,承担起脱贫攻坚第一责任人的历史使命,做到“不脱贫,不走人”。
当过县委书记的杜家毫,对县一级党政正职在工作中常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十分熟悉,有很深的体会。所以,在9月19日举行的全省贫困县党政正职谈心谈话会上,杜家毫要求省、市各级党委及相关部门对贫困县党政正职要高看一眼、厚爱一分,政治上多关心、工作上多支持、思想上多沟通,为他们在脱贫攻坚一线再创佳绩创造良好条件。
时刻新闻出品 文 王宇晨 资料来源 红网 《解放日报》《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