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绥宁县寨市古镇西河街尽头的西河桥,建于1727年,1954年毁于一场大火。2009年,乡贤杜勤德捐资对桥进行重修。 通讯员 摄
湖南日报记者 于振宇
从绥宁县城向南驱车十来公里,便来到了千年古镇——绥宁县寨市苗族侗族乡。
寨市,少数民族人口占80%,有1800多年的历史。三国时期,诸葛亮曾在此建城,因此也曾叫石头城或诸葛城。 唐、宋年间,大量苗族、侗族人为逃避战乱迁徙至此,一姓(族)一寨,寨子连成一片,寨内建交易市场,“寨市”由此得名。现今已是国家历史文化名镇。
9月初,记者初抵古镇,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山,寨市就在四面群山的环抱中,静谧、古朴。夏末秋初,河水缓缓潺潺,水草萋萋如墨。
从寨市的古城墙开始,古镇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寨市曾是湖南通往黔、滇、粤的要道枢纽,是兵家必争之地。中国工农红军也曾四次经过绥宁,邓小平、贺龙、王震、萧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征战过。
漫步城内的西河街,但见老木屋飞檐翘角、下砖上木、花窗画廊、黑匾金字,每一个窗棂、图案,都足以窥见工匠们的才气与专注。穿着民族服饰的妇女们不紧不慢地雕刻万花茶,腌制酸萝卜,翻捡红辣椒,白发老人坐在门前的木椅上,聊天下棋,品茶、抽旱烟袋,行人路过,他们报以友善之笑。西河街中段的龙氏宗祠,是红七军征战绥宁指挥所旧址,门柱上的楹联仍在,屋内保持原貌的邓小平同志卧室,见证着当年的硝烟岁月。
西河街的尽头,便是西河桥。桥的下游不远,两岸有古码头,曾经无数的舟楫,由此下达洪江,直至洞庭。县内输出的土产,外面运进的货物,来来往往的迁人商客,在此汇集,然后各奔东西。这里曾是古镇最繁忙的地方。古码头边,早晨和傍晚,古镇上的那些媳妇和女儿们,把捣衣声演绎得高高低低、节奏悠然,将人的思绪引向雾气弥漫的碧水中央。
当地村民告诉记者,这座建于1727年的风雨桥,1954年毁于一场大火。2009年重修。它出自楼桥世家之手,造桥时全不依赖图纸,整座桥梁不用一钉一铆,结构斜穿直套,纵横交错,却一丝不差。
寨市的历史远不止我们所看到的,古镇曾有青石城墙,开有东、南、西三道门,建有“九庙”、“四祠”、“三会馆”、“两庵”,以及钟鼓楼、八角亭等,虽大多损毁,失去了昔日风韵,但骨架犹在,遗址可寻。
如今的古镇虽然披上了现代化的外衣,但传统没有丢。苗家的傩戏傩舞、吹木叶、对山歌、剪纸、刺绣花,侗家的打铜钱、逗春牛、板凳龙等浓郁的民族民俗文化,在此至今风行不衰。每年四月初八的“姑娘节”,吃黑米饭、祭祀、放铁炮、铜钱舞、钹舞等独具特色的苗家民俗风情,更是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正因为如此,寨市被人们称为“活着的千年古镇”。今年5月,因其独有的少数民族特色,寨市被评为“湖湘风情文化旅游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