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韶山: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驱动全面小康建设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徐 荣 陈超群 编辑:康晓乔 2016-09-29 10:38:21
时刻新闻
—分享—

  春色满园 熊浩华 摄

  徐 荣 陈超群

  韶山,以养育了一代伟人毛泽东而闻名于世。该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育民、创建靠民”,取得良好成效。截至目前,该市先后获得了“全国文明城市(县级)提名城市”、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国四大革命纪念地之一、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全国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市”、“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市”、“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科普示范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国基层法治示范市”、“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市”、“全国药品安全示范市”、“全国旅游网络形象奖”等国家级重要“城市名片”,“创”出一片新天地。

  以“创建”促发展

  坚持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同步进行,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湘潭率先城乡统筹发展实现韶山率先富裕的意见》,结合韶山的特点和优势,加快构建以文化旅游产业为主导,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打造城乡一体化、社会管理创新、精神文明建设“三个示范区”,2015年全市GDP达到72.5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5.48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9.1:57.9:3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2611元和20819元,人均GDP高于省、湘潭市平均水平。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与夯实基层基础结合起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近几年来,累计投入115亿元用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韶山高速公路、长韶娄高速公路、韶山外环公路、南北绕行线建成通车,韶山大道、枣园北路、韶山高速至南环线连接线、厦门大道、新颜路等城市主干道以及如意路、遵义路、井冈路等次干道相继拉通,沪昆高铁韶山南站建成并正式启用,韶山风景名胜区主入口投入使用,韶山已通过连接长花灰韶、长株潭城际轻轨线融入长株潭“一小时”经济圈,成为长株潭“后花园”;33个行政村实现村村通、组组通水泥路,核心景区实现“户户通”,全市公路通车里程和公路密度均高于省、湘潭市平均水平。加强生态保护,完成韶河综合整治工程,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生活垃圾填埋场、修建29个垃圾中转站、809个垃圾池,完成污水处理厂建设并正常投入使用,成功纳入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市。加快产业开发。基本形成以文化旅游产业为主导,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成功创建5A级旅游景区,引进并建成润泽东方大型实景演出《中国出了个毛泽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等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成功举办了“百万青少年韶山行”、“百万共产党员韶山行”、“全国红色旅游联谊会”、“我爱韶山红杜鹃”等大型活动,承办了第六、七届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2015年中俄红色旅游系列活动”、中国湖南红色文化旅游节、全国红色旅游景区文化宣传周启动仪式等国家、省级大型文化旅游活动,韶山文化旅游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2015年来韶游客达1682万人次,韶山正从单一的瞻仰型旅游向参与型、体验型等旅游领域拓展,努力朝着国际旅游目的地迈进。

  用“创建”促惠民

  围绕创建办实事,办好实事促惠民。创建目标结合“连心惠民”工程,每年办成一批利民惠民的实事好事。近几年,教育率先在全省实现十二年免费教育,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巩固率均达100%;完成乡镇卫生院全面改造,完成30个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开通城乡一体化公交1、2、3号线路;城区供电、供水、网络、通讯全覆盖,解决4.65万人农村饮水安全,新农村电网改造全部完成,是全省首个新农村电气化县;建成市级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和网络系统,免费为未成年人提供心理援助;启动全民健身示范市建设,农民健身工程覆盖率达到100%。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逐年提标,发放标准处于全省前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率达98.63%,实际住院补偿率为61.83%,实现了乡镇卫生院住院费全免。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县两级区域卫生系统信息化平台互联。劳动和社会保障逐步全覆盖,城乡就业实现政策、服务、培训、援助“四个统一”,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完全失地农民保险等不断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双轨并行,在全省率先实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一体化。对城市供水水源青年水库实施除险、清淤和美化工程,完成城市供水系统扩建和银田自来水厂改造等项目,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达标率达到100%。推进城市文化建设,新建韶山市文艺馆、图书馆、档案馆、中共韶山特别支部历史陈列馆、市民广场,改造提质了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毛泽东塑像公园、烈士陵园等。打造了“欢乐潇湘、幸福韶山”大型群众文化活动、“五下乡”、“流动大舞台”、“社区文化艺术节”等一系列群众性文化休闲活动品牌,城市影院每天放映露天电影、每周免费放映一次红色电影,以此丰富市民特别是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生活;市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免费对未成年人开放;建设并按要求开放4所乡村学校少年宫。

  以“创建”促提质

  努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在全市范围内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教育,修订《韶山市市民文明公约》,编印《韶山市民文明守则》,使市民规范言行有标准、自我教育有标杆。深入开展“我是主席家乡人、我为主席家乡添光彩”、“做一个谦恭有礼的韶山人”主题实践活动,开办“道德讲堂”,倡导“文明餐桌”、节俭养德,评选道德模范,推选“身边好人”,实施“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开展网络文明传播,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活动,引导提升公民出境游文明素质。先后涌现了文花枝、汤瑞仁、彭惠民等为代表的一批道德模范,引导广大市民见贤思齐。大力提升干部队伍素质,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当好文明创建的实践者、服务者和领跑者,培育领导干部执政为民、清正廉洁、务实高效、乐于奉献的从政道德,提高科学谋事、激情干事的能力和水平。大力提升城市品位,打造城市品牌。城市建设规划围绕“领袖故里、红色韶山”这一主题,凸显山水灵性、人与自然和谐、伟人文化三大特点,新城区有统一的风格,老城区通过提质改造逐步融合到统一的风格上来,城区、景区主干道逐步规范统一门店招牌,形成“一街一品”、“一城一景”的风格,彰显韶山城市独特的魅力。加强植绿、护绿,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1.99%以上,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4.88%。大力提升城市管理品质。坚持建管并重,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总揽环境建设,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着力改善市容市貌。整治卫生环境,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重点对城乡结合部、公路沿线、农贸市场、马路市场、车站、集镇等重点区域进行集中整治,在全市开展限制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工作,创新推出农村红白喜事新举措;整治旅游环境。加强日常巡查和监管,重点对喊客拉客、围追兜售、利用封建迷信骗取财物等违法违规行为进行集中整治。规范旅行社管理。清理整顿与毛泽东同志形象有关的旅游纪念品市场,规范旅游市场价格。严厉查处景区违法建筑,净化旅游景区环境。旅游秩序持续好转,整治治安环境,大力开展“平安韶山”创建活动,实行社区平安建设网格化管理。加强重点工程建设环境、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等专项治理,强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整治交通环境。完善和规范道路交通标牌、标识、标志,新建红绿灯路口6个,规范出租车和旅游营运车辆管理,严厉打击“黑的”、“摩的”,严格处罚交通违法行为,深入开展以“行人走斑马线、机动车礼让斑马线、禁止车窗抛物”等为主要内容的文明交通引导行动,市民文明交通意识显著增强;整治市场环境。全面取缔乡镇马路市场,集中开展城区、景区、村镇招牌规范整治和拆违行动,对火车站农贸市场进行提质改造。

  “创建”永远在路上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贵在创新,难在坚持。韶山市委书记杨晓军告诉笔者:“文明创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对韶山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已经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极大地提高了市民综合素质和城市整体形象。我们一定按照‘五个走在前列’要求,坚定创建目标,坚持创建标准,不断提高创建工作水平,着力在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提高社会管理能力、打造创建特色载体等方面不断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引向深入,真正把韶山打造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典范,全国人民向往的精神家园,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

  文明创建促进了韶山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市GDP从2009年的25.8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72.5亿元;财政总收入由1.75亿元增加到5.48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15.7:50.4:33.7调整为9.1:57.9:3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2611元和20819元,人均GDP高于省、湘潭市平均水平。真正起到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驱动全面小康建设的作用。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