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永顺三家田村:小基金大作用 留下永不撤走的扶贫队

来源:红网 作者:黎鑫 编辑:康晓乔 2016-10-03 08:24:16
时刻新闻
—分享—

永顺县塔卧镇三家田村航拍图。摄影/管一桦

湖南省水利厅驻三家田村扶贫工作队帮助村里进行了电网改造,高大结实的水泥电线杆取代了木头电线杆。

在扶贫队的帮助下,村民田连文回村开办了三田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目前这里牛羊成群。

扶贫工作队帮助三家田村成立了白皮柚种植、大棚蔬菜种植、畜牧养殖、蜜蜂养殖、优质水稻栽培5大专业合作社。图为大棚蔬菜种植合作社。

正在修建中的三家田村幼儿园。

  时刻新闻记者 黎鑫 永顺县报道

  “工作队来三家田,人民脸上笑开颜。心系农家亲子民,产业调整已周全。惠民政府扶贫困,共建美丽新家园。”走进湖南省永顺县塔卧镇三家田村,一纸张贴在村口民居外墙上的红底黑字告示格外引人注意,尽管告示的底色早已泛白,但村民们一直舍不得撕掉。

  三家田村村支书彭德成介绍,告示并非村委会所写,而是由当地村民匿名所为,右下角的落款仅仅留下了一行日期:2015年冬月。虽然彭德成至今还不清楚是谁写下的告示,但他清楚,告示上村民所称赞的工作队便是湖南省水利厅驻三家田村扶贫工作队。

  作为革命老区,塔卧镇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萧克、王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创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该根据地先后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湘鄂川黔省委、省革命委员会、省军区和县、区、乡各级苏维埃政权,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扩红及根据地各项建设,军民团结粉碎了敌军八十多个团的“围剿”,冲破了敌人130多个团的封锁,完成了牵制敌人、配合中央红军长征及其他根据地革命斗争的历史任务。

  省水利厅扶贫工作队自2015年4月8日进驻这片革命老区以来,帮助村民改善基础设施、挖掘特色产业、成立扶贫基金等,村里的变化,村民们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用彭德成的话说,“我们村百年不敢想的事情,他们都跟我们解决了。”

  据统计,2014年,三家田村有贫困户273户,贫困人口1014人,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85元。截至2016年8月,在扶贫队的帮助下,全村仅剩贫困人口15户55人,脱贫率达到94.45%,脱贫人员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188元。预计2017年,全村可实现脱贫。

  自来水通了 家电可以全“逮”亮了

  三家田村四面环山,村民们祖祖辈辈都是靠引山泉水或者井水来解决日常饮水问题。

  “山上的水不干净,井里的水放一天就会变成锈黄色。”针对村民们普遍反映的情况,解决村民的安全饮水问题成为扶贫工作队驻村以来的第一大任务。

  在省水利厅的支持以及扶贫队长吴科平的协调下,去年11月,三家田村安全饮水工程正式启动,项目总投资548万元,建立了水厂,铺设了供水管道108.6公里等。今年6月,项目竣工供水,三家田村以及周边的大坝村共6000余名村民,用上了优质的自来水。

  “有了自来水,家里洗衣做饭方便多了,感觉跟城里人一样。”三家田村村民田庭贵说。

  然而,正当村民享受自来水带来的轻松和便捷之时,7月18日,一场罕见的洪水不仅冲垮了村里的道路、河堤和房屋等,也切断了村里的自来水管。“很多老人一生从未见过如此大的洪水。”吴科平说,灾后恢复工作成为了今年下半年以来扶贫队的重要任务。其中,自来水修复工作将于10月完成重新投入使用,百姓们也翘首期盼着。

  除了饮水问题,电力管网设施陈旧问题也困扰了三家田村多年。

  “晚上电压不稳定,经常停电。”三家田村村民田春云抱怨,晚上家里开了电灯,电视就开不起来,如果想看电视就只能等到凌晨以后,因为那时候用电的人少……为了满足村民的用电需求,扶贫队协调有关资源,投资70万元启动了对三家田村所有高压线路进行改造的项目。该项目预计今年10月底完工,届时,夜晚常常处于黑暗中的三家田村将享受到国家电网带来的光明。

  如今,走在三家田村的田间地头,村民们随处可以看到高大、结实的水泥电线杆,以及焕然一新的变压器,木头电线杆已经成为历史。“以后随时可看电视,电热就吹风扇,所有的电器都可以逮(湘西方言,意思为“做、搞、吃、变”等)亮了!”

  此外,扶贫先扶智。在扶贫队的协调下,省水利厅还为三家田村新建了幼儿园、修缮了小学;对全村初、高中应届毕业生及有意愿参加高考的社会青年,以允许的最优录取政策,免学费、杂费,补贴生活费的优惠条件推送至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深造,毕业时推荐就业。

  加入合作社 增收顾家两不误

  湖南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詹晓安也非常重视三家田村的扶贫工作。今年上半年,詹晓安从中央党校学习返湘后,第一件事就是来到三家田村考察、指导扶贫工作。他要求,扶贫队要认真落实有关驻村帮扶工作,确保扶真贫、真扶贫,帮助三家田村早日摘掉贫困帽。

  贫困户要脱贫,离不开产业的带动。“完全靠政府投入,不发挥民众的主观能动性,注定会惨败。一定要激活他们的内生动力。”吴科平说,三家田村外出打工的劳动力较多,如果家乡没有脱贫增收的门路,劳动力会流失得更多,“要想办法把外出打工的劳动力吸引回来。”

  扶贫工作队不仅帮助三家田村编制了三年扶贫规划,同时还协调成立了白皮柚种植、大棚蔬菜种植、畜牧养殖、蜜蜂养殖、优质水稻栽培5大专业合作社,帮助当地贫困户实现产业脱贫。

  “在外打工失去的东西,要远远大于得到的东西。”村民陈红艳深有体会地说,2013年以前,她和丈夫孙江山常年在广东沿海城市打工,他们的孩子成为了村里的留守儿童,不仅父爱母爱缺失,就连早期的生长发育也不正常。

  今年年初,陈红艳夫妇借来5万元,流转15来亩土地,开始了搞起小规模的大棚蔬菜种植。当地欣欣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为他们提供种子、技术以及销售渠道。预计今年年底,陈红艳家的大棚蔬菜可为其带来超过10万元的收入。“再也不出去打工了,我要弥补以前儿子缺失的母爱。”陈红艳说。

  同样是以前长期在外打工,今年3月,村民田连文回村里开办了三田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我们这里山多,天然的牧草丰富,最适合养牛和养羊了。”田连文瞅准这一商机,不仅实现了自己当老板的愿望,也直接带动了21户贫困户69人增收。

  针对贫困户,田连文不仅鼓励他们来合作社务工,挣取120元/天的工钱,同时,他还免费为贫困户提供优质草种,并实行保底回收。“绝对不会比在外打工差。”田连文说。

  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三家田村1014名贫困人口已基本上选择了心仪的合作社,形成“你争我赶”的竞争态势,谁也不愿意落在后头。吴科平坚信,精准扶贫只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以点带面,凝聚扶贫强大合力,就能共同点燃扶贫燎原的旺火。

  全省首创“两不愁三保障”基金 留下永不撤退的扶贫队

  目前,省水利厅扶贫队的3年扶贫时间已过半,如何确保扶贫期间及扶贫队离村后,贫困户不再返贫的现象发生,省水利厅组织干部职工捐资、社团团体捐赠等多渠道筹集了60万元,在全省首创成立了“两不愁三保障”基金。

  该基金主要用于帮扶因天灾人祸等客观原因致贫的百姓,以及在扶贫队撤走后确保贫困户不返贫等情况,真正实现贫困户“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留下一支永不撤退的扶贫工作队。

  吴科平表示,为了让基金真正发挥作用,他们还专门制定了《永顺县塔卧镇三家田贫困村“两不愁三保障”基金管理办法》。该《办法》明确,凡是符合申请条件的贫困户,可提交申请报告和相关证明材料到基金管理委员会,再由基金管理委员会成员讨论和投票表决,如果超过2/3成员同意,即可进入公示期。公示期满后,即可走相关程序办理发放。

  今年8月,三家田村贫困户李真根家,因为遭遇7.18特大洪灾,家里的房屋被塌方的土堆压垮。由于李增根本人患有精神疾病,其母亲已有80岁高龄。“两不愁三保障”基金管理委员会决定对李增根家给予每月500元的安顿费,并将帮助其兴建新家。

  为了让这笔基金不枯竭,省水利厅扶贫队想了很多办法:在新建幼儿园和村部服务中心设置6个门面,每年将会为村部创收数万元;新添置的垃圾运输车,每年可产生村集体经济3万元;自来水厂每年可收入10多万元……

  “扶贫队就是我们的活菩萨。”村民们的期待,坚定了扶贫队为三家田村全面脱贫摘帽的决心。“绝不落下一户贫困户!”这是扶贫队对三家田村人民的承诺。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