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两型湖南】常德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打造会“呼吸”的城市

来源:红网 作者:张军 编辑:胡冲 2016-11-01 16:46:38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低碳节能的路灯将城乡夜晚温情照亮、便捷的交通让异地的人们通畅相连、旖旎的沿江风光带蜿蜒进人们休闲生活的各处、各色污染尘霾逐渐远离大家的生活……

  徜徉在三湘大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概念已逐步具象为天朗气清的碧水家园、温暖贴心的实事民生、蓬勃向上的新型产业未来。循环、可再生、低碳、绿色、和谐的生态元素,不仅让宜居城市越来越温馨,也让生态文明的前景信心可望。

  自2007年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获批以来,长株潭城市群紧紧围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这一发展理念,将“两型”社会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让全省生态文明领域各项改革任务全面有序推进,实现了阶段性的目标,不仅形成了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的改革成果、典型经验,还形成了一些卓有成效、影响长远的工作理念和推进机制;湖南的改革经验模式不断推向全国。

  在全省生态文明暨长株潭试验区改革建设大会召开前,红网特策划此专题,以讲故事的形式,集中回顾和展示各市州、各部门、各行业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可喜成绩和成功经验,既是对峥嵘过往的深情回望,亦是脚步笃定的铿锵出发。

常德的金腰带穿紫河穿城而过。

市民可以乘船沿穿紫河漫游常德城。

江南沿江风光带。

  时刻新闻记者 张军 常德报道

  常德是一座山水之城,悠然山水,诗意栖居,是一座桃花源里的梦里水乡。

  一条穿紫河,如腰带环抱常德城,连通柳叶湖,下游入沅江。多水的美丽常德,素有桃花源的美誉,但多年以来,常德最大的市情依然是水情,如何充分利用城市的“水”?近年来,常德人激发自身的智慧,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发挥敢为人先的勇气,加强了生态保护,建设“两型社会”。于2015年,常德凭借先进的理念和扎实的举措,成功入围“全国首批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城市,一座会“呼吸”的海绵之城呼之欲出。在探索城市水资源的利用与环境保护上,迈出了一大步。

  建设“海绵城市”,常德人泼墨挥毫的第一笔,就点出了“水”的灵性。常德市城区内河穿紫河上游游船码头传统雨水泵站改造工程是常德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第一个范例工程。穿紫河畔,一幢精致的建筑、几口长满芦苇的水池与葱绿的河岸浑然一体。工程应用先进的治水理念,最大限度的把雨水,污水分开,加强人工生态湿地和和驳岸风光带建设,发挥其“渗,滞,蓄,净,用,排”的作用,处理了初期雨水,减少了内河入污量,净化了内河水质,充分利用自然雨水补充内河水量。经过整治后的穿紫河水系,实现了水路浚通和水体治理,并在穿紫河两岸打造了一系列的滨水景观、生态廊道、旅游休闲等景观街区,充分展示常德内河码头文化和商业文明。闲暇之余,人们可乘船沿穿紫河畔漫游常德城。

  常德为保障海绵城市建设,坚持了“六个优先”,解决问题优先考虑地下;顶层设计优先规划地下;建设投资优先保障地下;先进技术优先应用地下;项目建设优先落实地下;成效考核优先评估地下。具体实施中,采取拓宽原有河湖水面、清理水系淤泥等措施,扩展城市水系空间,有效提高城市水系的纳水能力;完善市政排水系统。推进老城区雨污分流管网改造与建设,在雨污合流区域加大雨污分流排水管网改造力度。

  常德市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副局长李远国告诉记者,海绵城市其实并不神秘,也无需太多“高精尖”“高成本”设备,关键是要因地制宜、探索创新,多用道路生态草沟、地块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土办法”,通过生态屏障进行渗、滞,增强“锁水力”,即可未雨绸缪,化水患为水利。

  目前,常德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36.1平方公里,按照“一年重点突破、两年基本建成、三年形成示范”的目标,2015年至2017年,常德海绵城市建设计划实施148个“海绵”项目,至今年8月底,已完成项目55个,在建57个。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