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届湖南文物解读大赛】覃氏祖祠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覃丽君 编辑:胡冲 2016-11-14 13:41:58
时刻新闻
—分享—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欢迎你们参观覃氏袓祠:

  中国祠堂文化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479 年。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去世之后,学生在他的墓穴旁边搭建小屋居住了三年,以守护坟墓并寄托哀思。这种形式后人称之为“庐墓”,搭建的小屋也被称为“墓庐”,这就是早期祠堂的雏形。秦汉以后,民间祭祖活动多在家中或墓地举行,以祠庙祭奠祖宗的形式逐渐深入民间,祠堂的修建在南宋时期开始大量增加。

  封建社会,家族观念深厚,百姓往往不杂姓而居,一村仅一姓、一族,因此,家族祠堂的意义也变得更为丰富:族中众人会在祖祠里祭祀祖先、举办婚丧嫁娶等重大仪式、进行家族审判、作为子弟学堂等等。祠堂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象征和民俗文化的代表。从某种意义上说,祠堂文化的繁荣侧面反映了这个历史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是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具体体现。

  正所谓:千秋功过,于祠堂可见一斑;华夏祖先,从祠堂可知谱序流传。

  今天大家随我走进的覃氏袓祠,就是这样一座历史悠久的家族祠堂。

  说到覃氏祖祠,就不得不先说一下土家覃氏的起源,覃是早期巴人四姓之一。元末明初时期,土家族人覃添顺和覃添秀等五兄弟,在石门、澧州、常德一带多次帮助朱元璋部打败元军和陈友谅部。明洪武二年,朱元璋合并湘鄂西诸土司改为添平千户所,并敕封覃添顺为“武德将军”。在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覃添顺弟弟覃添秀一脉后裔,于永贞楼旧址重建覃添秀祠堂,后合为如今的覃氏祖祠。

  1989年1月,覃氏祖祠被石门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6月,被常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虽然在文革期间覃氏祖祠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是在镇政府、乡村组干部带领和重视下,多年来对覃氏袓祠进行维修和保护,现已基本恢复原貌,也让我们能有幸一睹土家覃氏往昔风采。

  覃氏祖祠延续了典型的湘西北土家建筑风格:20余米高的硬山顶建筑,全楼采用砖木搭建,青瓦白墙,依山势而建,坐北朝南,风水极佳。

  可以说,覃氏祖祠不仅是综合了祭祖、议事、宗法、教育、娱乐等家族行为的功能场所,更是一座典型的的湘西北土家风格建筑:石构件和木构件上的雕刻彩绘构图优美,雕工细腻,反映出了当代能工巧匠的高超工艺水品,是湖南民间建筑中木雕、石刻艺术的珍品。

  大门正面为四柱三楼牌坊式门罩,最上一层为双凤争“日”浅浮雕,中间层采用深浮雕手法,上刻“覃氏祖祠”四个大字;底层门檐上饰有徐达宣旨、八人朝佛、双凤呈祥等图案,线条流畅清晰,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祠堂大门用青石制作,其抱鼓石正反面分别饰有上古神兽麒麟、菩花图案。迈过青石门槛,不经意抬头,发现门楣上又刻有红黑太极八卦图,寓意尊顺天道、崇尚和谐。

  覃氏袓祠分为三进:第一进为厅堂、第二进为中堂议事厅、第三进是拜堂。

  首先请各位领导、各位老师随我参观第一进:这里两侧设有厢房,从厢房两侧登木楼梯到第二层为阁楼,其棚栏为“卍”字几何图案。在古代,“卍”(念wàn)字寓意着万寿无疆,延年益寿,体现了孝为先、礼为重的传统道德。

  接下来的第二进,为中堂议事厅。次间大部分建筑已毁,仅存基础石及部分梁架,后为天井,材质为大青石,规矩端庄。中堂又是决定宗族重大事务、举办族人冠婚礼丧礼、族人矛盾纠纷裁决、修编宗谱、私塾义学的重要场所。

  第三进为拜堂,左右两侧设耳房,拜台上供奉覃友仁、覃添顺、覃添秀、堂上宗祖昭穆英吴、孔子5个牌位。

  祖祠作为一个家族的历史见证,留给后世的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种家族精神的传承,所以,在参观完覃氏祖祠精美的建筑细节之后,我想带领大家深入了解一下土家覃氏传承已久的“武德”家风。

  前面已经说到,因覃添顺、覃添秀兄弟因为抗元有功,明洪武二年,朱元璋合并湘鄂西诸土司改为添平千户所,敕封覃添顺为“武德将军”,覃添秀为副千户长。

  土家覃氏的“武德”二字,就来源于此。

  “武德”,顾名思义,首尚勇毅、敢于担当。这两个字不仅仅是用以形容覃氏先祖覃添顺、覃添秀两兄弟的伟大战绩,更是体现在后世子孙一辈又一辈的精神传承之上——近代的抗法民族英雄、“雄边玉帅”覃远琎,就是武德家风的优秀继承人之一。

  据史料记载,清同治九年,覃远琎奉旨挂帅阅边,督办中越边防。同治十三年,法军入侵我国,覃远琎与黑旗军首领刘永福结成犄角之势,共同抵抗法国侵略者。同年四月,覃远琎因为父亲去世,解任归里。作为正三品的官员,却无任何财物可带,官船空空,只能用一对石雕狮子镇船。到了光绪十五年,覃远琎服孝期满,再次奉旨阅边,年近古稀的他依旧亲自巡视边防,训练将士,治军不懈。桂、越两境疆域交错,年迈的覃远琎更是率军沿着边境线,修复了三关百隘七十二哨卡及各塘防,重建募府兵制,一时之间,广西边关如同铜墙铁壁,固若金汤。覃远琎也因此而获得了“雄边玉帅”的美称。后来,覃远琎的后人将那对镇船的石狮子捐赠给了石门文庙博物馆,现展览于文庙正门,作为覃远琎为官清廉的历史见证。

  “武德”二字,勇武与德行不分家,至今土家族老一辈人传唱下来的歌谣里,都还有“积德有德先,耕田有谷卖”、“树要根好,人要心好”、“山上石多难寻玉,世上人多君子稀”、“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娇儿不孝,娇狗上灶”等等内容,就是用来教育族人后代要积德行善、知祖庆余。

  土家覃氏比任何姓氏族群都重视道德教育。当时皇帝诏令:凡是世袭各土官必用汉言汉语,家中不入学者不准承袭官位。于是为普及汉学文化,方便覃氏土官子弟能够就近上学,1514年,覃氏族内创建有竺书院,其历史比石门县第一所官办学院——秀峰书院还要早254年。足见土家覃氏对于后代教育的重视程度。

  除了读书识字,添平土司还十分重视仁孝、敬老等道德培养,所有土家覃氏后人,都牢记祖训,遵循“武德”家风。

  这里我可以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在所街乡柳家台村,有位百岁老人覃官念,十几年前患白内障,眼睛基本上什么都看不见,家人想送老人去医院治疗,但老人家总认为自己年纪大了,不值得花钱去治,拒绝去医院。老人的大儿媳妇张远绿听村里人说有种中药能治白内障,她欣喜不已,满山遍野去寻找这种山草中药,不知道草药长什么样,就一种一种的试,采摘回来再问懂的人,最后终于让她找到了这种草药,赶紧揉碎给老人蒙巾敷上。第二天,老人竟然真的奇迹般可以看见东西了。如今,覃官念老人不仅眼睛能看见了,更是逢人便夸儿媳妇孝顺。这种土家覃氏历代传承下来的尊老敬老爱老的精神,正是覃氏“武德”家风的重要体现。

  天色也不早了,作为覃氏后人的一员,能够带领大家参观覃氏袓祠,了解覃氏家族“武德”门风,我感到非常自豪。这座覃氏祖祠不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老建筑,更蕴藏着祖先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所以今天我们不仅浏览了湘西土家族建筑风格,观看了精美的木石雕刻,还了解了土家覃氏源远流长的家族史,在这里,我们要感谢县文物局、县博物馆、感谢当地政府、乡村组干部对于覃氏祖祠的重视与修复,才能够让这样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保全并流传下来,同时也非常感谢今天来到这里参观的各位领导和老师,愿意聆听和了解我们土家覃氏的这样一个家族文化。参观到这里就要告一段落了。谢谢大家!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