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届湖南文物解读大赛】龙兴讲寺讲解词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张民 编辑:夏君香 2016-11-14 16:08:35
时刻新闻
—分享—

  各位朋友:

  大家好!欢迎参观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兴讲寺。

  龙兴讲寺1959年7月,被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10月1日再次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号为4-0108-3030.

  龙兴讲寺位于沅陵城西的虎溪山麓,俯瞰沅、酉二水,整个建筑依山就势,布局严谨,主次分明,高低错落有序,由头山门至观音殿,逐级高出,拾级而上,气势雄伟。据清·同治十一年《沅陵县志》及寺内珍藏的明景秦三年(1452)碑刻记载:“龙兴讲寺始建于唐·贞观(628),即公元628年,也就是李世民即位的第二年亲自下令修建的,距今已有1380多年的历史。在这1380多年间,在各朝代的不断扩建和修缮中形成了今天由黔王宫、火神庙、大雄宝殿、观音殿、旃檀阁、弥陀阁等主体建筑组成的占地1.7万平方米、古建筑面积4125.53平方米的大型木构古建筑群。成为湖南省现存最古老、规模最宏大、保护最完整的寺庙之一,也因文革的浩劫使它成了一座没有菩萨没有香火的寺庙遗存。

  龙兴讲寺的大门也称头山门,头山门是砖砌的三间硬山式牌楼门坊,上有中有五爪双龙夺宝浮雕,外左右各有一麒麟,中间竖刻“龙兴讲寺”四个大字,并崁“唐三藏取经图”砖雕。为什么要称“讲寺”呢?“讲寺”与其它的寺庙有什么不同呢? “讲寺” 佛教语指讲经说法的寺院。《魏书·释老志 》:“夫山海之深,怪物多有,奸淫之徒,得容假托,讲寺之中,致有凶党”。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方外玄踪 》:“为僧之派有三:曰禅、曰教、曰律。今之讲寺即宋之教寺也”。若以宗派分则为禅院(禅宗)、教院(天台宗、华严诸宗)、律院(律宗)或禅寺(禅宗)、讲寺(从事经论研究之寺院)、教寺(从事世俗教化之寺院)等类。由此可见“讲寺”是进行佛学理论研究宣扬以达到教化世俗的寺院。

  中国古代建筑讲究对称、和谐,龙兴讲寺也不例外。头山门左为黔王宫,据清·同治十一年《沅陵县志》记载,始建唐·贞观二年,为纪念唐代大将南霁云所建。右为火神庙,具体始建年代不详。沿中轴线拾级而上就是头过殿,三间硬山,殿宽5门,进深3间,原供哼哈二将。殿后两侧是历朝修缮龙兴讲寺的碑刻长廊,左手第一块是明景秦三年(1452)碑刻载有龙兴讲寺始建于唐贞观二年的碑刻。

  天王殿建于清代经清光绪年间重修,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顶。梁架上檐用八架椽,三架梁上置驼峰,直接承托檀枋,五梁作月梁状。上置驼峰蜀柱,蜀柱与金柱通用月梁。原供有四大天王后毁于文革期间。其后为韦驮殿,并称二山门。

  二山门为前檐砌三间牌坊式门楼,中间拱门,门额上竖刻“敕建龙兴讲寺”圣旨题额,题额上方及两旁崁有五爪龙纹泥塑护旨,左右崁有麒麟各一,制作精致,栩栩如生。额下横刻“幡盖云从”四字。“幡盖云从”外则又各有一圆形龙浮雕。“敕建龙兴讲寺”是什么意思呢?“敕建”就是皇帝下令修建的意思,也就是说龙兴讲寺是皇帝命令修建的。为什么皇帝会在沅陵下令修建一座龙兴讲寺呢?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沅陵当时的地理和政治地位有关。沅陵位于沅酉二水交汇之处,上扼川黔,下蔽湖湘,是西南各地通往长安的要道。历为郡、州、路、道、府所在地,是五溪地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经济的中心。原“五溪”地域很广,包括湖南的西部和贵州、四川的一部分。李世民登基的第二年即公元627年,时值北方少数民族部落大举进犯,五溪地域百姓又桀骜不驯经常作乱,李世民为化解腹背受敌的困境,一方面是希望通过佛法传播,感化“叛服无常”的五溪蛮民,实现教化一方,稳定一方,从而达到“文绥海内”的目的;一方面好腾出手来镇压北方少数民族东突厥作乱解除北方威胁。于是下令在沅陵敕建一座寺庙,以期通过佛法宣扬达到教化世俗的目的。讲寺之所以用龙兴为名,是比喻帝王之业的兴起。《尚书序》:“汉室龙兴,开设学校,九五飞龙在天,犹圣人在天子之位,故谓之龙兴也”。

  这门上方横匾额中“幡盖云从”四个字是什么意思?“幡”是古时候的旗帜,“盖”是马车上的顶篷。在佛教中是指幡幢华盖之类,《南齐书·高帝纪上》:“至是又上表禁民间华伪杂物:不得以金银为箔……不得用红色为幡盖衣服。” 唐 岑参 《登千福寺楚金禅师法华院多宝塔》诗:“焚香如云屯,幡盖珊珊垂。” “幡盖云从”的意思指当时前来烧香拜佛,传经授道者云随形从的场景。龙兴讲寺历史上就有3次大的兴盛时期。据传讲寺“开光”之初,法师讲经,僧侣就有1800余人到场;最多3000多人,这是有史记载的第一次兴盛时期。第二次为明朝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皇太后李凤姣命太监党钦差带一班子人马来龙兴寺中兴佛法,并命宫女连夜赶制袈裟赐给龙兴讲寺,上面绣有999个形神兼备、姿态各异的和尚,连同身披袈裟的高僧在内,刚巧合千人之数,人称“千佛袈裟”。钦差大人党太监住寺1年多,寺院讲经、读经和学经蔚然成风。每逢佛诞之日,听讲的佛经的僧众多达3000多人,驻寺僧人达1200多人,塑大小佛像88尊,再造龙兴讲寺的兴隆之时。第三次兴起,为1936年民国时期,讲寺盂兰盆会,僧尼500余人与会,加上2000多善男信女参加听会,听妙空法师讲法,全城禁屠,商店关门,盛况空前。

  龙兴讲寺的兴建,使沅陵学风渐开,民风益淳,对唐后1000多年大湘西,特别是沅水流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巨大作用,乃至后来的董其昌、王阳明、林则徐等历史名流,及现代文化名人沈从文、周立波、欧阳山等纷纷来这里参禅、朝拜并留下墨宝,丰满了沅陵文化的底蕴。

  跨进二山门,来到了清代重修的韦驮殿,左右两侧是东西厢房,现在已经辟为文物展览室。正对大雄宝殿,构成纵长庭院,中有月台相接,显示大殿威严,成为全寺的中心。

  大雄宝殿色调简洁明快,门窗朴实无华,给人庄重,大方的印象,体现了唐代建筑气魄宏伟,严整又开朗的风格。与龙兴讲寺其它建筑显然不同的是它朱红色的色彩以及高大宏伟的体量。据《时代报告》2012年第1月《浅谈唐代建筑的特点》一文载,唐代建筑归“礼部”管,有了等级制度的划分。黄色成为皇室特用的色彩,皇宫寺院用黄、红色调,红、青、蓝等为王府官宦之色,民舍只能用黑、灰、白等色。大雄宝殿朱红色体现了它皇家敕建身份的尊贵。

  大雄宝殿建筑面积为391平方米,为重檐歇山顶,下檐左右硬山,形成歇山与硬山结合的特殊形制,屋顶舒展平远,屋檐高挑向上翘起,屋檐分为上下二层;殿背高11.8米,檐高5米,面阔5间,计23米,明间金柱柱距7.56米,殿阔五间,明间特大(7.5米),超出次间稍间之和,台基较低,明间采用“东西阶”古制。

  大雄宝殿二檐上悬挂“眼前佛国”的匾额,据清·同治十一年《沅陵县志》记载是明朝礼部尚书董其昌的手迹。据传公元1637年,董其昌奉旨到云南视察,路经沅陵,不幸患上眼疾,得到本寺一位高僧的治疗。解掉敷药纱布的那刻,映入眼帘的是香烟缭绕、经声不绝、幡盖云从佛的世界。他由感而发,信笔写下“眼前佛国”四个大字,以表示对高僧的感谢和对龙兴讲寺的赞美。

  大雄宝殿进深四间(计16.95米),内柱八根承天花、上檐,高8.65米,均为上下卷杀梭柱。最大径处距地2.3米,径约0.6米。柱子较粗,体现了唐人以胖为美的审美情趣。天花以上用穿斗式梁架,天花以下明间明袱作月梁,东梁上缴,西梁下贴。柱头出楔头拱承托,次间则用直梁,皆上承隔架科重拱。外柱十八根承下檐,前后檐搭牵、明袱均作月梁,下加穿插枋,置驼峰蜀柱。但梢间用小枋连系,应是重修所改。内外柱上普柏扁平,高宽比近1:4,阑额狭长,高厚比4:1,形成T形断面。普柏枋出头,刻海棠纹,阑额不出头。上下檐斗拱均六铺作,全部计心造,不出昂。上檐明间补间6攒,次间2攒,均出45°斜拱,相互连接。下檐明间补间4攒,次间1攒,其前檐斗拱出45°斜拱,后檐不出斜拱,仅做好45°棱形。下檐补间均里插挑干承后檩枋,下有靴楔,但不如明清溜金斗拱结合紧密。斗拱材宽在宋式八等以下,清式八九级之间,仅7厘米,但材高13.5厘米,高宽比近1:2,超出宋、清比例,反映其地方特色。其梁枋、拱眼尚存有较早的写生画彩绘。寺内门窗装饰雕饰丰富多样,颇具地方特色。柱与础中间,嵌有13厘米的鼓状雕花木櫍,柱础为覆盆莲花式。70年代,我国著名的古建筑专家陈从周先生来湘西考察,不经意间在沅陵龙兴寺大殿的梭柱下发现了至今仍保存完好的木櫍,陈老先生异常兴奋连口道来:“国宝、国宝!这四个木櫍 ,是中华大地上仅存的实物标本了,一定要好好保护”。

  根据大雄宝殿的基本特征,及1986年对其内柱的碳14测定结果(距今745年<±60年>,树轮校正年代720年<±65年>,距今年代起点1950年),基本应属宋遗构,且保留了不少唐宋做法特点,是湖南极为珍贵的古建文物。

  大雄宝殿殿正中原供奉燃灯佛、释迦牟尼佛、弥勒佛,屏风北面塑“半边天”群佛像,现均毁于文革期间。

  大雄宝殿后是观音阁与旃檀阁、弥陀阁组成的品字形院落,观音阁居中正对大雄宝殿为明代木构建筑,三重歇山顶,上檐设六朵五彩斗拱,二檐仅出丁头拱及一枋承挑檐檀,下檐仅出枋,三檐翘角均大,上檐四角以琉璃凤凰装饰,宝顶和檐口均已琉璃陶件装饰。原供有5.3米高的铜质观音菩萨,楼上是藏经阁。

  旃檀阁和弥陀阁分立左右两侧,建于清代,均为木结构,三重歇山顶,各檐下施斗拱,下檐成双坡硬山顶。旃檀阁脊檀下尚存“清乾隆四十七年季夏月上洗之吉。。。。”题记。旃檀阁现为西汉“虎溪山一号墓”陈列馆。

  这三座阁楼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飞檐翘角幅度较大,结构匀称得体,清雅秀丽,是比较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与大雄宝殿古朴端庄的唐宋建筑风格迥异,这说明了龙兴讲寺较好地保存了唐、宋、明、清各朝代建筑风貌,可以说是考察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活标本。尤其可贵的是整个建筑群是以台阶为基础的木构建筑群,在南方这种阴雨潮湿的环境中,能保存至今,可以说在整个江南也是屈指可数的。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了解了龙兴讲寺非凡的建筑艺术价值。殊不知,龙兴讲寺还有另一价值鲜为人知,它原是一座佛儒道合一的寺院,对整个大湘西宗教信仰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同时也体现了我国历朝各代利用信仰这一工具统治百姓的缩影。大家都知道佛教自印度于公元一世纪左右传入我国,到了隋唐时期伴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空前发展在统治阶级的扶持和利用下,佛教进入了繁荣鼎盛时期。以至“天下十分财,而佛有其七分”。隋唐时期佛教的特点是宗派的出现,而总的趋势在中唐之后逐渐衰弱分散,到了宋代在最高统治阶级的直接关心和干预下诞生了理学,形式上以儒家复兴为旗帜,实际上却吸收融合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尤其是全面吸收了佛教的心性之学。成为儒家治世之功和佛教精神境界统一的理想标准,于是到了宋代出现了以朱熹和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学,到明清时期最高统治者明确宣布以儒家为治国之本,使理学达到鼎盛。陆九渊的弟子王阳明,因救戴铣得罪刘瑾,贬为贵州龙驿做驿丞,后迁任庐陵知县,途经沅陵时曾在虎溪山传授“致良知”学说达一个多月之久,对后世影响极大。岁月沧桑,明代修建的虎溪书院已不复存在,但阳明先生却留下了“仗黎一过虎溪头,何处僧房问惠休?云起峰间沉阁影,林疏地底见江流。烟花日暖犹含雨,鸥鹭春闲自满州。好景同游不同赏,诗篇还为故人留。”的诗篇。

  各位朋友,龙兴讲寺参观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