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届湖南文物解读大赛】黔城芙蓉楼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杨金山 编辑:夏君香 2016-11-14 16:06:46
时刻新闻
—分享—

  芙蓉楼是黔阳古城最具文化魅力的国家AAAA景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芙蓉楼位于沅舞二水交汇之处,是一座江南古典园林式建筑,在清代就被誉为“楚南上游第一胜迹”,是中国诗歌艺术、碑刻艺术、雕刻艺术、建筑艺术最为集中的景点之一。

  现存的芙蓉楼是清朝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知县曾钰为纪念唐代大诗人王昌龄修复,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知县龙光甸主持重修。1937年县长张其雄再次修葺。文革后,由湖南省人民政府拨专款整修。八十年代末曾是湖南八大景点之一。

  唐天宝七年(748),唐代大诗人王昌龄从江宁县丞左迁为龙标县尉。芙蓉楼是王昌龄宴宾送客、吟诗作赋的地方。进入芙蓉楼,富有江南建筑艺术魅力的亭、台、楼、阁将一一展现在您的眼前。

  芙蓉楼门前的这个亭子叫送客亭,楹联:“名花好共题诗句,寒雨曾经送客舟”为清朝道光年间的进士王诰所撰,相传为王昌龄送辛渐之处,在此写出了千古名篇《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这首诗在唐诗中占有重要地位,今天站在这里仔细揣摩诗人的意境,仍能感受到中国唐诗的独特魅力。

  芙蓉楼门坊是芙蓉楼的老大门,它建于清代晚期,叫龙标胜迹门,也称“三绝门”。龙标胜迹门的门高12米,门宽7米,门坊正中为大型泥塑的王少伯送客图,左右为春、夏、秋、冬四季图。泥塑使用古代“堆塑”工艺,材料主要是桐油、石灰、糯米,这些泥塑造型精美,栩栩如生,世所罕见,为第一绝。令人赞叹不已的是,牌坊高达三丈多,却面向临河处倾斜了两尺多而不倒,是为第二绝。据专家考证,其倾斜度巳超过了意在利比萨斜塔的斜度。门楣正中是一个指南针,上南下北,与常人见到的指南针上北下南正好相反,是何缘故,为千古之谜,此乃第三绝。龙标胜迹门是黔阳古城旅游的标志,旧时行船看到此门,便知到黔阳县城了。

  进入胜迹门,我们看到的这座重檐歇山顶的古楼就是芙蓉楼主楼。它占地约120平方米,全楼48块门窗精雕细刻,刀法细腻,风格古朴。有“喜鹊串梅”、“金鱼闹莲”、“八仙过海”、“刘海戏金蟾”等等,为江南木刻之一绝。芙蓉楼的一楼,大家可以一睹诗家天子王昌龄的风彩。王昌龄,字少伯,京兆(现西安)人,出生于武则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开元十五年(公元727)37岁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又中博学宏词科,改任泗水县尉;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获罪被贬岭南,后遇赦北上,任江宁丞;天宝七年(公元748)58岁时因“不护细行,谤议沸腾”而左迁为龙标尉(今洪江市)。他于天宝七年冬天自江宁出发,途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于第二年春天才到达五溪蛮地的龙标城,也就是今天的黔阳古城,历时半年多。唐代大诗人李白为王好友,为此写下一首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表达了李白对好友的深切怀念,同时也体现了俩人的深厚友谊。安史之乱基本平定后,天宝十五(公元756),巳66岁的他遇赦,赴安徽亳州上任,当时亳州一带仍狼烟四起,王昌龄力主出兵,与刺史闾丘晓发生争执,闾丘晓一怒之下杀了王昌龄。

  大家请看王昌龄画像,他慈眉善眼,虛怀若谷,表露出对百姓民生的深深同情和关怀。王昌龄任龙标尉期间,政善民安,为政以宽,深得苗、侗、汉等各族人民的敬仰。至今尚有“苗女听歌”、“侗蛮乞诗”、“佳句退兵”、“昌龄补靴”等美丽动人的传说,被百姓敬称为“仙尉”。

  大家请看门口的这幅对联:“天地大离亭,千古浮生都是客;芙蓉空艳色,百年人事尽如花。”这是晚清时期黔阳县举人陈柄卓所撰。陈柄卓在外为官50多年,告老还乡后在芙蓉楼撰此联感叹人生,其间的哲理,值得大家玩味,是一幅不可多得的佳联。

  大家请跟我登上芙蓉楼二楼。芙蓉楼背廊临江,沅舞二水烟波浩淼,登斯楼眺望,但见楼外青山楼外楼,多少绿水烟雨中。二楼大厅悬挂着一幅楹联:“楼上题诗,石壁尚留名士迹;江头送客,冰壶如见故人心。”这是清代最后一位黔阳县的知县所撰写,表达了对诗家天子王昌龄的敬仰之情。

  芙蓉池位于半月亭和芙蓉楼之间,池中山石为天然生成,水中莲花为睡莲。半月亭相传王昌龄抚琴吟唱的地方,相传王少伯常在池畔月夜吟诗,感动了一位芙蓉仙女,芙蓉仙女爱慕王昌龄诗才,与其赋歌起舞,吹萧作诗,文雅一时。对联“鱼游水底寻明月,树插石缝遮青天”是凤凰籍人士、中华民国总理熊希龄先生所作,当年熊希龄与文学大家沈从文同游芙蓉楼,沈从文在他散文《沅水上游几个县份》中有黔阳“地方在外面读书做事的人相当多,湘西人的个性强悍处,似乎也因之较少”的记载,赞扬黔阳古城人杰地灵。

  半月亭旁的这棵大树是豹皮黄药楠,清道光年间县令龙光甸的儿子龙启瑞常在此树下读书,后高中状元。树根部萌发五棵小树,将古树环绕,故又名“五子登科”树。

  芙蓉楼中间这座楼为耸翠楼,相传是王昌龄宴宾饮酒的地方。

  王昌龄是我囯古代一位伟大的诗人,在中囯古代文学史上有极高的地位,被誉为“诗家天子、七绝圣手”。他的诗歌一共留存有177首,其中七绝75首、五绝14首。在芙蓉楼生活的八年中,共在此作宦楚诗29首,其中《芙蓉楼送辛渐》、《龙标野宴》等是其著名的代表之作。现在大家随我看到的这幅画是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县令龙光甸和其子辛丑状元、江西布政使龙启瑞集王昌龄诗句“一片冰心在一壶”七字合篆而成壶状,其书法艺术与雕刻艺术结合之巧妙,堪称中国之最,代表了黔阳古城的最高文化底蕴,中央电视台专此作过介绍。

  芭蕉林边紧靠古城墙的亭子是三角亭。亭中碑刻是1937年黔阳县长张其雄撰文,著名书法、篆刻家黎泽泰书写的《芙蓉楼记》碑。穿过芭蕉林,我们来到碑廊,芙蓉楼共保存古代石碑128方,是湖南省保存古代石碑数量最多、文物价值最高的地方。芙蓉楼碑刻是黔阳古城文化最典型、最浓缩的见证。

  碑廊的这一面主要诗词书法碑。下面逐个介绍一下,田个石诗碑的作者是沈从文先生的老师田名瑜(字个石),田名瑜民国时期曾三任黔阳县长,其书法为碑体行书。“太平天下”碑是民国初年湘西军阀、湖南省第五守备区司令周则范在溆浦行营绝笔,距其被下属杀害仅十个小时,真是“太平未见身先死”。王继贤对联碑为清代大书法家、山西汾州府永宁州知州、黔城长坡人王继贤书写,内容是:“妙书鸿戏秋江水,佳句风行晓苑花”,边款是民囯书法家杨于茂补题,书法精美绝伦,可谓双英合壁,十分珍贵。这长长的八块碑为清道光年间本土教育家、书法家、诗人湘渔老人邱开来撰书,名为《童训新编》,是当时教育小孩的百科全书,也叫“四字经”,共二十五章、五千多字。这十七块小碑为清代黔阳教谕黄本骥的妻子陈梅仙作品,陈梅仙为常德人, 湖南省有名才女,善篆书和丹青,惜三十多岁早逝。这套怀古即事碑是道光十九年中秋重修芙蓉楼落成后,黔阳县令龙光甸的儿子、辛丑状元龙启瑞用楷、行、隶、篆、草五种字体书写,休现了其精深广博的书法造诣。这套集字诗碑是黔阳教谕黄本骥集清代内阁大臣、书法家张昭所书《岳阳楼》字成诗。这块小集字诗碑为黄本骥集宋、元大书法家赵孟頫书“前后赤壁赋”字成诗。“墨庄”碑为宋代爱国将领岳飞所书,黔阳县典史郭开望临刻。《选宅》碑为北宋大书法家黄庭坚所书,黄庭坚是宋四家之一,其书法与苏轼齐名。“西山书院”碑是芙蓉楼镇馆之宝,作者米芾,北宋大书法家,宋四家之一,其书画成就很高,时人评其字为“风樯阵马、枕着痛快”,此碑为清咸丰三年(1853)用米芾真迹上石翻,刻工精湛,把米芾的书法表现的淋漓尽致。《麻姑山仙运记》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代表作,颜真卿书法具有庙堂之气,庄严、朴实、厚重,此碑咸丰四年在芙蓉楼刻制。“古龙标山”碑由黔阳县教谕袁淑先在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庚子题刻,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重刻,此碑原系古城龙标山西厕文庙牌坊匾额,黔阳县在唐代为龙标县,皆因古城内龙标山得名。碑廊的另一面多为记事碑,碑廊的另一面多为记事碑,头前两块为复芙蓉楼碑记,其他有抗战标语碑、清代祠堂庙宇碑和政府文告等,均为文彩与雕刻精品。

  现在我们前往根雕陈列室,室内这个大型古香樟根雕为湖南著名民间雕刻家傅振源老先生带弟子耗时两年多雕成。此根雕重约一吨,直径1.89米,高1.54米,雕完后因其体为全国大、人物故事多、工艺精湛而被誉为“三绝根根雕”、“芙蓉仙境”。树根上雕有30多个民间故事和历史典故共100个人物、动物,如哪吒闹海、武松打虎、杨门女将、三鞭换两锏等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在于“刀头奇取千般态,眼底尽收万种情”。

  我们看到的这口大铁钟铸造于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钟高1.2米,重约500公斤,被称为“江南第一钟”,钟系纯铁铸造而成,其钟声雄浑、深沉、幽远。

  陈列室右前侧的两块高大石碑,原立于古城文庙,一块是孔子像,相传为唐代大画家吴道子绘制,一块刻着孔子的家谱。前面的两个青石砌成的石缸叫“太平缸”,是古代黔城古城的消防设施。芙蓉楼景区最后一处景点是纪事碑廊, 上面的石碑均为古城征集而来,有政府文告、礼堂庙宇碑等是记录黔阳古城的重要历史文献,文物价值很高,如果仔细研读碑文,你一定会从这些无言碑刻中感受到黔阳古城的厚重历史底蕴和精美的文物价值,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风采。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