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届湖南文物解读大赛】星子宫古建筑群解说词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罗永常 黄福皆 编辑:胡冲 2016-11-14 15:00:21
时刻新闻
—分享—

星德山古建筑群主体建筑星子宫

  星德山地处湖南慈利、桃源、石门三县交界处,跃出海面843.5米,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是底蕴深厚的道教文化名山。相传星德山峰顶的星子岩是孙悟空大闹天宫时,从天庭抖落下来的一颗巨星,给雄伟奇秀的星德山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一代文宗苏东坡曾望山兴叹:“星子山有石莹然,望之若星矣!”

  星子宫古建筑群:坐落在星德山最高峰,因山就势,星子宫、南天门、寝宿殿、火工殿、王爷殿、百子堂,依次而建,占地总面积5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44平方米。皆为岩石结构,雕刻精湛,造化无限,为湖南乃至全国所罕见,具有极其珍贵的文物价值和极高的艺术观赏价值,是研究古代建筑艺术和道教文化发展脉络的活化石。

  星子宫的道教文化“始于唐而盛于明”,被誉为“道兴紫覆之地。”明·洪武三(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令鼎州和澧州两府在星子山和五雷山修建道观,给阵亡将士超度亡灵,以此安抚军心。道教名师张道会便在星子山始建三元宫。又于明·天启二〔1622〕年,桃、慈两县官员奉诏修建灵霄行宫,三元宫更名为灵霄宫,并将徐达、常遇春等明朝阵亡大将塑金身像,供奉于灵霄宫祖师殿内。

  时至清·康熙五(1666)年,古建筑群惨遭火灾,所有宫殿付之一炬。清·嘉庆十二(1807)年,在乡人周九如主持下,重修古建筑群,铸生铁瓦覆盖,将宫殿神像塑金,恢复了昔日鼎盛香火。清·道光九(1829)年,道人周万辉倡行,翰林院学士周昌国捐银陆仟两,正堂县令曾广志捐银三千两,增修观音阁、王爷殿、百子堂,气势宏伟,香火旺盛,成为与南武当――五雷山齐名的道教圣地。抗日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第73军在此修砌工事,凭借古建筑群的石阶石墙,英勇抗击日军,成为中华儿女抵抗日寇侵略的历史见证。

  “文革”期间,古建筑群的碑刻、神像、雕塑被当作“四旧”惨遭破坏。后于1993至1999年间,在乡人黄大仲、张福阶主持下,集资6万余元,重整古迹。2002年,星子宫被列为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5日,星子宫古建筑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星子宫:位于星德山顶峰,座北朝南,建筑面积188平方米,三山马头式封火墙,生铁瓦压脊。它雄踞高端,任凭风吹雨打,岿然不动。正厅供奉北极玄天真武大帝,张、许、邱、葛四大仙坐两厢,公输子、纠察灵官侍立左右,构成众仙拱北之势。

  “灵毓星峰,胜境都成仙世界;脉延雷岳,佳城永镇古山川,”这幅楹联非常形象地勾勒出了星子宫的气度和神韵。据老人回忆,星子宫旧貌恢宏壮丽,有正殿三重,偏殿六间,两翼还分布着火工殿、寝宿殿、南天门、观星坛、望月楼、玉宵殿等诸多古建筑,成众星捧月之状。长年香火缭绕,钟声不绝于耳。宫门两侧镌刻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抱柱对联,诉说着道教的博大精深,给虔诚的香客增添了几多遐想。

  南天门:耸立在星子宫前,高三米,经风沥雨,阅尽世事沧桑。牌坊上按太极四象八卦九宫天干地支排列,精雕迎风摇曳的花草和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图。门柱上,浮雕阳文楷书楹联:“石壁星辉,观其上,如近碧天尺五;佛宫月朗,到此间,顿忘尘世三千”的楹联,把客人心头尘土荡涤一清,顿感天地悠远而无终。山门左侧嵌刻着 “星德山之由来”碑,门楣上雕刻着“毫无四相”四个浑圆大字,蕴涵着宗教的无尽玄机与奥秘。在通往山门的石阶边,有石狮、石象各一对,形态逼真,于古朴厚拙中透出一股灵气。右侧石柱上至今还残留着日寇飞机扫射的枪眼,成为日军侵略中国铁的罪证。

  王爷殿(又名雷祖殿):距南天门右行数十步,建于清·道光九(1829)年,岩石结构,背西面东,高8米,占地面积27平方米,为立贴牌楼式建筑。外观斗拱飞檐,牌额雕刻花草、戏剧人物、二龙戏珠图案。殿内供奉雷音普化天尊,两侧置雷公、闪母神像。殿门浮雕阳文楷书对联:风雷云雨宣造化,日月星斗焕文章。最让人叫绝的是耸立在围栏内外的两棵古松,枯根相连,虬枝纠结,虚空高远,宛若一幅山水长卷。

  百子堂:百子堂距星子宫南百余米,岩石结构,凤尾翘角,龙身缠绕,建于清·道光九(1829)年,立于象山之上。正面为立贴牌楼式,两侧山墙正中上层浮雕天狗食月图,下雕观音送子、金童玉女像,门两侧浮雕阳文楷书对联:一气感通求儿女;万代嗣服调阴阳。堂内供奉周文王和三霄娘娘金身。传说周文王姬昌生了一百个儿子,因此民间有句谚语——求子先拜周文王。百子堂是香客“摸鞋”之处,痴心求子之人祈望在送子娘娘金身下面的神柜里摸得一双小鞋,视为三霄娘娘惠赐“麒麟”的福音。

  碑刻石刻:星子宫古建筑群有7处古碑石刻,分别为清《万福攸同》碑、清《灵霄仙记》碑、清《万古流传》碑、清《众首共登》碑、清《万古流芳》碑、清《万古不磨》碑、清《万福攸同》碑、清《为喜最乐》碑。这些古碑气势浑厚,内涵丰富,记录了星子宫的发展脉络,是研究星德山道教文化的重要历史资料。星子宫古建筑群中的石构件以及墓碑石刻,均是精雕细刻的艺术珍品:百子堂牌额上的龙凤呈祥、天狗食月;南天门石柱上的十二生肖图,王爷殿上的戏剧人物图,均反映了当时地方文化的民俗民风。这些雕刻题材构图优美,寓意深远,工艺精湛,是桃源人民智慧的结晶,有着极高的艺术观赏价值。

  古墓葬:凡入星子宫的道士真人,最后都同眠在这洞天福地。明朝道人张道会仙逝后,葬在星子宫旁,被后世道人尊为师祖。明末清初道人钟合静葬在舍身岩下,占地13平方米。清朝道人张本目葬在象山下,占地12平方米。他们以青山翠绿为伴,沐天地灵气,纳日月精华。特别是这些古墓碑真实地记载了道人们从事道教文化活动的生平事迹;古墓碑上雕刻的仙鹤、荷花莲台、云纹、奔鹿图案等,是研究佛、道文化相互融合的历史佐证。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