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届湖南文物解读大赛】桃花源古建筑群解说词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刘新农 编辑:胡冲 2016-11-14 15:27:21
时刻新闻
—分享—

  各位来宾,你们好!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世外仙境桃花源人民向大家问好!并祝大家旅途愉快,希望通过我的导游能使你们对桃源有更多的了解。

  今天,大家怀揣一个美收胜景的夙愿,满足一种回归自然的企盼,不辞千里旅途之劳苦前来寻访神秘富饶的世外桃源。想来大家未必只是要亲眼看一看灿若红云的桃花,收获一束永不凋零的花朵。恐怕还想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寻找已逝的世事沧桑、飘落的风云史话。或许你还想在这里领略一种恬淡的田园风光,秀丽的奇山异水。我怀着激动和愉快的心情,热诚欢迎大家光临,并尽主人之谊,陪伴大家到桃花山景区游览、参观,预祝各位玩得愉快,乐得尽兴!

  (一)桃花山景区

  各位朋友,尊贵的客人,大家好!千百年来,桃花山以其清静幽雅的环境为数不清的家庭营造了合府团圆的美好氛围,以其幽奥秀美的独特风貌,吸引了无数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曾令多少游人迷恋和陶醉!这里,是桃花源山水的中心。她,以红树青山斜阳古道著名,山中幽谷深深,曲涧潺潺,藏风聚气,泻灵溢韵。“水回青嶂合,云度绿溪阴”,当您沉浸在“偶闻黄发石中语,时有白云衣上生”的意境时,自会有一种幽深恬静之感。

  那么,桃花山到底美在哪里呢?各位朋友,就让我们边走边谈,慢慢品味吧!

  这是桃花山牌坊,始建于民国三十二年,后来倾塌,一九七三年按原貌修复,额题“桃花源”三个贴金大字,石门加嵌“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字样,坊上石刻,介绍了桃花山概况,坊内有红树青山,斜阳古道;桃花流水,福地洞天。

  那么,我们就再往前走吧,那流水潺潺,一路欢歌的溪流,就是桃花源内八景之一的“桃花流水”桃花溪了。它源于御碑池,流经千丘田,于水源洞前跌入桃花潭,而后沿“真面目岩”蜿蜒飞泻,经方竹亭过穷林桥,再沿这条弯曲跌宕的小溪一路向前,相继注入五柳湖、沅江。

  传说武陵渔郎所逢之桃花林,即指我们现在正置身的这一片林子。每当桃花盛开,红云飘浮,赤霞腾飞,与沿溪松涛、竹风映照,瑰丽多彩。可谓“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现在我们登上的这座桥,是因《桃花源诗并序》“欲穷其林”句命名的穷林桥。桥跨桃花溪上,桃花山东西二涧至此合流,桥头立有曹瑛所书唐张旭《桃花溪》诗碑,衬以彩绘山水,雕铸十分精美。桥下流水潺潺,桥周桃花灼灼。传说当年武陵渔郎沿溪而行,置身于一片桃花林中,十分惊讶,此为欲穷其林步入仙境之处。

  朋友,前面等待我们的是另一个非常精致的景点菊圃。这是明代万历年间湖广按察司分巡湖北道副使刘之龙在此始建灵仙之府,崇祯时,县人罗其鼎改修渊明祠。后因纪念陶渊明爱菊,遂改名菊圃,并按我国江南园林风格改建。来到这里,还是请大家留意一下门口的这副对联吧:“却怪武陵渔,自洞口归来,把今古游人忙煞;欲寻彭泽宰,问田园安在,惟桃花流水依然。”它的意思说,只怪那当年的武陵渔人,从世外桃源出来后,把人间仙境的消息透露了出去,引来了古往今来的中外游人,想找陶渊明先生问一问,良田美池在哪里哟,只有桃花流水千古不变。

  好,让我们跨进大门,仔细观赏一下菊圃的独特建筑吧。你看,菊圃四周环以垣墙,墙上数处开窗,整个建筑分前后两层,前层为桃花石大门,入门为渔池,池旁缭以回廊。两旁随地形高下,亦缭以回廊,雕栏疏棂,别有特色。池上石桥纵跨,狮象猴麟,分蹲左右,池后为花圃,植满金菊。正中竖一丰碑。前刻渊明像,神采飘逸;后镌《饮酒》诗,辞意深远。后层筑一古朴典雅的精舍,雕梁画栋,耀碧流丹,金彩辉煌,这就是渊明祠。渊明祠的正门廊柱上,挂着一副概括了陶公秉性的楹联:“心爱菊,睥睨荣华,难为斗米折腰,辞去彭泽县令;性嗜酒,不汲富贵,甘愿南山种豆,归来五柳先生。”写出了陶渊明心爱菊花,厌恶荣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去了彭泽县令;他特别喜欢喝酒,从不追求富贵,心甘情愿归隐田园,种豆南山,好个五柳先生啊!渊明祠正中,供有汉白玉版雕刻的渊明像,右边为连环画式的生平简介,介绍了陶渊明这个伟大诗人六十三个春秋的人生旅途,他五次为官,五次归隐的离奇一生,以及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气节。还刻有他自己的《挽歌诗》的一部分:“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读到这里,我们仿佛看到了陶渊明,怀着平静的心态默默地等待死亡的降临。左边为连环画式的历代文人对陶渊明的评价,其中有颜延之、钟嵘、萧统、杜甫、韩愈、白居易、苏轼、黄庭坚、朱熹、辛弃疾、黄文焕、顾炎武、沈德潜、王夫之、龚自珍、梁启超、鲁迅等,他们评价甚高,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陶渊明的敬仰之情,颜延之的“畏荣好古,薄身厚志”,就道出了陶渊明高洁的人品。游览菊圃,就象阅读了一本有关陶渊明的连环画。菊圃内外,都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整个品位清爽高雅,置身其间,悠然生清雅之气。

  穿过圆门,就来到了碑廊。千百年来,骚人墨客游桃花源者,多览物兴怀,写景抒情,碑碣传世颇多,惜为风雨剥蚀。1982年特建碑廊,集唐以降古碑十七方,所存唐代诗人杜牧、胡曾、李群玉以及明代袁宏道、江盈科等各家石刻,虽几经沧桑,尚可摩读,弥足珍贵。

  读完这些墨客骚人留下来的诗文,您的心中一定萌发了满腔的思古之幽情。如果再走进这座明代的古老建筑,您会更是感叹万千,惊讶不已。这是方竹亭,原名“桃川八方亭”,为桃花源现存最古之建筑。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湖广右参政陈性学修建,为八方形三门四窗砖石结构。亭方八米,墙厚一米,上覆琉璃瓦,内为穹窿顶,有古今石刻八方、亭侧方竹,猗猗滴翠,为桃花源珍品之一,亭即以此得名。更兼芝兰丛生,馨香袭人,溪涧流水,淙淙悦耳,置身其间,神清气爽。1995年3月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在抚摸了方竹后,连声说:“还真是方的呢!”

  好吧,在大家品玩桃花源的奇珍异品方竹之后,我们还是沿着伟人的足迹向上前行吧。这是遇仙桥,桥原系卧涧上的天然巨岩,传为渔郎遇仙处,是桃花源内八景之一。明天启年间(1621-1627),桃源主薄孙廷蕙于此建石拱桥;清初,湖广提督俞益谟于桥上建遇仙桥。桥端葛萝低垂,菖蒲丛生,松竹覆荫,溪流戛玉。游人至此,恍然如入仙境。还是这副对联描写出了此处的景致:“花藏仙溪,落英何许流出;水引渔者,春风不知从来。”写出了桃花是藏在仙溪之内的,片片落花是从哪里出来的呢?正是那和煦的春风和这流着落英的桃花溪,引武陵渔人进入一个神秘奇异的境界。但是,阵阵春风又是从何处吹来的呢?

  我看,这阵阵春风是从上游吹来的,那么,我们就沿着春风的脚步去找一找吧。注意,这就到了水源亭。水源亭始建于元代,历久朽坏。明嘉靖中(16世纪20年代),常德知府林应亮于此建亭题“洞口长春”,后倒塌。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湖广提督俞益谟复建伴霞亭。后亦毁。光绪十八年(1892),知县余良栋续建,命名“水源亭”。于此听泉声,观山色,宠辱皆忘,足致乐也。再往上看,就是桃花源内八景之一的水源洞,传为渔郎经行处。洞下为桃花潭,潭中有桃花源珍品黄鳞龟。潭的四周树木蓊郁,环境幽美。洞深二十余米,先险后夷,躬身而入,畅通无阻。

  穿过水源洞,越过精致古朴的小石桥,拾级而上,就来到了这座立于山腰的“白云轩”,这是取自刘泽渠“时有白云衣上生”之句意思命名的。1964年,知县杨瑞鳣题“别有洞天”额。你们看,轩后古木参天,轩下碧潭澄澈,小桥横跨潭上,轩前轩后,白雾缭绕,不是别有一番意趣吧?

  好吧,我们还是穿过雾霭,踩着古朴的小路向前行吧。现在,我们来到了御碑亭。据传,昔圆明园内辟有仿桃花源景致的“武陵春色”,极得乾隆皇帝喜爱,题诗二首,寄寓一代皇帝对祖国秀丽名山与美妙传说的向往之情。清光绪十八年(1892),知县余良栋为之勒石建亭。亭南临千丘池,清风飘拂,碧波荡漾,环亭嘉树丛生,苍翠欲滴,山光水色,风景绝佳。

  再往右看,就是秦人古洞了。相传为武陵渔郎“从口入”处。交通临仙涧与秦人村。东洞口嵌“秦人古洞”古匾,为民国初桃源知县杨瑞鳣所题。洞门半启,“初极狭,才通人”。洞内有疑洞8个,迷离往复,烟岚四合。出西洞门则“豁然开朗”,别有天地。

  左边那栋古舍,就是因临近世外桃源秦人村而得名的临仙馆。此处特备有风味的擂茶,供游客品尝,俗称擂茶馆。清光绪十八年(1892)知县余良栋建。绿树丛中,隐现凤脊鳌爪,临窗画壁。在桃花源古建筑群中别具风姿。

  边走边看,不觉我们来到了高举阁。唐代曾于桃花山最高峰——“归鹤圆峰”建高举阁,不知毁于何时。清光绪十八年,复于此建三层阁,取陶诗“高举寻吾契”句命名,后毁阁。1988年重建,规模远胜于前。登阁四顾,目极千里,有高举凌云,飘然欲仙之感。阁下蹬道,曲折陡峭,名“上天梯”。来,我们还是欣赏一下这副对联:“高阁倚晴空,江山似锦,哀千秋受难黎民,浪漫陶公思幻境;举杯歌盛世,改革如潮,喜今日承平禹甸,风流人物换新天。”它的大意是:高举阁倚着晴空,矗立于山巅,江山显得格外秀丽。陶老先生当时哀叹人民受苦受难,用自己的如椽之笔,描绘了一个理想的桃花源社会;现在大家共同举杯,歌颂真正的盛世来临,改革之潮全国涌起,喜今日神州大地一片承平景象,是那些关心人民的改革英雄,改变了中国的面貌。

  好了,我们再登上二楼看看,先继续欣赏一下对联吧。你看:“高举寻吾契,邀百代骚人,万方志士;长歌啸楚天,对秦时浩月,晋世桃花。”联语大意是:高高飞起了,寻找我的知己,那历代的诗人,那四面八方的有志之士;在楚天下放声长啸高歌,对着那照过避秦人的明月,对着那自晋以来就为人们传颂不绝的桃花!我们今天站在这里,极目楚天舒,还是放送一首新生活的颂歌吧。

  朋友们,桃花源的文化底蕴极其深厚,仅古今楹联就有三百余副,这里就介绍这些,余下的就让大家细细去品味吧。

  现在,我们还是沿着“上天梯”漫步而下,去看一看桃花源内八景之一的摩顶松吧。摩顶松传为秦人手植,大十余围,高百许尺,鳞甲粗厚,枝杆遒劲,平顶摩空,如青云笼络,古气苍然。远望有傲然独立、杰出挺拔之态。人云可与黄山松媲美。

  观赏完摩顶松和沿途的珍稀植物后,还是回到精美的古建筑中。你看,这就是湖南省三大古建筑群之一的桃花观。它雄踞桃花山主峰,构于天尊崖上,始建于唐初。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湖广巡抚郭显忠重建,名大士阁。1914年知县杨瑞鳣全面修复并改名为桃花观。观分山门、前厅、正厅三部分。大家看,桃花观的门口,有一副“秦时明月,洞口桃花”的对联,它表达了什么意思呢?对,它代表人们发出了无限的感叹:明月依旧,秦人何处?只见洞口桃花,还是那样红艳。好吧,我们还是继续往里走吧,你们看,观中置桃花石“福寿”屏风,书法遒劲,相传能测人生祸福,正厅两侧,各有罗汉松一株,古色天然,堪称珍品。

  厅内的风景固然好,也让我们留意一下厅内这副长联吧,“卅六洞别有一天,渊明记,辋川行,太白序,昌黎歌,渔耶?樵耶?隐耶?仙耶?都是名山知己;五百年问今何世,鹿亡秦,蛇兴汉,鼎争魏,瓜分晋,颂者,讴者,悲者,泣者,未免桃花笑人。”它告诉我们:桃花源是三十六洞天外的另一洞天,陶渊明为之作记,王维为之写《桃源行》,李白写了文章,韩愈也写了《桃源图》诗,不管他们写的是渔人、樵夫、隐士或神仙,都是为名山增色,都要算是名山的知己。自秦至晋中间经历了五六百年,秦也好,汉也好,魏蜀吴三国也好,晋被瓜分也好,都是封建王朝的兴替更代。但有为此而颂扬的、讴歌的,也有为此而悲哀的、痛哭的,这些人真不免要被桃花笑讽了。

  右边这座小亭,称为玩月亭,为二层木楼结构,三方环以走廊。因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诗得名。始建于唐初,后重修,倚栏而望,青松拂云,修篁泛碧。尤逢三五良宵,碧空无云,寒光凝露,直觉天高地平,令人几欲乘风飞去。亭前有银杏一株,紫薇二棵,为桃花源树中珍品。

  左边这座小亭,称为蹑风亭。以陶诗“愿言蹑轻风”名命名。民国三年(1914)知县杨瑞鳣修建。亭为四方形两层砖木结构古典建筑。厅内正壁立有《桃花源观序》石碑,介绍该观几度废之经过。内外壁间嵌有历代名人诗文石刻。亭周古木扶疏,修竹万竿。亭右平台下,有“仙葡萄”一架,传为吕洞宾游此手植。

  桃花观的后面,就是因刘长卿“洞中时见秦人宅”句得名的秦人宅,它时隐时露于竹树幽深处。宅内紧依岩壁构庐一座,高与蹑风亭齐,曰“憩庐”。置身馆内,溪流盈耳,幽篁向荣,白云出岫,新莺出谷,悠然意远。

  再往下走,就到了集贤祠。集贤祠始建于唐初,名靖节祠,立有陶渊明塑像一尊,明末清初,以奉祀王维、孟浩然、李白、刘禹锡、韩愈、王安石、苏轼、黄庭坚诸先贤,改为集贤祠。清同治九年(1807),知县麻维绪曾刊陶渊明、李白、苏轼等十四人题咏桃花源诗文于祠内,后来,修复完善,我们在集贤祠的正中供奉陶渊明像,四周刊出了曾游历过桃花源的历代圣贤李白、刘禹锡、孟浩然、王昌龄、张旭、李群玉、陆游、黄庭坚、王守仁、朱熹、姜夔、袁宏道十二位的雕像和诗文。以供游人景仰与欣赏。祠左右诸峰,若拱若揖,使集贤祠更显肃穆庄严。

  走下山来,不觉到了向路桥,桥因《桃花源诗并序》“便扶向路”句得名。相传为武陵渔郎辞出所经。始建于清光绪十八年。桥跨桃花山东涧,与西涧遇仙桥对称。建筑形式亦相似。桥头悬崖百丈,古木丛生;桥下流泉叮咚,境界幽静。

  那高耸于悬崖之上的小亭名叫既出亭,以陶记“既出,得其船”名命名,始建于清光绪十八年。亭位于涧右石崖上,翼然高耸,势欲奋飞。亭下溪壑幽深,涧流狭窄,山径崎岖。四周古木森列,苍翠荫蔽。

  朋友们,我们欣赏着沿途的风景,不觉又回到了出发时的原地,走一遭后,你难道不觉得是红树青山斜阳古道,桃花流水福地洞天吗?且慢,请看牌坊两侧的八仙亭,它是目前桃花源规模较大的古亭建筑群,翼踞于桃花山牌坊两侧,每侧一组,每组四座,分别以民间传说中的八仙命名。八亭造型迥异,特色独具。斗角松风,碧瓦流云,于红树青山中,斜阳古道旁,强烈而集中地突出了桃花山的古朴典雅。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