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届湖南文物解读大赛】小市古村及其文物的解读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杨云浩 编辑:夏君香 2016-11-14 16:06:25
时刻新闻
—分享—

  小市村是会同县首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地处会同县东北部、巫水河东岸,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全村19个村民小组,1400多人,是附近有名的“大团寨”。村子背靠大垴山,一脉玉溪环村流过,注入巫水。明代建筑灵王庙、清道光年间所建的文峰阁和清嘉庆年间所建的谭氏家祠、蓝氏祠堂以及古寨门……,散落在这方山水的每一处建筑,每一处遗迹,无不散发出了古村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

  小市村为山地地貌。村寨坐落在一山脉末端,坐南朝北。民居依山而建,呈扇形展开。全村以蓝氏祠堂为中心,建成四个自然村落,分别为小市、翁坳、洞脚、洞帐,以“四纵五横”的街道贯穿自然寨团。寨团建有明清时期的“四庵、八庙、九凉亭”。虽然古迹大部分已经被毁坏,但细细察看,仍可在原址上探寻到古老的痕迹。

  村中古树依依,四周山林茂密,可谓山清水秀小市村寨坐落在雪峰山余脉的大山里,依山傍水,配古树古塔、青山绿水和四季变化的稻田,田园风光美不胜收。

  小市村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最主要的文物景点有六处。

  我们来到村西郊,见到的是谭氏先祠,即谭氏家祠。此祠始建于清嘉庆十七年即公元1838年,复修于清光绪元年即公元1875年。建筑面积447㎡,为封闭式砖木结构,内有戏楼、天井、内厅、厨房。戏楼有舞台、化妆室、卧室,舞台两个前柱上各有一个花格狮子作为撑墩,戏楼顶部有避雷针及精美有雕刻双龙抢宝。

  内厅内神台是怀化市唯一保存下来的比较完美的一座神台。神台前柱上有一对双龙抱柱,内厅两旁墙壁上有清代字画,厅前柱子上有《时迁盗匣》等精致雕刻。还有清嘉庆皇帝敇封谭氏先祖五品州官谭宽茂老大人的“皇路叨登”御匾,这是一件最珍贵的文物,被小市谭姓引为荣耀的物品,现存放在屋梁上,至今保存完好。谭氏宗祠于2013年8月12日,列为会同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再往西郊600米处,是园坳文峰塔,即文峰阁。此塔始建于明初洪武年间,复建于清道光25年即公元1846年。文峰塔为楼阁式六角形七层砖塔,高15.47米,底边长2.83米,顶围约12米。塔分内外双层,同形同高,相距0.5米,有数处衔接相连,以固塔身。内塔中一木通柱支撑,木柱围径4尺余,底层东向辟有拱门,在“文革”期间被封堵。全塔各层皆有窗口,共有7个。1983年,园坳文峰塔列为会同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村东200米处啸天狮子堆,建有灵王庙,其全称为三净灵王庙。灵王庙创建于明正统五年即公元1440年,建筑面积80㎡,占地面积238㎡。庙前空坪有千年古树陪衬,庙内菩萨已毁于“文革”,四面围墙及内部木质构件尚存。三净灵王庙于2013年8月12日,列为会同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来到村西郊一公里处“玉峰山”上,可见到沙螺庵寺遗迹,此寺又名廻龙寺、白云寺,创建于明正德六年辛未岁即公元1511年。寺庙于1954年被大水冲毁,至今遗址尚存。原寺建筑面积2000㎡,占地面积2184㎡,号称湘西南第二大寺庙,规模仅次于洪江区嵩云山大兴禅寺。对于此寺,《谭氏族谱》有载:“肇自元贞二年丙申发(1296年),有蜀僧智真者在此开山辟土,结为茅庵;曾不食者七日。赏自朗吟曰:‘豈爱白云頭上盖,惟坐廻龙土一团。’故此庵先名白云,后云廻龙,又名沙螺庵。至康熙丙寅年(1686年),降恩表封“玉峰山”。当蜀僧坐卧之时,居人无几,不能剏建,延自永乐二年甲申岁(1404年),我祖汉高始大为开创;至弘治五年壬子岁,经始处弘治十五年(1502年)略备;至正德六年辛未岁(1511年)而落成矣。凡殿宇聖像钟鼓焕然一新,其门首大坵系我祖光圆、光友、光慧、光福、光荣、光晓、光智兄弟七人开垦;至於各处田山,除自僧置之外,大率尽属余姓五公后裔所施;其中所施之多寡祥於庵册。其田之亩数,载於县志,兹不备载,玉峰山之始未如此。大清光绪二十五年已亥季春月谷旦。”谭氏族谱对沙螺庵寺布局也进行了描绘:前殿关圣殿,正中为关公站立神像,左边立关平,右边立持大刀之周仓。两边柱上联曰:“身生蒲州,坐居冀州,威镇荆州,家散徐州,巍巍乎流芳三国;兄为玄德,弟为冀德,智擒庞德,恩释孟德,荡荡乎亘古一人。”后为韦陀殿。再后为天井,其中间有一株桃树,年年开红花;左边有一株金莲树,年年开黄花;右边有一株铁树,年年开黑花。正殿大雄宝殿,如来佛祖在正中神台上打座,头顶大鹏金翅鸟,两旁站立十八罗汉、二十八星宿、三十六诸天。后殿供奉观音菩萨,左为迦蓝菩萨,右为九子太婆,金童玉女贴近观音菩萨立于两旁。

  沙螺庵寺背后左侧有禅师塔,又名石岩塔。塔旁葬一个外国传教士,年代不祥。令人惊奇的是,在这偏远大山里竟然葬有外国传教士。当时情况不甚明了,尚有碑文可见蛛丝马迹:“阿閦国中传临济正宗第三十四世宇鹏禅师之坟。”这个谜团,值得历史文化、文物工作者来研究、解开,广大历史、文物爱好者也可来探寻、解读。

  小市村不但物质文化遗产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十分丰厚。小市人从古至今,不论男女老少,都爱唱戏、爱看戏。在明初洪武年间,谭氏先祖就有一个木偶戏班。到了清嘉庆十七年(1813年)为庆谭氏先祠落成,小市谭姓汉戏班和蓝姓阳戏班合为一班,取名“双合堂”,在谭氏先祠唱了七天七夜的贺戏。民国18年(1929年),《双合堂》改名《箱子会》;新中国成立后,《箱子会》改名俱乐部,“文革”期间改为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 1982年,改为“小市剧团”。

  据谭氏族谱记载,小市村只有谭、蓝二姓,他们混杂而居,以邻为善,团结互助,世代友好。

  小市至今还保留着崇尚武术的传统,相传300多年前,一少林僧人云游到此,并在村前山头创建沙螺庵,习武诵经,闲暇之余,教村民习武防身,武术从此在小市流传,至今仍有传承。民国初期,遍及全村的习武之风,曾为抗击土匪,保卫团寨作出了重要贡献。土匪每次袭扰,都被村民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阵势吓倒,次次败战而退。那些土匪打不过小市人,抢不到东西,在半夜三更,趁团丁不注意,把寨子烧得精光。现有清光绪25年修订的谭、蓝两姓老族谱,是他们的祖辈冒着生命危险,从当年的大火中抢救出来的。以前,不少人家的房子都是雕龙画凤的窨字屋,特别漂亮,可惜就是在民国3年和民国7年被土匪放火烧了。

  小市谭、蓝两姓宗祠及族谱里,深深镌刻着“礼义廉耻仁智信”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小市人又一代代让这些传统美德流传下来,成为支撑小市古村的文化底蕴,形成了如今的良好村风民俗。

  2016年5月2日是个黄道吉日,天刚蒙蒙亮,谭祥军空旷的屋场坪上,就已经聚集了不少村民,这些人都是赶来帮忙的。今天,谭祥军要将筹备数月的新屋架子立起来。众人到齐后,在“二老板”的指挥下,各就各位。“二老板”是小市人对红白喜事牵头人的尊称,意即主东是大老板,红白喜事全权由“二老板”负责统筹安排,主东倒像是助手,只需要做后勤保障,招呼客人。这样的风俗,体现了“一家的事就是全寨子的事”团结互助的风尚。

  在湘西南立屋的习俗,体现了一种纯朴的民风,既有可能看到一家立屋全寨相助的互帮互助精神,还可以看到一人号令众人统一行动的团结协作精神。

  每一个小市人都能够乐于付出,这源于他们有一颗感恩的心,就连小市嫁出去的女儿,都要回来感恩这片土地和父老乡亲。2015年春节,小市村嫁出的123名女子,集体回娘家过年,不仅在村里举办的春节晚会上为娘家的乡亲表演节目,还特意筹集1.8万元钱,给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拜年慰问。

  村里在外工作、打工的人都要带着老婆孩子回家过年,因为小市的春节年味很足,杀年猪、打糍粑、吃团年饭、舞龙灯、耍狮子、放花炮、邻里相互拜年、喝年酒等春节传统习俗至今依然浓厚。而村民们每年自发组织的春节晚会、篮球赛更是村里的一大特色。到2016年,他们已连续办了10年小市春晚。小市春晚村民们参与的热情非常高,或以村民小组为单位,或以家庭为单位,排练、报送节目,形成了一种良性竞争。

  祖祖辈辈的熏染,世世代代的传承,在共同的生活、劳动和创造中,小市村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孕化了良好的乡风民俗,它们净化着小市人的心灵,推动着这个美丽乡村的幸福“蜕变”。

  乡亲互助,邻里和睦,共谋发展,同护安定。不论是留守故里,还是远在他乡,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小市人都始终记得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传统美德和良好风俗,就像村前的玉溪河,世世代代在小市人的心里流淌,世世代代滋润着小市人的心灵,让他们向善向美向真,让村风清纯而厚重、古朴而悠长。

  (附图)

小市团主体部分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