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届湖南文物解读大赛】杂交水稻的起点——安江农校实验田(袁隆平发现天然杂交稻处)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姚瑶 编辑:夏君香 2016-11-14 16:06:04
时刻新闻
—分享—

  这一片稻田,原来是安江农校的实验田;这栋房屋,是学校的大礼堂,大礼堂旁边,就是当年袁隆平开始做实验的地方。禾苗长势怎么样?这片田有什么秘密可言?好像是看不出。我告诉大家:这个地方,是中国杂交水稻发展的起点,是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梦开始的地方。袁老师就是在这里发现了天然杂交稻,并由此开始半个多世纪的杂交水稻追梦历程。

  时间是1960年,中国的灾荒饿死了很多人,官方资料说是2000万,也有很多人考证:至少饿死3千6百万。总之是一场灾难。袁隆平也亲历饥饿,他亲眼目睹饿死在路上、桥头、坎边的一具具尸体。受到刺激,他立志发明一种高产的水稻品种,让人们吃饱,把饥饿赶走。一开始,他搞传统的系统选育,就是把田里边长得好的稻穗摘下来,繁殖下一代,从下一代中又选好的,继续繁殖下去。这样一代一代选,可以选出好的品种。农民上千年就是这么搞的。袁隆平的实验田开始也这样搞;但增产效果不大,每亩比别的田多打八九十斤。袁隆平很不满意,他天天在试验田边转,希望发现什么。7月的一天,他在这田里,就是这个插牌子的地方,他发现了一株特殊的水稻,比周围的稻子都长得好。植株健壮,这么高,穗子足有8寸,这么长;籽粒多;他选一穗数数,有230粒。整株稻是个什么样呢?用成语来形容,叫做出类拔萃,鹤立鸡群。袁隆平高兴极了,他默神算了一下,如果水稻都长成这样,亩产可以超过一千斤。

  袁隆平就在这株水稻上做了个记号。你们看过电影《袁隆平》吗,电影里是董婕用头发上的红绸捆在了特殊水稻上。那是电影,进行了艺术加工。实际上呢,他当时是在旁边插个小木棍,同时打量一下方位,记住了位置。

  从那以后,袁隆平天天到这儿转一转。收割的时候,他把这一蔸上的稻穂很仔细地收获了,晒干保存,又进行了选种。第二年,把这选出来的种子单独种在一块田里。到了禾苗抽穗时候,怎么样?袁隆平失望了。这些种子的后代都不争气,长得高的高,矮的矮,没有一株像父母亲那样健壮,而且抽穗扬花成熟期也不同步。

  一般人到这儿,就会承认,失败了呗。袁隆平却反复思考,为什么父母那么健壮,却生不出一个好儿子呢?难道是变异?!对,一定是变异,他脑海里突然一亮,如醍醐灌顶般,灵感爆发了。他想到,去年那一株一定是天然杂交稻。统计一下性状,再对照孟德尔理论,完全对榫。

  天然杂交稻,这个崭新的概念出现在袁隆平的思想里;搅得他日思夜想;水稻有杂交优势,一个实践中推理出的结论,使袁隆平从此走上了毕生不息的杂交水稻追梦稻路。

  袁隆平想,天然杂交稻有这样明显的优势,人工杂交稻也一定会有优势。我如果研究发明出人工杂交稻,不就为农民提供了优良种子吗?

  他很兴奋,就去查资料,希望能够从书中找到佐证。他翻了很多的书很多杂志,包括美国哈佛大学的权威教材,上面都是这样说:“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自交不退化,杂交无优势。”即使有杂交优势,也无法利用,因为水稻是一朵花只结一粒果的单颖果植物,想利用杂交优势,必然制种困难,难以应用于生产。

  这是一个世界性的尖端难题!国际上也有不少人员和机构从事过这方面的研究,因为困难太大,都先后中断或放弃了。

  那时候的安江农校,有什么条件?有什么信息来源?有什么科研设备?一无所有啊,不要说跟世界先进国家科研比,就是跟国内的一些研究单位和大学比,条件也差一大截呀!袁隆平只有一个东西能够拿出来比:那就是他的敢想敢闯敢实践的创新创造精神。

  他想:既然有天然杂交稻,就应该有雄性退化的水稻,才能进行天然杂交。从那以后,每逢水稻扬花期,袁隆平就天天到田里去查找。他跟邓则结婚不久,有时邓则也帮助他找。那时候,这一片,包括那边已经建立葡萄园的一片,还有这一边农民的稻田,都是种水稻。单产低,以粮为纲,种植面积大才能养活庞大的人口呀。袁隆平经过两年水稻扬花期的寻找,在这附近找了一百多块田,查看了1万4千多个稻穗,找过的品种有洞庭早籼、南特号、胜利籼、早粳4号等品种,共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株。他对此进行了分析,写出了自己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他悄悄地寄往国内当时权威的自然科学刊物——中国科学院主办的《科学通报》,在那上面发表了,得了14元2角8分稿费,因为刊物同时还有英文版,又得了30元稿费。在当时,要算是安江农校破天荒的事了。

  科技九局有位同志叫赵石英,是发现袁隆平的伯乐。他看了袁隆平的文章后,觉得很有潜力,如果杂交水稻真能成功,对水稻增产效果一定巨大。他就提交科学院研究,认为应当支持,聂荣臻同志也表态,支持袁隆平的研究。科学院当时就给安江农校、给湖南省农业厅、给袁隆平写了信,支持袁隆平的水稻雄性不育实验。

  当时有个过山车一样的曲折,因为袁隆平只顾搞他的研究,他又说过要给农业八字宪法加一个时字,加上他在教遗传育种时讲过孟德尔理论,这些当时都是罪状。学院里的工作组,就准备批斗袁隆平。批斗的牌子都做好了,批斗会的议程都安排了,牛棚里也为袁隆平安排了床位。这时候工作组就去查档案,查嘛呀?查袁隆平的出身和以往运动表现,为批斗他提供更多炮弹。一打开档案,里面掉出一封信,从北京中科院来的红头字信纸,信里说要学校支持袁隆平的科研。北京来的信呀!工作组的王组长犹豫了,因为运动初,北京还是圣地。王组长就去地委请示:能不能批斗袁隆平?地委书记叫孙旭涛,是个年轻的老革命,他看了信,明确表态:不能批斗袁隆平,要保护他。这样,这封信就成了保护袁隆平的尚方宝剑。当红卫兵通知袁隆平去工作组的时候,出乎意料,王组长不但不批他,还请他当工作组的技术参谋,要他在中古盘选块田作试验田,种好晚稻。

  根据中科院信件的精神,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成立了袁隆平挂帅的科研小组,因为其他同事都不相信杂交水稻能成功,袁隆平就挑选了两位愿意跟随自己科研的学生,尹华奇、李必湖,三人科研小组成立,开始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历史。

  可以说,中国杂交水稻,就是从这儿起步的。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