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届湖南文物解读大赛】化垱遗址解说词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杨贤洲 编辑:胡冲 2016-11-14 16:13:31
时刻新闻
—分享—

  各位嘉宾,朋友们:

  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到荆楚腹地,美丽富饶的洞庭云梦之滨,湘西北全国文明古镇,新安化垱古遗址观光游览。临澧县新安镇不仅是一方水萦绿绕的江南胜地,而且是一方有着神秘色彩,古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的风水宝地。在这块风水宝地上,沉积着十万年以来的远古文化与文明。在这块土地上,我们可以寻觅到人类旧石器晚期的文化遗址,领略殷商时代的遗物遗韵,见证我国时代南楚的遗风。地处湘西北的澧水流域这方热土,用钟灵毓秀,地灵人杰来形容是一点也不为过的。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前来游览早在十万年左右,我们人类祖先曾经居住和生活过的地方——化垱古遗址。

  我们知道,在这个世界上,人类诞生已有300万年的历史了。人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在人的身上,至今还保留着一些动物的特点,也就是即其动物性、本能性和自然属性。但是人类又不同于其他动物,而与其他动物相比较,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种本质的区别就在于人具有着社会的属性。从人类的进化史来看,其自然属性是先天获得的,而社会属性是后天成就的。判断其后天获得的这种社会属性,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即根据古代的神话传说;通过考古发现以及“活化石”资料;还有一些尚存的原始部落残留的风俗习惯。

  大约在1000万年至10万年以前,随着天体的变化和对自然界的影响,树林开始取代森林,我们人类的祖先——古猿为了觅取新的食物和抵御凶猛野兽,前脚渐渐从行走中磨炼解脱出来,开始了直立行走,以腾出前肢从事专门的分工,学会了用石头打击野兽。通过用石块碰击石块制作劳动工具,直到前肢逐渐进化,变为人类现在的手臂和手。人类的大脑也随着人的直立行走和手的劳动而相应地发达起来,使之成为今天的人。

  化垱遗址的考古发现,不仅见证了长江中游地区,在远古时期就有我们人类祖先的存在。而且可以得知南岭武陵山脉澧水流域也是人类繁衍、生息、进化的主要发源地。通过化垱遗址的考古发掘,为考古科学提供了古人类祖先距今约10万年左右,已经从大山洞穴或森林中走出,逐渐迁徙来到了平区的荒原或树林之中,于傍山近水的地方结庐生息,成为了原始初民。懂得了用石块制造各种狩猎、生产、生活和防身的工具。

  化垱遗址是1984年由临澧县文物局在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中首次发现的。1987年报请湖南省考古研究所进行了试掘和采集标本鉴定。1988年1月,在该遗址距地表2.5米左右深处,第四纪网纹土层中发现了一批石制器。主要有三棱尖状器、石核、砍砸器、石球等,其石料为石英砂岩砾石。遗址东西宽17米,南北长70米。地形为西高东低坡形地,北依南岭山系武陵余脉龙凤山,南临澧水4.5公里左右,东延澧阳平原西隅。2012年4月26日,化垱遗址被临澧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6月报批为常德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化垱遗址是一处优秀的古文化遗产,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为研究长江中游人类在远古时期的活动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首先,化垱遗址向人们揭示了长江中游武陵山脉一带,早在10万年前,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轨迹。据相关史料载:大约距今0.35~0.8亿年的时期,澧水流域的地壳本质还处于第三纪湖泊相泥砂质沉积期,沉积物中含有盐类矿产。第四纪为河流相和河湖相之粘土,亚砂土、砂砾石沉积为主,而且在澧水流域分布广泛。地表水系发育呈树枝状分布,为人类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

  二是化垱遗址的发现,为人类科学家提供了研究原始初民生活的新模式。随着古猿智商与思维的进化,开始选择更适应人类发展的环境生活。人类祖先走出高山洞穴,选择丘陵和平原定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一次新的飞跃。在丘陵或平原生活,相对来说,食采资源更为丰富,安全系数也较深山老林要高,开阔的视野利于防范凶猛野兽的侵袭。特别是近水居住,鱼类远比狩猎野兽要容易得多。

  三是群居在原野,有利于氏族和部落团结,开展更大规模地狩猎活动,防止外来侵略。我们从发掘出来的三棱大尖状器、砍砸器、石球、石斧、石刀来看,这些物件,既是防身的武器,又是生产的工具。由于澧水流域属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湿润季风区。气候温和、热量丰富、春季寒潮频繁,秋季寒露风活跃,雨水充沛。地表物质易受风化,地下物易于腐蚀。因此,地下遗物保存甚难。大多只有石器、陶片以及某种碳化物能够存世。所以,对于澧水流域的古人类祖先的生产、生活模式,目前尚无法复制,而只能通过研究分析推断。

  四是化垱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古人选址造宅意识,进行勘舆学术探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大约六七千年前的原始村落——半坡村遗址,其房舍就有近水向阳的特点,到了殷周时期,已有了选址造宅的卜宅之文。据《诗经·公刘》载:周朝祖先公刘率众由邰迁,亲自勘察住宅和坟地,要求在“既景乃岗,相其阴阳,观其流皋”的地方建房和葬坟。公刘的这种朴素的现实主义观念,正是对原始初民选址造宅意识的传承。而化垱遗址所处的位置,正好是形为半坡,近水向阳之地。这并不是一种偶然的巧合,而是我们古人类祖先在历经千百万年的生存实践中体会和总结出来的历史经验,,是值得我们永远传承下去的宝贵财富。

  关于化垱古遗址,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谢谢!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