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省妇联驻村帮扶:产业上拓渠道 精神上拔穷根

来源:三湘都市报 作者:吕菊兰 编辑:康晓乔 2016-11-17 09:58:07
时刻新闻
—分享—

  省妇联驻村帮扶:产业上拓渠道,精神上拔穷根

  近日,湴塘村村民活动中心,扶贫队邀请专业老师教村民跳广场舞。

  扶贫点

  简介

  对口地点

  隆回县司门前镇湴塘村

  帮扶单位

  湖南省妇联

  介绍

  湴塘村地处隆回县司门前镇西北,距隆回县城60余公里。全村总面积1.5平方公里,水田425亩,山林1110亩,旱土80亩。人口350户1280余人,其中留守儿童44人,留守妇女144人,贫困户67户254人。目前全村人均年收入不足1600元。

  扶贫成效

  ●科学规划,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补齐短板:今年贫困户危房改造14户;新建村民活动中心;全村道路亮化;通组公路延伸;山塘清淤;环境整治,建立垃圾分类制度等。

  ●选准产业,为村民增收拓宽渠道:成立大蒜种植合作社、猪血丸子加工合作社;启动冬枣、黄桃、果蔬套种基地;成立手工编织协会,带动妇女在家灵活就业。

  ●弘扬美德,力争在精神上拔穷根:开展村风文明建设,在全村开展“好家风好家训”征集活动;开展“最美”系列评选活动。

  11月2日,隆回县司门前镇湴塘村村民活动中心广场,久违的暖阳驱散了连日的寒冷,动感的音乐下,妇女们快乐地舞动着身子,小孩们在一旁奔跑着嬉戏着。

  “愿做湴塘人,不愿做神仙!”村民们说。这幸福的背后,与省妇联驻村帮扶工作队脱不了“干系”。2015年3月,帮扶工作队进驻,一边引入资金改善基础设施,一边引进优质产业为村民增收“造血”,同时还组织开展各项活动,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腰包鼓了,生活也精彩了,村民们脸上乐开了花。

  ■记者 吕菊兰

  回村那天

  他连发三条信息到朋友圈

  今年8月,半年没回家的阳征松请假回家收割水稻。当夜幕降临赶到村口时,眼前的景象让他惊呆了:120余盏崭新的LED节能路灯犹如散落在村野的太阳花,冲破茫茫夜色,静谧而又温暖。多少年来,他做梦都想不到的安装路灯一事,如今竟变成了现实。

  阳征松没想到的是,还有更多的惊喜在等着他:门前的臭水沟疏通且硬化了,淤泥清走了;水泥路面延伸至了村组;家家户户连上了自来水;分类垃圾桶随处可见,村民屋前屋后变得干净整洁多了……一夜之间,住了几十年的村庄变样了。

  8月24日,阳征松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他一连发了三条信息到朋友圈:“到将来,愿做湴塘人,不愿做神仙!”

  2015年3月,由刘立军和陈骥组成的省妇联首批驻村扶贫工作队,开始了在湴塘村的扶贫新生活。一年后,有着丰富基层工作经验的省妇联办公室主任谢海蓉,与年轻肯干的今日女报社李玉婷组成新一轮驻村扶贫工作队,接过扶贫接力棒,继续奔跑。

  两位“娘子军”吃住在村里,没日没夜走村入户,访贫问苦,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如何帮助湴塘村脱贫?省妇联党组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商议。在经过多次走访调研后,一条具有省妇联特色的扶贫之路正式确定:将基层组织建设、产业发展、民生改善以及村风文明建设等工作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结合起来,引导全体村民发挥主体作用,让村民们有获得感。

  贫困户危房改造、全村亮化工程、通组公路延伸、山塘清淤和水渠硬化工程、排水沟清淤硬化工程、农网升级、网络光纤“户户通”……一场以改善村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美化生活环境为主的扶贫仗率先打响。

  入股合作社

  他不再打算外出打工了

  11月2日,温暖的阳光洒满村庄。阳征来爬上屋顶,准备和老乡们对老房子进行改造。这个有些老旧的两层小屋,是猪血丸子加工合作社临时的办公场所,阳征来是股东之一。

  两个月前,他从长沙回到老家,听说扶贫队计划通过产业扶贫助湴塘村“新生”,这让阳征来很是兴奋。

  “我们这里从祖辈开始做猪血丸子,这也是我的拿手活。”阳征来高兴地告诉记者,通过扶贫资金带动、村民入股的形式,村里成立了猪血丸子加工合作社,主要加工猪血丸子、腊肉等农产品。他立马辞去了在外地的搬运工作,第一个报名入股了合作社。“在家门口做事,能赚钱又能照顾家人,再好不过了!而且我们只管做好产品,扶贫队已经对接好了电商平台负责销售。”阳征来脸上笑开了花。

  在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谢海蓉看来,扶贫工作不仅要着眼当前“打基础”,更要放眼未来“管长远”。“产业扶贫,才能彻底改变一个贫困山村的命运。”除了猪血丸子加工合作社,湴塘村还成立了手工编织协会、大蒜种植合作社,建立果蔬套种基地、冬枣基地、黄桃基地,不少村民入股产业项目,在家当上了老板。

  村水果基地的冬枣苗成活率达到90%以上,各种果实三年后挂果投产,预计实现村集体年收入约50万元;在家的妇女参加手工编织培训,如今已完成订单近万元;今年种植80亩红皮香蒜,有90余户村民直接入股,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直接带动贫困户脱贫……一场真正变“输血式”为“造血式”的扶贫正在持续上演。

  贫困村的新生活

  村民跳起了广场舞

  “苍茫的天涯是我的爱……”傍晚的湴塘村凉风习习,绿意盎然,在村民活动中心广场上,当《最炫民族风》的旋律从音响里蹦出来,二十几位大姐便摆动起腰肢,跳起了广场舞。

  围观的村民中,几个小孩也手舞足蹈地加入了进去。村里的其他村民则搬出长凳,坐在一旁唠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以前村里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和场所,天一黑路上很少有人行走,村里冷冷清清。”

  如今的湴塘村,新建了集休闲健身、技能培训、妇女之家等于一体的村民活动中心,扶贫工作队邀请了舞蹈、腰鼓、编织等方面的老师,给村民上课培训。同时设立了儿童快乐家园活动室、儿童阅览室……小孩子也有了好去处。

  征集好家风好家训,评选最美婆婆、最美媳妇、最美家庭、热心公益之家、最清洁家园,成立互助救济基金会……扶贫工作队更是发挥妇联扶贫的优势,开展村风文明建设,在精神上拔穷根。

  “村风文明建设让我们的观念有了180度大改变,现在人人争当文明户,邻里关系更加和睦。”湴塘村的村民说。

  记者

  手记

  扶贫“娘子军”了不起

  干净的小道、簇新的民房、齐备的文体娱乐设施,徜徉湴塘村,处处洋溢着欣欣向荣的生机与活力。与这些硬件变化相比,更可喜的是村民脸上的神情、脚下的步子。

  有村民告诉我,其实今年的扶贫工作队进村后,村民们对“娘子军”前来扶贫并不看好,认为“娘子军”手不能提,肩不能扛,能力有限起不了什么大作用。

  如今,望着田地里的红皮大蒜,山头种植的黄桃、冬枣,村民们竖起大拇指夸赞说:这样的“娘子军”,真是贴心为民的“巾帼好汉”!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