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文化改革发展10年:回顾与展望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杨金鸢 王毅 郑自立 编辑:夏君香 2016-12-21 14:08:06
时刻新闻
—分享—

  湖南省文化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 湖南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

  湖南文化改革发展起步较早。上世纪80年代末,省委省政府就作出了“发展文化经济,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决策。步入新世纪以后,湖南文化改革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以2006年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大会为标志,全面开启改革新征程,至今已历时10年。10年来,湖南按照中央确定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全面、如期完成了阶段性改革任务,步稳而蹄疾,务实而有效。通过改革,推动文化产业转型提质,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提升,“文化湘军”实力在全国领先,文化生产力和创造活力得以释放,文化产业迎来了十年发展黄金期,湖南文化产业连续3年进入全国十强。如今湖南文化产业的发展站在新一轮改革发展的起跑线上,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和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以及湖南“一带一部”的新定位,必将面临诸多新的机遇与挑战。回顾10年湖南文化改革发展的历程,必将为“十三五”时期乃至更长阶段,推动文化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向改革要生产力

  “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在过往十年的湖南文化改革进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湖南在文化体制改革上是“敢于改”“改得早”“改得给力”,创造了“自学成才”的湖南样本。湖南文化体制改革全面启动于2006年,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2006-2008年、2009-2012年、2013年-2015年。

  第一阶段,以2006年6月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召开为标志,文化体制改革由局部试点到全面展开。

  这一阶段有三次重要会议,除2006年6月召开的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外,还有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2006年11月)和湖南省委常委扩大会议(2006年12月),其中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全面启动改革工作,确定了4个试点地区和省直10家试点单位;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文化强省”战略;湖南省委常委扩大会议决定将文化产业作为全省新的支柱产业来建设。2007年2月,湖南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这一阶段湖南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要求加快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深化内部用人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试点工作、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广电制播分离和网络整合等重点改革任务。到2008年末,第一阶段的改革任务顺利完成,取得不俗成绩,这些改革措施引发了生机活力,有力地促进了湖南文化产业快速高效发展。据统计,2008年湖南文化创意产业创造了1395.63亿元的总产出和583.67亿元的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1%,确立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地位,成为湖南六大千亿产业之一。

  第二阶段,以2009年11月召开的全省文化强省建设工作会议为标志,文化体制改革由面上推动到逐步深入。

  这一阶段有二次重要会议,一次是全省文化强省建设工作会议(2009年11月),会议决定加强省委对文化改革发展工作的领导,调整省文化改革发展领导小组,由省委书记任顾问,省长任组长。另一次为中共湖南省委十届二次全会(2011年12月),会议提出,把文化产业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性产业来推动,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全省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来培育,把湖南建设成为全国有影响的区域文化中心、全国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地、全国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全国生态文化建设示范窗口,并审议通过了《中共湖南省委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意见》。这一阶段湖南省委省政府印发了两份有关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政策文件:一是《湖南省文化强省战略实施纲要(2010-2015年)》,该《纲要》对“十二五”时期湖南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三网融合”等重点改革任务全面铺开。二是《中共湖南省委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意见》,该《意见》提出,要力争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走在全国前列,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此后,湖南文化产业发展再创新高,据统计,2012年全省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1175.79亿元,占GDP比重达5.3%,文化创意产业在“稳增长、调结构”战略中的引擎作用进一步增强。

  第三阶段,以2013年11月召开的湖南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为标志,文化体制改革由全面推动到全面深化。

  这一阶段有三次重要会议,一是省委常委扩大会议(2013年11月),这次会议要求,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积极稳妥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二是湖南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4年9月)会议,部署新一轮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审议通过《湖南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改革任务、责任分工和时间要求。三是湖南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4年11月)会议,研究部署我省省属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审议通过了湖南省《深化省管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方案》。这一阶段湖南省委省政府印发了两份重要的文化体制改革专项政策文件:一是《湖南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根据这一方案,截至2020年,湖南省须完成15个大项、60个专项的改革,涉及宏观管理、运行机制、政府职能转变、市场主体重建等多个方面。二是《深化省管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方案着力推动建立健全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大力优化国有文化资源配置,在全国率先建立省级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将省财政厅归口管理的省级国有文化企业资产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划归省委宣传部。方案提出,进一步推动国有文化资源集中,加快整合重组和机制创新,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创意、人才、资本、平台、管理、技术等方面的优势。组建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成立省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并授权该委员会履行省属国有文化企业出资人职责,负责监管整合重组后的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有限公司、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八大国有文化产业集团,进一步优化了文化产业结构,壮大了国有文化企业规模,增强了文化产业实力。据统计,2015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1707.18亿元,占GDP的比重达5.9%,分别比2006年的337.89亿元增长5.05倍,占GDP的比重提升1.4%。

  二、向市场要竞争力

  湖南文化产业之所以能够在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大背景下走出一条“阳光大道”,其中有一条非常重要的经验就是重视市场力量,通过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以激发全省文化创造活力。

  一是在建立市场方面,着力建立健全文化产权市场。

  经过10年的探索,目前已拥有湖南文化艺术品产权交易所、联合利国文交所等多家文化产权交易平台,2015年由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控股的联合利国文化产权交易所正式开通文化企业股权挂牌交易市场,首批27家文化企业成功挂牌上市。省政府先后出台《湖南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通知》等系列政策法规,把培育创新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作为文化强省、创新型湖南建设的重要任务。

  二是在巩固市场方面,着力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

  湖南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将其作为培育壮大文化市场主体,鼓励文化企业做大做实做强的重要平台和载体。省文化改革发展领导小组通过出台《湖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园区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引导和促进我省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增强我省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截至2015年,我省共有集聚类文化产业园区58个,其中,国家级园区2个,省级园区15个,市级园区41个,获得“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的文化企业11家,产业集聚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水平稳步提升。

  三是在开拓市场方面,着力激活文化消费与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

  湖南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消费扩大和升级的意见》等重要政策文件,着力培育民众文化消费意识,提升民众文体消费热情。据统计,2015年,湖南城镇居民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达2934元,是2006年的近5倍;湖南农村居民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达1276元,是2006年的15倍。通过借助深圳文博会、沪洽周、港洽周等大型文化经贸平台,组织我省文化企业宣传推介湖湘艺术精品,并先后在港澳台、曼谷、巴黎、纽约等地积极开展“湖南文化走进世界”活动。大力推动湘瓷、湘绣、湘书、湘茶、湘影等文化产品走向海外,不断拓展“湘字号”文化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截至目前,共有17家湖南文化企业入选2015-2016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其中:湖南卫视入选亚洲电视品牌10强;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积极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公司的版权和成品书输出总量不断上升,文化出口涉及的国家从东亚、东南亚地区向欧美辐射,国际化运营水平不断提高;天舟文化股份有限公司与美国、日本等9个国家和有关机构的多方位合作,加快了外文图书、动漫游戏、教育产业的国际化进程。

  三、向品牌要影响力

  湖南着力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充分展现出文化产业的“魅力”和“品位”,品牌影响力让湖南赢得“文化强省”的美誉,成为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种子选手”。目前,湖南原创首发、形式新颖、影响广泛的文化创意成果总量和质量位居全国前列。

  一是文化品牌建设成就斐然。

  根据《中国文化品牌报告》,截至2015年,“湘字号”文化品牌达42个,占全部文化品牌的16.2%。文化领域的中国驰名商标突破5个,湖南著名商标达30个以上,一批全国领先、国际知名的自主文化品牌集群基本形成,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广电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演艺湘军等都已经成为全国知名的文化品牌。2015年,湖南日报社获评“中国品牌媒体党报品牌10强”;湖南广播电视台连续5年入选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亚洲品牌500强》;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列全球出版企业第七位;中南传媒、电广传媒连续8年获评中国文化企业30强。

  二是市场份额不断提升。

  品牌影响力让湖南的文化产业在全国文化市场赢得较大的份额,湖南卫视收视率在全国省级卫视中一直名列前茅,湖南的动漫产业原创作品生产量在全国居于前列,湖南图书出版在古典文学、科普、护理医学、作文的市场占有率长期位居全国第一,浏阳烟花爆竹在国际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占有国际市场50%左右的份额,产品出口到美洲、欧洲、东南亚等地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是在国内形成可推广和复制模式。

  品牌影响力孕育出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文化产业领军人才,让湖南的文化产业不仅有业绩、出效益、创产值,还能育人才、出经验、创智慧;不仅可以向全国输出产品和服务,还能输出人才、模式和标准,在全国振兴文化产业大格局中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对于“创新型湖南”建设形成了催生和驱动效应。

  四、向多元要新活力

  湖南积极调整文化产业所有制结构,鼓励多种社会力量办文化,呈现出国有、集体、民营企业相互促进、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繁荣的崭新格局。非公文化经济发展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也成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一是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

  湖南省委省政府先后印发《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湖南省文化产业振兴实施规划(2010-2012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支持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和文化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等政策文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这使得全省民营文化企业在文化领域中比重逐年攀升,拓维信息成为“中国动漫第一股”,天舟文化成为“中国民营书业第一股”,邵东永吉红包占领全国70%以上市场等等。目前,在湖南规模以上文化企业中,民营控股企业占据76.6%,非公文化企业增加值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1/3,就业人数占全部文化产业就业人数2/3。

  二是搭建文化众创平台与文化众创空间。

  湖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湖南省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实施方案》,提出对接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互联网+”行动计划,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一批优秀的创意创客平台。2015年湖南省科技厅启动众创空间建设试点,全省共有8家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因为基础较好而获得了首批支持,率先在文化传媒、互联网应用、工业设计、智能控制等领域构建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示范基地,形成对全省构建众创空间的示范带动效应。长沙市成功入选国家2015年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建立了长沙市图书馆创客空间、朝阳电子科技街等闻名全国的文化创客空间。

  五、向融合要驱动力

  近年来,湖南在着力推进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效,推动了相关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

  一是推动文化与金融融合发展。

  2009年初,省委宣传部和人行长沙中心支行组成联合调查组,对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文化休闲娱乐、动漫、印刷六大重点文化产业进行了全面摸底,就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省委宣传部、人行长沙中心支行联合省财政厅、银监局等单位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推动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从进一步突出金融支持、切实加大银行机构金融服务力度、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直接融资、建立健全配套政策体系四个方面,提出了16项具体措施,为突破文化产业融资瓶颈,增强文化企业发展后劲,改善文化发展的金融环境进行了有益探索。2012年由湖南省委宣传部与国家开发银行湖南省分行联合编制了国内首部省级区域文化产业融资规划——《湖南省文化产业系统性融资规划(2011-2020)》,提出了“市场化融资为主,财政资金、信贷资金、资本市场融资和域外融资多种渠道有机结合”的融资构想。 2010年,湖南设立了总规模30亿元的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基金,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决策、防范风险”的原则,采取股权投资的形式对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进行投资参股,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并力推企业上市。2013年又成立省文化旅游担保投资公司,累计为中小微文化企业担保近7亿元。目前湖南已拥有电广传媒、中南传媒、拓维信息、天舟文化、快乐购等5家上市文化企业。近几年来,省文改办每年与省金融证券办共同组织举办文化产业与金融部门工作对接会,每年为文化企业授信合同额高达300亿元。

  二是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近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湖南省委宣传部以文化旅游特色产业为抓手,深入挖掘湖湘文化资源,大力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取得良好效果。省委宣传部先后与省旅游局、省发改委共同制定出台了《湖南省红色旅游发展专项规划(2006~2015)》《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发展规划(2011-2020年)》《大湘西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融资规划》《大湘西地区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精品线路建设总体工作方案》《大湘西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会》等系列文化旅游专项规划的顶层设计和会议。在过去10年间,全省重点扶持了洪江古商城等11个大湘西文化旅游产业项目,打造了《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张家界·魅力湘西》等旅游演艺精品节目,凤凰县、新宁县、炎陵县等13个县入选全省文化旅游产业特色县,重点开发性保护老司城、里耶古城等一批文化旅游资源,其中老司城遗址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实现我省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大湘西文化旅游已成为湖南文化产业发展新的增长极。目前,省委宣传部会同省发改委、省旅游局共同规划建设12条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推出两批共28个湖湘风情文化旅游小镇。湘潭被批准为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和全国红色旅游国际合作创建区。这一系列举措,为湖南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

  湖南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创新型湖南建设实施纲要》,把文化创意产业列入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推进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载体建设,健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服务体系,这些举措有力地促进了文化与科技创新的联谊联姻。2012年长沙被列为16家首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2014年4月,湖南专门召开了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第一次联席会议,研究公布了第一批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重点扶持单位名单,涌现出天闻数媒、中广天择、华声在线、芒果传媒、青苹果数据、华凯创意、明和光电等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文化科技企业和快速增长的新兴文化业态,一批重大技术研发取得突破,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进一步提高了文化产品的吸引力、表现力和感染力。与此同时,湖南出台《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支持华声在线“新湖南”客户端、红网“时刻”新闻客户端、芒果TV等新媒体平台做大做强,推动建设成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新型主流媒体集团。“新湖南”客户端上线一年多下载量突破1400万,居全国党报新闻客户端第一方阵;芒果TV互联网电视和手机客户端点播量上升至10亿级,其中“芒果TV”全终端独立访问量日均超过4300万,是排名前五位中唯一的国有控股新媒体平台;红网PC端、“时刻”新闻客户端被国信办列入全国五家重点客户端,其手机报、微博微信集群等总用户数达3000万,2016年上半年全国地方新闻网站核心影响力红网排名第一。

  过往10年,湖南文化改革发展虽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我们仍然要重视当前湖南文化产业发展中凸显的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供给侧改革乏力、创新能力不足等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未来10年,必须用更广阔的视野,在更高的起点制定湖南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研究文化产业发展的举措,破解文化产业发展的难题,转变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式,创新文化产业的业态,推动湖南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为此,当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着力推动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建构和完善湖南文化产业创新体系,进一步激发湖南文化产业的创意创新活力,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建立健全文化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完善文化市场负面清单制度,划出清晰的“底线”与“红线”,减少低端供给、杜绝低俗供给、清理“僵尸供给”;大力推进特色化、个性化、对象化的文化品牌建设,打造湖南文化产业项目、资金、人才、园区等多元化供给链条,完善湖南文化产权交易,培育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

  二是重点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影视传媒、新闻出版、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广告会展、文化艺术等六大传统文化产业;重点培育和发展数字媒体、数字出版、创意设计、动漫游戏、移动多媒体、网络新媒体等六大新兴产业;重点支持全国移动互联网创业“第五城”建设,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开放创新优势,调动全社会力量,支持文化产业领域内创新工场、创客空间、社会实验室、智慧小企业创业基地等新型众创空间发展;持续开展省级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园区的评选活动,推动湖南长沙天心文化产业园、湖南(昭山)文化创意产业园、湖南(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园、长沙后湖文化艺术园等重点园区的建设发展。

  三是加快发展县域特色文化产业。重点推进县域文化产业的提质升级,加快形成多点支撑的发展格局,改变过分依赖省直和省会城市发展文化产业的模式。充分利用县域的自然禀赋、历史人文景观、民族民俗风情、传统手工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独特资源,通过创意转化、科技提升和市场运作,大力发展县域特色文化产业,把资源优势变为产品优势和市场优势,形成“一县一品”“一乡一品”的发展格局。通过专项资金扶持、项目安排等措施,强力支持凤凰、新宁、炎陵等13个文化旅游特色县建设。推动县域文化产业差异化发展,支持省旅游局重点建设50个湖湘文化旅游风情小镇。借助发展高铁经济,打造高铁沿线文化旅游产业带。

  四是深度推进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在进一步推进文化与科技、金融、农业融合发展的基础上,着力推进文化产业与体育产业、农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构建长株潭城市群体育产业龙头发展极,打造邵阳、益阳、郴州、岳阳、常德特色体育培育、赛事培训产业带和张家界、邵阳崀山、湘西户外运动产业带;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观光游、四季农园体验游、特色产地采摘游、本土农家品味游、乡村会所商务游、农业节庆休闲游等农业旅游新种类,加快建设以湘中南山水文化为依托的休闲健身、农耕文化等为主的山水体验休闲农业区。

  正所谓“改革只有进行时,永远在路上”,在“十三五”乃至更长阶段的湖南文化改革发展中,我们一定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全面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大力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文化全面创新,不断提高开放水平,打响湖湘文化品牌,加快建设文化强省,重点发展影视传媒、新闻出版、动漫游戏、演艺娱乐等优势文化产业,推动文化跨界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打造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提升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执笔:杨金鸢 王毅 郑自立)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湖南频道首页